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 | 馬小軍
瑞幸走到哪一步,跟咖啡可能沒多大關系。
17個月,2370家門店,42.5億美元市值,瑞幸前夜敲鍾納斯達克。
路演超額認購的底氣已經讓瑞幸將發行價定在了17美元的區間上端,而25美元的開盤價、飙升50%瘋狂,還是讓人不得不感慨這樣的行情有些匪夷所思。
不過,高開之後瑞幸的股價就開始回落,截止到收盤的時候,瑞幸的股價已經回落到了20.38美元,最終首日漲幅19.8%。
正如首日盤中激烈的多空交戰一樣,圍繞著瑞幸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爲什麽這樣一家燒錢砸錢換市場、巨額虧損、在可見範圍內不會盈利,連管理團隊都自己承認沒有打算在短期內盈利的咖啡連鎖店,能得到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貝萊德(BlackRock)這樣知名機構的認可,一路走到上市?18年全年淨虧損16.2億的瑞幸,又憑什麽能撐得起42.5億美元市值?
圍繞著瑞幸的商業邏輯、商業模式,以及它實際的運營能力,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問題了。
在瑞幸敲鍾的當天,我們基于「深響」團隊在北京、成都、濟南、長沙4地10家瑞幸咖啡的觀察,與現場小範圍的用戶調研,來聊一聊:
- 瑞幸到底是什麽?
- 瑞幸的邏輯是否成立?
- 瑞幸要如何走到它所講的那個未來?
瑞幸:無關咖啡的咖啡連鎖店
在嘗試定義瑞幸到底是什麽的時候,或許還是從瑞幸不是什麽開始,更容易入手。
首先,瑞幸不是精品咖啡。
從創立伊始,瑞幸在品牌包裝上,就試圖將自己向精品靠攏,利用“大師咖啡”這樣的稱謂以及“WBC冠軍團隊拼配”、“意大利米蘭IIAC金獎豆”等等的說法,給非業內的用戶營造出了精品的印象,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
瑞幸CEO錢治亞在納斯達克發表的《瑞幸咖啡宣言》,又再次利用這樣的策略,強化精品定位:
好的咖啡,其實並不貴,瑞幸咖啡堅持做讓每個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加注重産品的品質;從采用2018意大利米蘭IIAC金獎豆到全球頂級咖啡設備,再到工藝大師,瑞幸咖啡都與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頭客。
但“好的咖啡”和獲獎的咖啡豆、頂級的設備,以及工藝大師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麽?就瑞幸反複強調的“2018意大利米蘭IIAC金獎豆”,與瑞幸專門請到了納斯達克現場的WBC世界咖啡師冠軍團隊,「深響」特地咨詢了業內人士:
IIAC是一個322個參賽豆,來自18個國家地區,126個烘焙商,就有94個參賽豆獲獎的獎項。含金量可想而知。WBC世界咖啡師冠軍團隊,確實是代表著在咖啡師業界競賽的最高獎項。但是比賽是一個不惜成本的,依照比賽評分規則競爭的體系。而連鎖店的商業配方開發是要以成本控制,供應鏈替代方案備案,烘焙以及萃取的容錯率爲基礎的生産性方案。奧運會體操冠軍確實是擁有極高專業能力的人,但不一定他編寫的中學生廣播體操就是無與倫比的。還有就是所有冠軍加起來估計應該沒有半個湯唯貴。
簡單總結來說,咖啡豆確實是獲了獎,只是含金量恐怕比較有限;找來的也確實是冠軍團隊,但“大師咖啡”實質上是大師設計的咖啡,和“大師級別品質的咖啡”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這裏用詞精妙,和小罐茶的“大師手工制茶”有的一拼。
實際上,就連錢治亞本人在納斯達克答記者問的時候,也抛出了瑞幸是要“持續爲用戶提供高品質、高性價比和高便利性的産品”的回答——“性價比”這個詞,想必你我都不陌生。
然後,第二點要說清楚的是,瑞幸也不是下一個星巴克。
根據招股書數據,截止到2019年Q1,瑞幸在全國28個城市2370家店中,有2163家都是即取即走的快趣店(Pick-up Store),空間較爲寬敞的悠享店全國僅109家,其余還有98家無門店的外賣廚房。
而如果你實地考察過,就會意識到即取即走的快趣店,和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簡直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首先,瑞幸的快趣店,在選址上堪稱見縫插針,寫字樓大堂、酒店大堂,甚至臨街只留一個小門,門店開上二樓的情況都不鮮見。
這是「深響」團隊在成都走訪的一家瑞幸咖啡,開在一家酒店的大堂,與酒店以及周邊的美食廣場共用大堂區域,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奶茶檔口,而非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咖啡店。
不但空間有些尴尬,瑞幸不少門店在布置上,就沒想讓你坐下來喝咖啡。下面這是「深響」團隊在濟南走訪的另一家瑞幸咖啡,僅在門邊小角落裏有一張小圓桌,搭配了兩張沒有椅背的小圓椅——也並不是一個讓人可以舒服久坐的搭配。
而這樣的快趣店在瑞幸咖啡所有門店中的占比高達了91.3%——所以瑞幸也並不是那個強調“第三空間”,強調要爲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社交、互動、有社區感的星巴克。當然,瑞幸也因此免掉了不少的門店成本。
不過,這裏又涉及到了接下來的第三點:瑞幸做外賣,但不等同于外賣咖啡。
在不少針對星巴克與瑞幸的分析中,都提到了星巴克爲應對瑞幸的挑戰,開始與阿裏合作,做外賣咖啡配送,還有不少激進的網友將此視之爲“星巴克放棄咖啡品質”的墮落行爲——且不論星巴克作爲一家連鎖咖啡品牌,本身咖啡品質也有限的問題,將瑞幸看作外賣咖啡,顯然是將瑞幸的過渡戰略當成了本質。
外賣對于瑞幸來說,是在門店數量還沒能滿足要求之前的中間方案。已經有不少分析都提到過,對于瑞幸來說,與順豐合作的外賣,基本上是送一單虧一單,目前迫使瑞幸多方尋求合作,找更經濟的配送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招股書中,瑞幸實際上也在試圖回答這樣的質疑,給出了外賣單數從2018年Q1的61.7%下降至了2019年Q1的27.7%這樣的數據。
對于瑞幸來說,門店越開越密,讓用戶願意腿著過來自提咖啡,以此省去外賣配送的高昂成本,才是它當下的核心目標——所以,用外賣咖啡來形容瑞幸,顯然也是不准確的。
那麽,總結下來,瑞幸不是精品咖啡、不是“下一個星巴克”,也不是外賣咖啡,它到底是什麽?
從「深響」團隊的觀察來看,與其說瑞幸是咖啡店,倒不如說瑞幸更像是目前只賣咖啡和輕食的“咖啡便利店”:面積小、座椅少、分布密集、集中服務小範圍區域內顧客、顧客停留時長短、即取即走,且産品SKU有限,假如再延長一下營業時間,瑞幸的快趣店就基本上和便利店沒什麽區別了。
同時,由于采用的是全自動咖啡機,瑞幸對于員工的能力要求,其實遠沒有傳統咖啡店來得高——他們更類似于店員,而非咖啡師。
甚至根據瑞幸的官方說法,瑞幸的“每一台設備都可以通過傳感器,實時了解它們萃取時間、溫度、倉壓、設備健康度等運行參數,如有問題可及時調試設備,還能遠程操控,保證每一杯咖啡的品質穩定”——那麽假如能再進一步的話,省去店員裝配的操作的話,整個咖啡自提的過程,和自動販賣機差異也不大了。
這就很像美國不少便利店的模式了:消費者進店之後,自取咖啡杯,自己打咖啡,然後結賬走人。而這樣的咖啡,通常只要1美元1杯,用戶追求的是便宜不難喝的咖啡因,以及快捷的體驗,更甚于全方位的咖啡體驗。
常見的美國便利店咖啡,說實話味道比瑞幸也差不多了多少
而根據「深響」團隊在店內對消費者的小範圍訪談,瑞幸現有用戶的消費,恐怕也更接近在便利店場景,而並非傳統的“咖啡館”消費。在我們在三地瑞幸咖啡店內訪談的27位消費者中,僅有三分之一的被訪者是專門來買咖啡的,一半以上的被訪者都是在上班期間出來休息一下的(又稱溜號)。
對于他們而言,咖啡好不好喝、咖啡館怎麽樣,區別恐怕都不大,“take a coffee break”才是這些白領們當時走進瑞幸的關鍵原因——也因此,作爲一個上班間隙的“休閑”項目,經濟可負擔程度如何、能否體面又迅速地完成消費(免得跑出來太久被逮到),才是影響他們的重要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得不感歎,瑞幸的“高性價比”口號,提出來的又正是時候——營銷和品牌包裝能力,也確乎是瑞幸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了啊。
瑞幸的邏輯,到底通不通?
那麽,如果像我們所說,“咖啡館”不重要,咖啡本身也不重要了,對于瑞幸來說重要的是什麽呢?
這個問題回歸本質,還是看瑞幸在擴張過程中的收支平衡。
先來看瑞幸的收入。瑞幸目前售賣的産品按照瑞幸招股書的分法,那就是現煮飲品和輕食兩類。其中現煮飲品還是現階段用戶進店消費的主要標的,那關鍵還是看用戶是否願意爲瑞幸的咖啡買單。
前面已經提到了,用戶是否願意爲咖啡買單這個問題上,口味可能並不太重要——實際上,大多數的瑞幸消費者恐怕對于口味來說並不太敏感。
「深響」團隊在現場訪談的同時,也請被訪者給瑞幸和星巴克的咖啡分別打分,最後在十分制下,瑞幸的平均得分爲7.0,而星巴克的得分則爲7.4,分差並不大(作爲參考,711咖啡的得分是5.4)。還有被訪者表示,兩相對比之下,更偏好瑞幸的咖啡,個人口味的主觀性影響可見一斑。
其實,即便是在美國這樣的傳統咖啡消費大國,用戶對于咖啡的口味如何也並非那麽敏感。無論是麥當勞的麥咖啡,還是以1美元咖啡出名的Dunkin Donuts,都曾宣傳過自己在用戶盲測中擊敗星巴克的戰績。雖然連鎖品牌之間的盲測基本上等同于菜雞互啄,但也足以說明口味什麽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差別。
口味影響不大,價格或許會是一個關鍵因素。
對此,「深響」團隊也請被訪者選擇他們的心理價位區間,所有被訪者的選擇都在30元以下,近四分之三的被訪者選擇了10-20元之間的價位——一個遠低于星巴克平均單價,同時也低于瑞幸大部分産品單價的價格。
那麽對于瑞幸來說,就又到了優惠不能停的問題上:目前在各種優惠下,瑞幸一杯咖啡的平均價格實際上已經降到了9.2元(不含增值稅、附加費或折扣),甚至比用戶的心理預期更低,也可以算是瑞幸目前補貼之狠的一個佐證。
不過,如果去掉新人首杯優惠,或是2.8折這樣力度的優惠,僅保留買二送一的話,即便以最高單價27元/杯的價格計算,實際消費單杯價格18元,是能落在用戶的心理價位區間內的,也是一個相對更合理的價位。
然後,雖然瑞幸團隊表示,三年內並沒有停止補貼的打算,我們還是可以稍微看一下,停掉優惠對瑞幸來說,意味著什麽。
除了優惠券以外,瑞幸還在以每周500萬的速度沖單撒錢
在「深響」團隊的訪談中,針對“沒有優惠券還會不會喝瑞幸”的問題,被訪者的回答顯示出了一些區域性的差異:北京的被訪者中,僅有一位表示“沒有優惠券也會喝瑞幸“,其他均表示“不會喝瑞幸”;而在剩下的幾個二線城市中,80%以上的被訪者都表示“也會喝瑞幸”。
有限的樣本量不足以支撐交叉分析,但我們想在此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在同等價位上、優質替代品較少的二三線城市,恢複原價之後的瑞幸,在近兩年的市場教育後,仍然能成爲消費者的首選。即便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瑞幸並算不上精品咖啡,但在瑞幸團隊精心的包裝宣傳下,瑞幸對白領、商務人士而言,仍算得上是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選擇。
所以,停掉優惠之後的局面,還是得看當地市場的飲品競爭環境了。
在收入方面,還有一點值得略提一嘴。雖然根據「深響」團隊的實地考察,瑞幸輕食的售賣整體還不成氣候,但輕食的利潤空間還是相當可觀的。舉例說明,瑞幸售賣的折後價格爲9.9元的威化黑巧克力,實際上就是雀巢奇巧的威化黑巧克力(包裝都沒有換),天貓超市同款6盒僅售19.9元。
就是這個同款,一模一樣,童叟無欺
在招股書拆解中,「深響」也曾提到過咖啡畢竟還是刺激性食品,一般用戶單日很難對于咖啡的消費很難突破2杯,因此要增加單個用戶在單店貢獻的日銷售額,簡餐零食往往是關鍵。對于瑞幸而言,自2018年Q3以來,飲品部分的銷售量占比就有所下降,從18年Q2的94%,下降到了80%左右的水平。未來瑞幸的單店銷售額想要進一步增長的話,如何把“咖啡便利店”,變成“咖啡零食便利店”會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最後,雖然之前已經有過具體的拆解了,我們也還是稍微再來探討一下瑞幸的成本可優化空間。
對于瑞幸來說,一杯咖啡的成本,包括了營銷成本、原材料、店租水電、人力,以及管理成本;如果是外賣的話,還得再加上剛剛提到的、坊間人稱“送一單賠一單”的配送費。
在這幾個部分中,營銷成本瑞幸團隊已經表過態了,短期內不會停止補貼。
原材料則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雖然招股書中有原材料供應商較爲單一的提示,可能存在漲價風險,但瑞幸披露出來的供應商,都屬于業界人士認可的、在連鎖産業中非常適合作爲供應鏈合作方的高市場占有率、高産能、高配送能力的供應商,短期內價格估計不會有太大波動,上漲的風險有限,但下降的空間恐怕也很有限。
那麽在剩下的幾項中,除去管理成本,店租、人力都是有優化空間的。
先前瑞幸一般是通過外賣廚房來完成開城的動作,再基于訂單來源進行後續的選址。隨著瑞幸店越開越多,訂單數量上漲,就會出現訂單動態匹配、動態平衡的需求了,與我們所熟悉的外賣、打車體系中的動調比較相似。
那麽,在算法介入之後,可能就會有門店選址優化的空間——在「深響」實地考察的過程中,也觀察到了:
1)在北京、成都部分區域店鋪較爲密集之外,可能造成浪費;
2)店與店之間的峰谷差值也較大,既有2小時售賣超過200單的門店,也有一下午門可羅雀、人煙寥寥的情況。因此,現金流吃緊又要開設2500家新門店的瑞幸,應該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淘汰優化一批效益不佳的門店。
在人力方面,18年年中,瑞幸曾經傳出過以3倍薪資高薪從星巴克挖人的新聞。不過在已經成規模後的今天,瑞幸目前在各個招聘網站上標明的薪資水平,基本上已經與市場持平。
而前面也提到過,以瑞幸全自動咖啡機的配置,實際上對于咖啡師的要求是比較低的。先前也有媒體報道過,瑞幸到崗後的人員培訓也較爲簡單,“只有幾天的培訓時間,大多數時間也是培訓的操作流程,從看訂單到制作以及完成訂單的過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瑞幸是有可能在人員薪酬方面再進一步做優化的。甚至可能在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在單店人員數量上做優化。
不過,所有優化都是基于好好活下去的前提。
回到那幾個關鍵數字,瑞幸在2018年全年虧損16.2億元人民幣,其經營活動現金流爲-13.1億元,資金情況令人擔憂。
「深響」做過一個粗略的估算,如果瑞幸在2019年不提高整體門店運營效率,以及大幅度減少補貼的情況下,預估瑞幸19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出至少爲2018年的2倍,也就是26億人民幣。截止2018年末,公司賬面現金及短期投資總金額僅爲17.6億元,基本無法保證其2019年經營活動現金支出。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瑞幸一沒有“大幅度減少補貼”的計劃,二還要再開2500家店……
只能說,“道理我都懂”,已經通過上市融資6.95億美元,續上了一口氣的瑞幸,狂飙到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呢?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钛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