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大有可爲。今年熱播的《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視劇作不斷引發青年群體共鳴。而在現實生活中,當代新青年在農業大地上書寫的新時代故事接續不斷。
“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隨著電商平台的發展,農業鏈條被拉長,甚至不斷顛覆傳統的農業耕作、銷售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衆多新青年,他們不僅積極參與農貨觸網,在與父輩農人傳統理念的博弈中不斷成長,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更憑借智慧和學識,夯實“産地品牌”之路、探索數字農業新方向,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農村電商“她力量”
剛忙完海南芒果的銷售,四川涼山姑娘何爽又開始籌備新的銷售計劃。8月,家鄉會理的石榴將成熟,“這是一年中重要的銷售節點。”何爽對新京報記者說。
何爽經營的店鋪以及供應鏈在2020年的銷售額近5000萬元。穆工/攝
何爽的家鄉涼山彜族自治州會理縣是國內最大的石榴産區,以前這裏的石榴都是靠著大貨車沿著盤山公路運出大山。2017年,何爽辭去空乘工作加入電商創業大軍。這一年是會理水果電商起步的頭一年,當地的種植戶、合作社紛紛嘗試在拼多多上賣石榴,何爽也將自家石榴種植園中的石榴放到網上售賣。憑借選品嚴格,同時利用拼多多“農地雲拼”“多多果園”模式,2020年,她經營的店鋪以及供應鏈全年銷售額近5000萬元。
農業與電商的結合不僅改變銷售模式,更有助于穩定價格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何爽告訴新京報記者,“依靠傳統市場售賣,農産品價格易受行情影響而不穩定。比如,1斤石榴價格高點與低點相差5元。而在電商渠道中,石榴的價格浮動維持在1元左右。”
目前,電商已成爲生鮮農産品重要的銷售戰場。作爲全球增長最快的消費類互聯網公司之一,2020年,拼多多農産品GMV超過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2021年一季度,單品銷量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産品達到2645款,同比增長156%。拼多多開創的“拼購+産地直發”的農地雲拼模式是吸引農戶的關鍵。“農産品複購率高,拼多多‘拼購’模式改變了傳統電商的‘人找貨’,用戶通過分享鏈接形成‘貨找人’,提升了農産品銷量。”何爽說。
何爽的創業經曆也帶動新農人隊伍中“她力量”的崛起。在收購石榴的過程中,當地120名女性參與倉庫打包,一天可以掙到150元到200元,“收入的提升讓阿姨們開始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比如她們聊的話題從以前的家長裏短,變成了如何消費、種植技巧等”。
爲農村“她力量”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成爲企業關注的方向。今年3月,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在財報會上表示,“平台上的店鋪一半以上是由女性管理。它提高了我們對社會責任的承諾,我們也將提供培訓幫助她們做得更好。”
與父輩理念之爭的“果二代”
像何爽一樣踩在互聯網電商平台紅利期的創業青年並不少,但這不意味著將農産品“觸網”就能創業成功。畢竟,從耕作到銷售之間存在技術、營銷等鴻溝,同時還需扭轉傳統農人的理念。
23歲的于本誠是“果二代”,家裏一直做太婆梨出口業務。2019年150萬斤太婆梨遭遇滯銷困境,于本誠便向父親提議開拓電商渠道,但父親顧慮重重:“水果損耗大,發貨路上壞了咋辦?”“網售只發品相好的,賴的不發,都爛在家裏咋賺錢?”于本誠決定讓農貨觸網,用業績說服父親。然而,如何賣出去成爲他遇上的第一只攔路虎。
于本誠賣出250萬斤太婆梨,一舉平了父親以往的同期銷售記錄。順子/攝
于本誠告訴新京報記者,起初自己不會經營和推廣,貨沒有人買。在參與拼多多開設的新農人培訓後,他很快學會了如何推廣産品,並實現交易快速破零。“有了這個積累後,我又參與秒殺活動,2個小時把600件庫存售空。”如今,于本誠店鋪的日訂單量數千,“今年銷售額估計能翻倍,差不多到5000萬-6000萬元。”
于本誠是新農人用行動改變老一輩對農貨觸網顧慮的縮影。他說“父親現在很支持做電商,特別看好電商的發展”,而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很多年輕人都投入到水果電商中,太婆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我希望太婆梨未來能獲得地理標志,這也是我們當地果農的願望。”
品牌化、標准化之路
改變父輩傳統銷售觀念的還有福建平和縣的陳宗佑,父親做了半輩子柚子生意,不想轉型電商,他便和父親展開了一場電商與傳統銷售的“較量”與“對話”。2020年,陳宗佑在拼多多的店鋪迎來大爆發,營業額突破5000萬元。而父親的線下渠道銷售額則不足兒子的一半,還因庫存積壓導致數百萬虧損。這場父與子的經營理念之爭折射著時代的變遷。
今年柚子季,陳宗佑打算聯合當地的電商商家,共同保護“琯溪蜜柚”的産地品牌。老俞/攝
青年創業者對農産品標准化、品牌化越來越重視。在農貨觸網中,大學畢業且擁有計算機方面知識的陳宗佑意識到,農産品不僅要觸網,還要走“産地品牌”之路,“只有打響品牌,才能提升柚子的利潤空間,這其中的關鍵則是整合供應鏈。”
一方面,他和父親建倉庫,建柚子分揀流水線、研發倉庫管理系統,提升出貨品質;另一方面,他和合夥人高君賢一起著手整合當地知名品牌“琯溪蜜柚”的上遊供應鏈,同時做好農業標准化、品牌化,促進供應鏈健康發展。“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我們年輕一代,是時候接過父輩的擔子,在農業的路上繼續奮鬥下去了。”在陳宗佑看來,未來是電商的時代,也是青年人的時代。
數字化改變農業、農民
在用數字農業推動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軍中,優秀青年無處不在。今年5月,在由拼多多等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國農業機器人創新大賽”中,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林森的“設施園藝機器人”成爲亮點,他現場演示了機器人在番茄種植中的應用。林森介紹,目前機器人作業系統已得到應用,實現少人化作業,“在采摘和授粉方面可以實現90%以上的作業成功率。”
在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中,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AI組冠軍,左二和左三爲獲獎代表,分別爲鄭劍鋒、林森。龍遇春/攝
少人化、無人化是林森團隊科研探索的方向。除了機器人,他們還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草莓種植中。去年12月,在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上,林森團隊的“草莓智慧管控系統”實現了更優的産量和投入産出比。“農業科研最終還是要農民會用。”據林森介紹,他們希望建立一套標准化、可推廣的流程,讓農戶易學易懂,應用到實際中。
事實上,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包括新電商平台拼多多在內的互聯網企業一方面用技術助力農産品上行,另一方面助力新青年科研成果落地,布局農業科技前沿探索。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探索更健康的人類未來食品方面,拼多多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的新加坡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開展合作,針對新型植物基肉進行了首創性研究。在此之前,拼多多還啓動了一項基于農藥殘留檢測的科研項目,深入探索食品安全問題。陳磊介紹,研究結果將幫助制造商改進産品,推動消費者進一步了解植物基蛋白的益處。
科技正改變著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也改變著需求端消費方式。商務部研究院相關報告認爲,新消費成爲引領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拼多多等國內數字經濟平台正在助推市場主體實現數字化轉型,並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王琳 校對 賈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