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今天(9月27日),香港樓市傳來兩個大消息:
消息一:香港地政總署發布公告稱,政府將以“特惠補償”的方式,收回784幅私人土地(大約68公頃)以及被9個墳墓所占用的土地(大約752.8平方米)。此次收回的土地裏,有七分之一屬于李兆基家族。
消息二:網易、新浪、觀察者網等媒體,都轉發了香港文彙報的一則報道,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向政府建議,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建立“港人組屋”計劃。其核心內容是,以平均2.5折的價格向市民出售公屋,最終讓70%到80%的市民擁有自己的房子。
種種迹象顯示,香港樓市的一場重大變革即將來臨。這場變革不僅將影響香港樓市的走向,也將影響到內地各大城市。
我們先看消息一。
此前我在專欄裏介紹過,香港房價特別貴的重要原因,不是香港土地不夠用,而是一直采取饑餓療法,75.7%的土地上沒有任何建築物,真正高密度修建住宅的土地,只占香港陸地面積的3.8%(見下圖)。
香港有複雜的制度和議事程序,讓新增建設用地非常困難,耗時也很長。最近香港民建聯建議,政府可以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把開發商擁有的、位于新界的部分“閑置農地”收回。
上圖是香港“四大家族”擁有的“農地”情況。回收閑置農地,需要四大家族配合。
對此,新鴻基地産的“郭氏家族”已經表態,願意配合。而新世界發展的“鄭氏家族”已經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占其持有量的大約5分之一。
據今天的“南方都市報”報道,此次港府收回784幅私人土地,其中七分之一(面積)屬于李兆基家族。
報道還說:恒基兆業地産表示,港府此次收地涉及恒地所有的近10公頃農地儲備。“政府說要收地來建公營房屋,我們是樂意配合的。”
有媒體算了一筆賬:此次恒基地産被政府收回約100萬平方英尺(約合9.3萬平方米)的土地,若以政府收地特惠補償金1124港元/平方英尺計算,恒基地産可獲11.2億港元(約合10億人民幣)補償。
而在曆史上,李兆基家族也有多次“捐地”記錄,比如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以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
至于李嘉誠家族(長實地産),目前尚未見到公開表態。南方都市報的報道說——長實地産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關于此次政府收地一事,尚待集團總部消息確認是否有所涉及。
也就是說,“四大家族”目前在收回閑置農地上,“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實說到底,收回開發商閑置的“農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只是緩解土地壓力而已。
更大的思路是兩個方面:第一,調整香港土地規劃,大幅增加住房建設用地,增加公屋供應量;第二,降低公屋出售價格,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
董建華領導的“團結香港基金”的2.5折市價出售公屋建議,顯得更有價值。
其實早在1998年,香港就推出過“租者置其屋計劃”,簡稱“租置計劃”,讓租戶以合理價錢購買現時居住的住宅。後來,這個計劃不但沒有得到充分實施,反而逐步擱置。
最新提出的“港人租屋計劃”,參考了新加坡的租屋方案,提出新建公屋可租可買、租金津貼、鎖定補價、首次置業免息貸款,可以惠及現有公屋租戶,以及公屋輪候家庭、劏房租戶和首次置業青年等多個群體。
其中最誘人的,是以市場價2.5折的價格購買公屋,以及“首次置業免息貸款”。
在深圳新一輪房改中,推出了“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房”。前者,可以讓低收入階層按照市場價5折購房;後者,則6折出售給人才。在武漢,提出過大學生8折買房。
如果香港能實現“中低收入市民2.5折購房”,並最終讓70%到80%的市民擁有自己的房子,那將是一個非常值得贊賞的偉業。不僅可以讓香港社會更穩定和諧,也可以大幅增加香港的城市競爭力。
上圖是香港“差饷物業估價署”公布的各區域、各類型最新平均房價,單位爲港元/每平米。
以九龍地區“70至99.9平方米”的房型爲例,單價大概是19萬港幣,如果25折,則相當于人民幣4.3萬元。這個價格,顯然比深圳同類地區便宜不少。就連深圳位置較遠的龍崗大運核心片區和光明核心區,房價都超過4.8萬元的水平了。
如果2.5折購買公屋計劃可以實現,而且每年新增公屋持續超過3.5萬套,香港將發生巨大變化,競爭力會全面提升、社會將相當和諧。
此前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時候曾透露,10月中旬,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會就土地房屋政策提出更具體的方案。
由此可見,香港樓市的新變局即將到來。這個變局不僅會重塑香港,也會影響到內地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