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理工學院講師Teo Shin Jen是一名TCM從業者。
但是這個TCM並不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縮寫。這位35歲的TCM從業者所說的TCM分別代表著教學(T)、教練(C)和導師(M)。
他提出了一個三步教學框架:TCM,並開始在學院裏施行。
-
T——教學,教授學生基礎知識,並向他們灌輸計算的基本要素;
-
C——教練,指導學生運用上述基本原理來解決問題,既要按照標准的操作程序,也要跳出思維定勢;
-
M——導師,指導學生在成爲合格工程師的道路上前進。
Teo Shin Jen的TCM理論框架經過了多年的試驗和檢驗,同時也證明了他對終身學習的承諾。
Teo Shin Jen
盡管在新加坡理工學院擔任講師有11個年頭,但他的教學之旅實際上早早就開始了——當時他也在現在任教的學校就讀。
在學生時代,作爲合作課程活動的一部分,他就教會了大家各種與計算機相關的知識。 這些知識包括編程、網絡安全、數字制作、微控制器,甚至雲計算——當時很多人對這些概念並不熟悉。
他甚至還訓練同學們參加競賽和黑客馬拉松。“我有訣竅,” Teo Shin Jen說,“我只是想分享技術和方法。”
因此,畢業後他又返校走上教書的道路就不足爲奇了。在一家大型咨詢公司做了一段時間顧問後,Teo Shin Jen決定回到母校,尋找自己的最愛——教書。
他強調,在計算機行業,終身學習是很重要的,或許是最重要的。
“計算機行業變化非常快,”他說,“如果你仔細看新聞,會發現焦點從物聯網轉向區塊鏈,轉向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所有這些都是過去五年內發生的。”
盡管科技行業瞬息萬變,但Teo Shin Jen通過在線學習和面對面的會議交流,跟上了該行業的發展步伐。他還參加了黑客馬拉松,和學生們一起不斷試驗新技術。
除了讓學生參與上述所有項目外,他還強烈鼓勵他們做出切實的承諾,比如,就具體技術進行相關行業認證。
他解釋說,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對所有的計算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並激發他們去理解“底層”的意義。
他警告,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信念,就很容易被淘汰——就像他使用過的技術一樣。
他說:“教師也必須跟上最新的技術和發展,才能保持知識的領先。”這不僅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也有助于培養有能力、有競爭力的畢業生——用Teo Shin Jen自己的話來說,老師就要像“大學裏的大男孩”一樣去引領學生。
Teo Shin Jen的學生,20歲的Nikhil Raghavendra是個典型的例子。
Nikhil Raghavendra
在來到SP(新加坡理工學院)之前,Raghavendra從未見過Teo Shin Jen,但早已久聞其大名。那時,這位有抱負的工程師就受到Teo Shin Jen的激勵,包括他的思想,也包括他如何在之前的課程中,帶領學生在各種競賽和黑客馬拉松比賽中獲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Teo Shin Jen的“創客態度”激發了他的興趣:通過將常見的小零件和消費品組合起來,不斷創造有用的東西。
在通過Facebook Messenger與Teo Shin Jen取得聯系後,Raghavendra最終與這位後來成爲他導師的人建立了關系,並在其敦促下,借用他的電子設備來進行改造修補。
Raghavendra說,這是他想成爲一名創客的催化劑。
Raghavendra在Teo Shin Jen的指導下完成了很多項目,其中有一個是利用機器學習模型設計人工智能代理; 另一個是開發了Parsley——基于機器學習的配方推薦系統,可以根據用戶手頭的配料提供烹饪建議。
Raghavendra的成績已經引起全世界開發者的關注。他的人工智能代理出現在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網站上,使他在全球創客排行榜上連續兩天位居榜首。
但可以說,迄今爲止,他最大的成功是成爲SP創客團隊Sudo Coders的一員。SP擊敗了其他16支新加坡團隊,在2018年博世維爾黑客馬拉松(Bosch Ville Hackathon)中奪得了冠軍。
他們團隊概念化並構建了一個城市農業工具包,使用了傳感器、機器學習和雲計算技術,以幫助農民更有效地種植作物。
想知道他們的秘密嗎?文檔記錄。
像以前做過的每一個項目一樣,Raghavendra和團隊在記錄整個事件的過程中非常辛苦。
他解釋說:“雖然記錄可能是一項痛苦的任務,但當我們將來想要制作類似的東西時,它可以成爲我們和其他人的指南。”
他繼續說,這是從導師那裏學到的無價之寶。嚴謹的文檔記錄不僅有助于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且還提供了一種方式,支持其他人對終身學習感興趣。
“我只是爲學生樹立榜樣,”在被問及爲何對文檔記錄那麽重視時,Teo Shin Jen說,“通過這樣做,並付諸實踐,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
“你可以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TCM,但最終,他們自己的成長心態和企業家精神,才能真正幫他們實現夢想。”
本文由微信公衆號“智能觀”編譯,原文來源The New Paper,原文作者Bryant Chan,原文鏈接。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