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成都市中心IFS的大食代廣場宣布即將歇業。幾個月前,大食代在上海來福士廣場和美羅城的兩家門店也相繼關門。北京、深圳、重慶等地的大食代,同樣都與“撤店”二字綁定在一起。
沒了大食代,年輕白領們的午餐到底吃什麽,仍然是一個不好回答的難題。
被白領抛棄的午餐食堂
兩年前,Alicia剛從西安跳槽來北京工作。入職第一天中午,Alicia和同事一起去了公司附近龍湖天街裏的大食代覓食。在他們的想象中,大食代餐飲選擇豐富、提供的座位多、均價也相對比較便宜,應當是個工作日的午餐好去處。
可惜一走到門口,Alicia就發現一切並非自己想象中那樣美好:雖然窗口衆多,但是每一個前面都擠滿了密密麻麻的顧客;座位的確不少,但是要找到足夠三個人坐下的桌子,需要眼疾手快去搶位。
“端著盤子到處找位子的時候,我仿佛是回到了大學食堂。”盡管排隊的時間並不久,但坐在人擠人的大堂裏吃午飯,著實讓Alicia和同事感到並不舒適。
她和同事最終選擇了水餃、花甲和煲仔飯作爲午餐。沒想到,三樣看似簡單的餐食卻讓他們等了很久才送到。“特別是煲仔飯,我們都快吃完了,它才送過來。”再加上食物的味道非常普通,大食代在Alicia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光顧過。
生活在上海的Fiona最近一次吃大食代則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她和朋友在購物中心裏逛街,正好到了飯店,還在讀大學的她們爲了省錢,便選擇了去大食代裏吃一些簡餐。
“但我現在肯定不會選擇它作爲工作日的午餐,感覺大食代一般都開在購物中心裏,中午客流量會很大,還不如點外賣省心方便。”
大食代剛剛進入中國時,還不是現在這樣“萬人嫌”的狀態。1997年,來自新加坡的大食代在中國正式成立。大食代率先入駐了北京、上海的大型百貨公司,創立美食廣場的新模式,滿足了世紀之交大家噴薄的消費升級需求。
2008年時,大食代的人氣還很旺
大食代一般位于大型購物中心的頂層或是地下一層,占地面積上百甚至上千平米。麻辣香鍋、東北水餃、湖南米粉,來自天南海北的食物彙聚在這裏,爲食客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主要客群就是來購物中心逛街的遊客和在附近寫字樓辦公的白領。
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成爲了大食代的最佳選擇。大食代發展部經理王英昊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在上海這種繁華都市,大食代能開到10~13家店,而二線及三線城市,一兩家就足夠。
在這樣的前提下,大食代會成爲一代白領的“午餐食堂”便顯得理所應當:地理位置優越,不會步行太久;雖然擁擠,但是窗口和座位衆多,等待時間不會太長;價格合理,人均消費在20-35元之間;選擇繁多,能做到一周的午餐都不重樣。
午餐吃什麽,
依舊是世紀難題
放棄人擠人的大食代以後,Alicia面臨了又一個難題:工作日的午餐到底吃什麽?
她的公司位于南二環,附近有好幾家大型購物中心,能點到的外賣數量也數不勝數。簡而言之,在大食代以外,她還有無數可以選擇的餐廳。每天11:30,早上的會議即將結束,Alicia就會拿出手機,一邊發愁一邊挑選自己今天的午餐。
有類似煩惱的可不止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統計,在2019年,上海南京東路/外灘商務區的寫字樓,平均每棟周邊就已經有761家餐廳。周邊餐廳最多的彙金大廈,600米範圍內有1264家餐廳可供選擇。
入職兩年的時間裏,Alicia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周邊餐廳(尤其是連鎖餐飲品牌)推出了越來越多針對午餐時間段的單人套餐。
“我們公司附近的川菜館推出了四川小吃和面食的套餐,南京大牌檔可以去點陽春面或者美玲粥,還有日料店都會賣咖喱蛋包飯和炸物的套餐,韓餐店有石鍋拌飯或者冷面,都是很不錯的午餐選擇。和大食代相比,這些餐廳都更好吃,而且環境更好。”
外賣也開始搶占白領午餐的市場。Sibyl的公司位于深圳市中心,周邊最近的商場是一家萬象城,“消費水平很高,可以想見,能讓我們用來吃工作日午餐的餐廳並不是很多。”外賣是他們的主要選擇,最近流行的品牌是主打健康減脂的唯小品,每份菜的分量都很少,並且貼心地爲消費者表明了熱量。
“但我並不太喜歡這個品牌,一個人要點四五盒才能吃飽。吃一頓飯要産生四五個塑料盒的垃圾,實在是很不環保。”
在外賣和連鎖餐飲品牌的沖擊下,大食代的地位自然變得越來越越來越尴尬。抛棄它的不止是消費者,更是購物中心本身。
以上海美羅城爲例,原本位于地下一層的大食代在2009年以後爲購物中心新建設的日式主題街區“五番街”騰位,搬去了頂層。然而搬遷之後的大食代仍然生意平平,業績年年下滑,最終于去年年底撤店。撤店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美羅城不願意再和它續租。位于北京富力廣場的大食代,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閉店。
位于上海徐家彙商圈的美羅城
如今商場的地下一層,早已被各種連鎖餐飲品牌占領。從主打蘭州拉面的陳香貴到霸蠻牛肉粉,從遇見小面到楊國福麻辣燙,它們不僅知名度更高、口味更有保證,更有資本爲其背書:遇見小面在去年7月完成新一輪1億元融資,陳香貴也于去年年底完成B輪過億融資。
曾經的大食代爲小店們提供了入駐大型購物中心的機會,也爲購物中心調動起了地下一層購物死角的活力。而如今,購物中心、餐廳和消費者顯然都不再需要它,大食代尴尬的“二房東”地位自然也就搖搖欲墜了。
越來越貴的午餐自由
盡管選擇越來越多,大城市白領吃午餐的另一難題是:現在的午餐真的太貴了!
據智聯招聘在2019年統計的數據,近七成白領們午餐的均價在20元以下,這個數字在如今的北上廣深顯然並不成立。
早在2012年,位于上海南京西路梅龍鎮廣場的一家大食代倒閉時,就有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和周邊其他餐飲店相比,這裏算是最實惠的地方之一了,一份主食的價格集中在20-25元,而且管飽。如果去附近一些其他餐廳吃飯,兩個人吃一頓飯通常要100元左右。”可見在當時,人均50元的午餐在上海中心城區已經不算少見。
我們采訪了10位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年輕白領(月薪在9000元至20000元之間),他們的每日午餐支出在40元至100元之間。
許多人都會將“輕食”作爲午餐的第一選擇。Sibyl提到,自己剛開始上班時,會因爲健康考慮選擇wagas等大品牌的輕食沙拉,但一頓午餐加上咖啡或是果汁的花費,會高達100元。“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工資不配,開始選一些有實體店、且消費在50元以下的外賣了。”
對于生活在一線城市的白領而言,一天50元以上的午餐消費雖然很高,但卻是值得的。一位正在減肥中的采訪對象告訴我們,他一天只有午餐會正經吃,所以“必須要吃好”,這也成爲了督促他賺錢的動力之一。
在加班越來越普遍的今天,“午餐”更成爲了許多白領工作間隙放松、和同事社交的場合。Fiona記得,今年年初的一個中午,她曾和同事一起在馬路邊吃了一頓潮汕牛肉火鍋。“窗外是蕭瑟的冬日,室內是熱氣騰騰的火鍋,暖心暖胃地吃完,再一路散步消食回公司,有時候還會順便在路邊咖啡店買杯咖啡,真的是很美好的回憶。”
她曾經想過爲了省錢而帶飯去公司,但是繁忙的工作之下,自己很難擠出時間做飯。再加上公司裏只有一個微波爐,每到午餐時間,有很多人會排隊加熱飯菜,等待的時間較長。種種原因之下,她便放棄了這個更經濟實惠的選擇。
“午餐時間是一個難得的可以出去走走的時間段,和同事聊聊天、曬曬太陽,也能緩解一下工作的疲憊。”Fiona說。
編輯:Echo
部分圖片來自東方IC
其余來自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