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圖爲一家德國公司展出的可用作幕牆的發電玻璃。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攝
12月10日,英國倫敦,反對“脫歐”協議的民衆在議會大廈外示威。 新華社發
11月中旬,數千名中美洲國家民衆聚集美墨邊境,希望通過合法登記進入美國,遭到阻止。圖爲一名父親在保護他的孩子。 人民視覺
近年來,中非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合作,爲改善非洲國家人民生産生活條件作出了貢獻。圖爲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剛果(布)布拉柴維爾沿河大道斜拉橋。 新華社記者 王 騰攝
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
羅伯特·曼甯(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
王江雨(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院院長)
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
吉安·馬裏亞·米萊西—費雷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副主任)
徐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
政治
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一去不返,維護多邊主義仍是當今國際政治主流
●主要發達經濟體以退爲進,旨在實現自身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爲避免陷入全球政治經濟的邊緣地位,歐洲正尋求更高水平的一體化建設
●民粹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正在侵蝕著各國之間政治互信的基礎
張宇燕:從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萬國郵政聯盟,到終止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再到揚言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和猛烈抨擊北約甚至聯合國,2018年,美國似乎在抛棄自己苦心孤詣主導建立的戰後國際秩序。然而,美國的真實意圖不是要實現英國“脫歐”式的“退群”,而是希望以退爲進,力求通過確立于己更爲有利的非中性國際規則來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從最近簽署的新版美墨加自貿協定,到美歐日三方貿易部長幾次就世界貿易組織改革與現代化發表共同聲明,不難看出主要發達經濟體以破促立、追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邏輯。
美國以退爲進,客觀上爲歐洲重新自我定位創造了一個機遇窗口:爲避免陷入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邊緣地位而尋求更高水平的一體化,組建一支歐洲軍隊以強化自身認同感;組建銀行聯盟並把歐洲穩定機制擴展爲真正的歐洲貨幣基金組織;將歐洲共同債券轉化成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産以使歐元真正成爲世界貨幣;設立擁有明確職權的歐洲財政部長並建立歐洲共同失業保險;把歐洲農業補貼和結構基金轉變爲財政平衡手段;創建歐洲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歐美分合的方向、速度、結構、順序,對世界格局影響深遠。
羅伯特·曼甯:世界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不斷增加,勢必會帶來一些人的失業。目前,德國、新加坡等國推出了很多終身學習項目,幫助人們適應新的技術環境,但美國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美國政府把一切社會問題都歸咎于貿易失衡。然而,問題的根源並不在于貿易。過去10年美國失去的工作崗位,大多數是輸給了科技進步、輸給了自動化。
國際秩序正處在轉型期,很多國際規則正遭遇挑戰。過去一年,這一總體態勢繼續顯現。如果任由某些國家肆意拆除國際規則體系,世界就存在回到上世紀30年代混亂局面的風險。
王江雨:美國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來實現利己目標。不僅是針對中國,即使是對其盟友,在涉及經濟利益,比如貿易和防務成本分攤時,美國也都是要求其他國家作出讓步和犧牲。國際社會在自由貿易、經濟全球化、移民、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看法越來越分化。各國內部貧富差距加大,爲民粹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滋生提供了豐富土壤,各國政府也被期待更加“向內看”。這些變化將導致各國之間的互信基礎更加容易被侵蝕。
2018年,民粹主義和排外思潮並未出現實質性加劇,但問題一直在潛伏,隨時可能爆發。西方國家政府由此會更加將注意力集中于內政,也有可能爲了轉移矛盾和國民視線而從外部尋找“替罪羊”,在某種程度上將本國政治經濟體制的結構性矛盾解釋爲外來競爭的結果。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2018年延續了2017年國際關系變化的勢頭,美國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得更爲咄咄逼人。一系列“退群”行動對多邊主義造成嚴重損害。國際力量圍繞選擇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展開博弈,但維護多邊主義仍是當今國際政治主流。世界正在形成聯合反對單邊主義的力量。從長遠看,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一去不返,其透支經濟和政治信用的行爲,只會加速損耗其在物質和文化思想方面的實力。
民粹主義的興起迫使主流政治家更爲傾向對內對外維護開放的多邊主義結構,以打破自身經濟萎靡和價值觀墮落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要確保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需要短期的、應激性的經濟和政治合作,更需要關注思想、人才和科技交流等著眼長遠的工作。
李向陽:發展缺位可以說是現行國際經濟秩序或全球治理體系最突出的弊端,因此,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是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基本方向。面對反經濟全球化浪潮,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已成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競爭的焦點。中國所倡導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理念、“一帶一路”倡議,都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
經濟
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演變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10年,但對全球經濟走勢的影響遠未消失
●以中國和印度爲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爲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者
●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或去美元化獲得新動力,是值得關注的“苗頭”現象
●經濟全球化不應讓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掉隊,這是克服當前政治反彈的需要
李向陽:2018年,全球經濟在金融市場的擔憂與波動中實現了較平穩增長,但世界經濟仍面臨長期風險。一是保護主義興起與反經濟全球化的逆流。這將有可能改變戰後貿易驅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甚至改變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二是新一輪技術進步尚處于醞釀階段,全球經濟還看不到生産率快速回升的迹象。
國際金融危機盡管已過去10年,但其對全球經濟走勢的影響遠未消失。第一,當今全球性的産能過剩與國際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有直接關系,這也是導致過去10年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第二,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主要經濟體所推行的量化寬松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多數國家的利率迄今未恢複到正常水平。這種低利率政策給金融市場運行與資産定價帶來的扭曲效應將繼續存在。第三,當今的反經濟全球化浪潮同樣始于國際金融危機。
保護主義擡頭損害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基礎,影響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發達國家內部因經濟全球化而受損的群體把損失歸咎于外部世界的競爭,而以美國爲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擔心新興市場國家快速崛起,希望改變經濟全球化所依托的規則和秩序。鑒于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在可預期的未來,來自發達國家的反經濟全球化浪潮將不會消退。
以中國和印度爲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不僅會成爲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者,而且也將成爲全球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爲了抵禦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負面沖擊,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正致力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只要這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能保持開放性,就會成爲經濟全球化新的推動力。
張宇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或去美元化獲得新動力,是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苗頭”現象。今年,土耳其開始抛售美元資産,伊朗宣布其石油交易的計價預結算不再使用美元,俄羅斯開始逐步在自然資源貿易中使用本幣或歐元,歐洲主要國家力推歐洲版結算體系更是意味深長。
吉安·馬裏亞·米萊西—費雷蒂:世界經濟正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有迹象表明,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金融環境部分收緊、貿易緊張和貿易壁壘加劇、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其他因素,正在對信心和投資造成損害。
防範金融風險至關重要,積極的監管和監督同樣重要。大型國際銀行資本雄厚,風險敞口減少,但脆弱性依然存在。10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讓我們認識到迅速和協調一致的政策反應的重要性,這有助于避免更糟糕的結果。
貿易戰沒有贏家。我們必須消除外界的擔憂,即經濟全球化不應讓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掉隊。這既是出于公平的原因,也是爲了確保克服當前的政治反彈。技術創新有助于生産率更快增長,這意味著更高的生活水平。
安全
國際環境總體穩定,國際安全挑戰錯綜複雜
●對多邊主義及相關國際機制的破壞是許多地緣沖突加劇的根本原因
●網絡安全問題日益成爲國際焦點,但尚未形成規範網絡空間的國際規則
●在面對諸多沖突威脅時,希望獨存一片“和平綠洲”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任由多年努力才得以建立的戰略穩定框架被推翻,將帶來戰略風險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多邊主義面臨挑戰,國際安全架構必然受到沖擊。在傳統安全領域,聯合國等有助于預防和緩和國際沖突的安全機制受到挑戰。美國撕毀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背離了通過多邊協商解決國際紛爭的機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激化矛盾的做法也是對聯合國有關決議的無視。這些行爲阻礙了國際社會預防和控制國際沖突的努力。對多邊主義及相關國際機制的破壞是許多地緣沖突加劇的根本原因。
31年前,美國與蘇聯簽署的《中導條約》曾終結了歐洲大陸最大的安全威脅。美國政府退出該條約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腳,此舉給歐洲造成安全恐慌甚至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網絡安全問題日益成爲國際焦點。網絡定義了新的互聯網地緣政治,到目前爲止,國際社會尚未達成多邊協議來規範網絡空間的國際關系,這必然會增加數字戰爭的風險。這是一個需要各國合力探討解決的重要問題。
今年是一戰結束百年。一戰的爆發揭示了和平的脆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在面對諸多沖突威脅時,希望獨存一片“和平綠洲”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維護世界和平需要基于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多邊主義理念和框架,及時消弭分歧、管控沖突。
羅伯特·曼甯:《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于2021年到期。從戰略穩定的角度出發,美俄有必要就該條約延期展開談判,雙方也有一定空間在該問題上達成一致。從長期看,如果任由多年努力才得以建立的戰略穩定框架被隨意推翻,很多戰略風險將隨之而來,世界再度陷入軍備競賽的風險是存在的。
徐進:1914年7月的倫敦、巴黎、柏林和聖彼得堡,各國政治家和外交家穿梭往返,既打探消息又相互摸底,既開出和平的條件又施以戰爭的暗示。然而,30天的艱苦努力歸于失敗,戰爭還是爆發了。外交努力爲何會失敗?缺乏一個多邊外交平台恐怕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多邊主義旨在使各國通過協商和談判來達成非歧視性規則和解決方案。踐行多邊主義就必須建立並維護好有利于多邊外交的制度性平台。在一戰百年後的今天,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和逆流,極端、排外情緒上升。多邊主義所體現的平等協商、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等理念對于消除沖突隱患、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社會應深刻汲取曆史教訓,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堅持多邊主義,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爲核心的國際秩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爲維護世界持久和平注入新動能。
(本報記者李應齊、楊迅、王如君、吳剛、王慧、吳樂珺、胡澤曦、葛文博、林芮采訪整理)
本版統籌:王新萍牟宗琮羅春華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