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正在基地內收割菜心。 于晶 攝
中新網甯夏平羅8月3日電 題:“西海固”生態移民高原種菜:沙漠邊緣“綠色美味”端上大灣區餐桌
中新網記者 于晶
36小時——這是來自甯夏的新鮮菜心送到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餐桌上的時間,也是甯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偉光可以脫口而出的時間。
甯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廟廟湖村,這片毛烏素沙漠邊緣的菜心種植基地內,近日正上演著收割菜心的豐收圖景。
清晨6點,新鮮的甯夏菜心被從黃土高原上采摘,送到冷凍室“打冷”,經標准化包裝後,24小時內由冷鏈車運到廣東,36小時內,便可由美團優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家中。
“從前,他們管這叫‘廣東菜心’,現在叫‘甯夏菜心’。”出生在廣東省惠來縣的林偉光告訴記者,廣東人喜歡吃菜心,但因當地潮濕多雨,菜心口感不夠脆甜。而甯夏菜心纖維少、口感甜、品質好,在深圳、廣州、中山、東莞等地備受青睐,同時還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2011年,借西部大開發契機,林偉光北上甯夏,開啓“種菜人生”。彼時,這裏人煙稀少、自然條件惡劣,他的創業計劃幾乎停滯不前。
工作人員正在基地內收割菜心。 于晶 攝
轉機發生在2013年。爲“斬斷窮根”,“貧苦甲天下”的“西海固”西吉縣民衆搬遷至甯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廟廟湖村,林偉光謀劃的現代農業也迎來發展。
“我和親戚一起承包了一座‘六連跨’大棚,華泰農管技術、管銷路,我們只管把菜心種好就行,每年收入可觀。”搬遷到廟廟湖村的村民馬紅霞看到了小小菜心背後致富的希望。
據了解,作爲甯夏重點建設的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廟廟湖村聚居著來自西吉縣的1413戶7211名生態移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17戶3905人。
和馬紅霞類似,近千戶“西海固”生態移民跟著林偉光種菜,人均年收入2.4萬元人民幣,比脫貧前增收近十倍。
不同于南方夏天的高溫高濕,甯夏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蔬菜的營養成分更豐富,口感更好。平羅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正是高原夏菜豐收的季節,除了菜心,芥蘭、西蘭花、辣椒、番茄等十多個品種很好地填補了南方菜市場夏季空白。
爲打開市場銷路,當地政府積極牽線搭橋,同廣州客商簽訂協議,以訂單銷售的方式將蔬菜銷售至粵港澳等地,形成了“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蔬菜産業化經營格局,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平羅制造”的“綠色美味”正俘獲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的味蕾,創造出源源不斷的收益。
作爲廟廟湖村種植基地的資深員工,在蔬菜種植期馬強是地裏的機械操作工,到了采收期,他又變成了采收工。除固定工資外,還可以賺取蔬菜采收稱重裝箱的計件工資,日均收入可達200元。“幹的多賺的就多,旁邊幾個村的勞動力都帶動起來了。”馬強喜氣洋洋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