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聲指出,有些人認爲建國一代因經曆獨立前後生死攸關的掙紮,形成了強烈的團結精神與共同使命,而年輕的一代能否培養一樣的使命感還是未知數。不過在他看來,新一代國人持續面對國小資源少的不變掙紮,也同時迎戰經濟轉型和顛覆性科技等新時代的新難關。
資源匮乏的新加坡比大國更需要傑出的領導團隊,才能擺脫小國命運。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指出,新加坡領導人的特點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有擔當,不怕作出艱難但必要的選擇,而這正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普遍被視爲新加坡總理接班人選之一的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昨晚出席牛津劍橋校友會首次舉辦的“納丹座談會”,詳細闡述政府領導理念與國家未來挑戰。這也是他上周同另外15名第四代領導團隊成員,發聯合聲明表示將適時推選其中一名“同侪之首”擔任下一任總理後,首次對治國方針做出論述。
畢業自劍橋大學的陳振聲在致辭中,對在場約90名牛津和劍橋大學校友指出,政府在獨立初期實行國民服役制度時遇到不少阻力,華族社群當時就存在“好漢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觀念;公積金制度與政府組屋設99年屋契的限制,也令部分國人感到不滿。
不過,曆任新加坡領導人仍堅持推行這些政策,因爲這些抉擇長遠來看對新加坡有益。
他說:“這些例子背後反複出現的主題,是這麽多年來我們從不回避作出艱難決定。我們堅持的理念是爲新加坡現在與未來的利益,做出必要的選擇。如果新加坡要繼續取得成功,我們需要盡責任、有決斷力,也能贏得人民信任的領導團隊。”
每一代領導人都必須爭取人民信任
不過陳振聲也強調,即使領導人有決斷力,他們只有在政府與人民互信的條件下,才能有效施行政策,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就曾把這份信任形容爲執政團隊“最大的資産”。
他指出,每一代領導人都必須爭取人民的信任,關鍵就在于向人民坦率交代挑戰與選項、不斷尋找新方式與不同世代的國人溝通,以及爲政策決定負責任。
“有的政策需要比較長時間才能取得效果,民衆可能會感到不耐煩,因此每一代領導人需不斷征詢國人反饋,靈活應對需求,但同時也得負責任地妥善管理有限資源。”
陳振聲指出,有些人認爲建國一代因經曆獨立前後生死攸關的掙紮,形成了強烈的團結精神與共同使命,而年輕的一代能否培養一樣的使命感目前還是未知數。
不過在他看來,新一代國人持續面對國小資源少的不變掙紮,也同時迎戰經濟轉型和顛覆性科技等新時代的新難關,而每一代人都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培養情感紐帶。
他說:“我們的挑戰是在曆史洪流中逆勢而爲,一個沒有悠久共同曆史和傳統經濟腹地的小國,也能憑著共同的價值觀與願景生存下去,繁榮發展。甚至可以說,一個‘向前看’的國家身份認同或許比一個‘往回看’的身份認同,更能培養新加坡人的團結精神,共同克服未來的挑戰。”
在應對新挑戰的過程中,陳振聲也強調政府政策需繼續保障社會流動性,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
昨晚的首屆納丹座談會于紐頓一帶的精英會所“金字塔俱樂部”(The Pyramid)舉行,是牛津劍橋校友會爲紀念已故前總統納丹而設的系列活動。
陳振聲在演講結束後,也與出席者閉門討論。
校友會指出,納丹2016年病逝前數月,曾與年輕會員舉行長達兩小時的小型對話會。他當時對弱勢群體和青少年自殺率等問題表示擔憂,並呼籲有幸接受良好教育的牛津和劍橋畢業生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來源:聯合早報
編輯: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