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聽《夜晚》!”
“好!”
這本書叫《夜晚》,是一本翻翻立體書,書上的洞洞和折疊頁非常有意思,孩子的手指可以翻開誰的內容,而且翻開之後,書本立體的效果會讓孩子感到立體的視覺,有趣好玩,有真實感,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這段對話我整整持續了一個月,是的,你沒看錯,30天,我跟九兒一直在讀同一本書,開始的時候我很納悶九兒爲什麽要一直讀這本書,中間我也曾自私的想換一本書來讀,但是讀完其他故事書後,她固執的一定要讀這本才睡覺,于是這本書成爲了往後30天內的必讀科目,成爲了睡覺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第1天,我們先大概的把書讀了一遍,她對立體翻翻書很感興趣,因爲書跟九兒産生了互動。(有趣讓九兒産生了閱讀的興趣。)
第2天,我們開始跟書玩起來,每一頁九兒貌似都能進入書的角色裏,把自己變身成各種身份,在夜晚裏談論自己的故事。(角色扮演讓九兒進入書的故事情景設定,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第3天,我們開始單純的找動物,看誰在一頁上指出的動物更多,我們開始競賽;(培養孩子觀察能力)
第4天,我們開始找顔色,主要找紅色和綠色,因爲之前她總是紅色和綠色傻傻分不清,很怕她色盲我每次對于顔色總是習慣斤斤計較,還好,長大了,紅色和綠色分清了,但是找顔色的遊戲卻遺留到了現在。(單純的自我焦慮在作怪)
第5天,九兒開始探索,爲什麽書能翻開;(複讀激發孩子的探索欲與好奇心)
第6天,她開始問問題,各種的問題,比如爲什麽貓頭鷹晚上不睡覺?螢火蟲爲什麽尾巴會亮?問的我只想找度娘;(複讀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第7天,她竟然說要給我讀書,我很詫異,欣然的當起了“小孩”,聽九兒講故事,她的表現卻很驚喜,故事書竟然真的有模有樣的講完了;(孩子開始自己閱讀)
第8天,她要求爸爸給她講書,爸爸讀書的風格跟我完全不一樣,但她依舊聽的津津有味;(傾聽不同的閱讀聲音)
第9天,我要求換一本,但她卻說晚上就要讀《夜晚》,我們這次走馬觀花速讀了一遍;(有些敷衍的讀,事後非常後悔)
第10天,我照例拿起了《夜晚》想給她讀,但是她卻對我說“我今天想自己看這本書,你看你自己的書”,我又一次被震驚了;(孩子開始自己閱讀,探索不一樣的閱讀世界)
第11天,我給她買了其他的翻翻書,心想可以吸引她的注意,的確成功吸引了一會,但是她還是點名《夜晚》;
第12天,讀著讀著,她竟然說,“媽媽,我喜歡這本書,我們一起來再做一本吧!”我一邊說著好,一邊告訴她我們要學習書的制作手法;(複讀激發孩子的動手能力)
第13天,我們一邊讀書,一邊開始制作這本書;
第14天,依舊制作;
第15天,她對著書發火了,說“好難啊,我不做了”,然後我繼續做書,順便告訴她,想做的事情如果做不好沒關系,但我們可以再堅持一會,堅持一會,你會看到驚喜。她情緒慢慢平複下來;
第16天,剛回家,就對我說,媽媽,我們繼續做吧,這次我可以多堅持一會;(學會堅持)
…….
時間真的就這麽持續了30天,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麽堅持下來的,從孩子感興趣的那一刻起,到一遍遍的閱讀,再到孩子自己閱讀,並自己複述故事的全部內容,延伸到自己想要做出一本書,看到孩子的成長,我覺得這30天沒有白讀。在這之前,一本書我從來不讀第二遍,總感覺讀第二遍書純屬浪費時間,但我現在卻對複讀有了新的認識。
複讀,不是毫無意義的重複,而是一次自我發現之旅。
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顔如玉,讀書,是一次自我的時間旅程。赫拉克利曾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因爲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不同。所以,讀書也不可能有所謂的再次閱讀。因爲閱讀的人已經變了。對于一本書來說,讀者永遠是陌生的自己。而這個陌生的自己通過這本書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也看到了變化後的現在的自己。因此,再讀是具有超凡意義的旅行。
很多名人都喜歡反複閱讀經典。毛澤東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注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複讀的遍數就更多了。一遍遍的研讀,讓他對書中的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理論結合實踐,開創了新中國的富強之路。
每一次讀書,你都是新的自己,都能從書中收獲不一樣的感悟。
到底讀的書越多越好還是一本書反複讀更好?
作爲家長,我們往往會陷入這樣的焦慮,只要聽到別人家的孩子讀了“100本書"這樣的話,就很容易拿自己孩子去比較,于是就會陷入多買書的誤區,以期通過讓孩子“多”讀書,讓孩子成功晉升“別人家的孩子”,卻忘了讀書從來不是求量,而是要看漢子從讀書中收獲了怎樣的力量!如果讀書只是泛泛而讀,卻不思考書中的意義,讀書只會成爲看熱鬧,打發時間的娛樂項目。我們希望孩子讀書,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從書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比如從習慣繪本中收獲好的習慣,從安全保護手冊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從科學趣味叢書中學習探索與發現,而所有這些,讀一遍是無法感受書中內在的含義,需要我們反複閱讀,在實踐中反複練習,才能發揮閱讀真正的教育意義。
如何複讀,才能讓讀書更有意義?
①這樣複讀,培養孩子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陪孩子讀書,是不是只要照本宣科的讀?把內容講清楚就是陪讀了呢?不,讀書絕不是走走過場,讀讀文字就好了,以《夜晚》爲例,當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提問:
你看到了什麽?(閱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
翻開書,不要直接給孩子講內容,可以事先問一問:你看到了什麽?第一次,孩子可能會回答:蝴蝶,樹,燈,對于不知道的事物(比如蝙蝠),她會産生好奇,她會憑自己的想象力與認知回答,回答的可能不對(可能會回答蝴蝶),這也沒關系,繼續帶著孩子往下看,如果看到蝴蝶,你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對比,鍛煉孩子的判斷力。
他們在幹什麽?(想象力)
當孩子說出是什麽的時候,再問問他們在幹什麽,孩子會從自己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答案,可能與圖中所表達的意思有偏差,但沒關系,不要糾正孩子,讓孩子繼續說出來,這在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有什麽依據嗎?(閱讀理解能力)
最後問下孩子的依據,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對錯與否,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重複這三個問題,你會發現,孩子的每一次回答都是不同的,在她的每一次回答中,你都能感受到孩子的變化。
②這樣複讀,培養孩子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麽孩子總是纏著我們給她讀同一本書,有時候讀10遍,20遍,30遍孩子都不厭煩?
因爲孩子在享受讀書過程中的愛與安全感。每一次親子共讀都是親密關系不斷加碼的過程。試想一下,當寶寶被父母抱在懷裏聽故事,看圖畫書時,當爸爸媽媽用充滿親切感情的聲音,一遍又一遍的閱讀時,這種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刻,不正是父母和孩子間絕美的生命狀態嗎?這樣的形式是讓孩子感受美與愛最好的方式。
作家拉裏·麦克穆特瑞(Larry McMurtry)說,“以前讀書,是爲了冒險;現在讀書,是爲了安心。無論何時,書都在那裏,都可以回顧,多麽美好!”正如我們反複做一件事,是爲了尋求內心安定一般。
孩童們眼中的世界時時常新,處處新奇。但同時,新世界中充滿著不確定性,而反複閱讀的書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固定腳本,安全的世界。他們在反複閱讀中,尋找父母給予的安全感。
當親子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1.別敷衍孩子的每次閱讀。不要因爲是複讀,就敷衍了事,你的每一次敷衍對孩子來說都是對愛的忽視。別以爲孩子小,就感受不出來。孩子對愛的敏感度與生俱來,他們能感受到你的忽視,能感受到你語言裏的情緒。
2.別帶著功利心去閱讀。讀書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孩子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每次讀書都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要求,讀完書一定要寫讀書筆記什麽的,這樣無形中是在扼殺孩子對讀書的興趣,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的陪伴是有目的的。陪孩子讀書,無需功利,只要讓孩子明白閱讀是快樂的,這才是重要的。
③這樣複讀,培養孩子感知細節之美的能力。
圖書的每一處的細節,文字、圖畫的色彩、背景、線條、圖案的變化,所有跟書相關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爲觸動孩子內心的一根弦,我們不確定哪個事物,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讓孩子感受書中的細節,總有一處可以直達心底。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培養孩子發現細節的能力:
1.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去閱讀引導孩子閱讀。蘇東坡也非常喜歡從不同角度去讀書的方法,他的這種讀書方法稱爲“各個擊破”法。蘇東坡認爲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在跟九兒30天的閱讀中,我從顔色、動物、角色扮演、競賽等多角度多方式引導孩子去閱讀,孩子不同的表現就是成長最好的證明。
2.在讀書的過程中,記得常說“爲什麽”。“爲什麽”會引導孩子去探求事物的本質,去尋根問底。比如:她說螢火蟲,你可以這樣問:螢火蟲爲什麽會夜晚出來呢?爲什麽會發光呢?螢火蟲有睡覺嗎?當你這樣問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開啓思考模式,同時會不自覺的把注意力轉移到讀書上面,更容易觀察書中的細節。
如果孩子要求重複讀一本書,請不要拒絕,帶著好奇心與新鮮感重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孩子成長的驚喜。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把孩子帶到更遠的遠方,但是書籍可以,我們不光要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更要培養孩子從閱讀中成長的力量,讓閱讀的力量陪孩子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