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實施八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在全球化、多邊主義面臨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一帶一路”的可持續推進也面臨新挑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考察國外組織、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倡議實踐成效評價以及對其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未來實現路徑和前景的期待,有助于更好地思考、改進和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國外主流媒體以及智庫機構等對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國外學者認爲,可持續發展主要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包容互惠共贏等,面對資源環境破壞和溫室效應加劇,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成爲人類急切呼喚的重大命題。中國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並將其作爲對接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提到,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任務從未像現在這樣具有挑戰性、緊迫性和必要性。他在2019年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輔相成,爲有關國家擺脫經濟困境、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提供了現實路徑。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8年發布的《全球投資貿易和金融視域中的“一帶一路”》報告指出,2015年3月中國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與行動文件闡述了“一帶一路”致力推進更平衡的區域增長、工業升級和國內綠色經濟增長等有關可持續增長的所有方面。報告肯定了中國環境保護部2017年5月發布的《“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對推進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意義。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的成果中所包括的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承諾和合作協議、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中國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照明行動倡議、“一帶一路”綠色高效制冷行動倡議,與有關國家共同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共同發布“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投資)指數,促進綠色融資等,均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一帶一路”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和決心,理所當然地受到國際輿論及學術界高度肯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專家也高度贊賞中國在制定《“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時以新視角對債務可持續性問題進行的再解讀和闡釋。印度尼西亞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梅爾達·卡米爾·阿裏亞德諾則認爲,“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區域聯通,爲域內國家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
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實踐成效顯著
國際社會普遍肯定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轉向高質量、綠色、包容、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做努力及取得的明顯成效。
首先,“一帶一路”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法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塞巴斯蒂安·特雷耶表示,過去幾年間,“一帶一路”形成了一系列綠色發展理念和原則並取得了諸多成果。德國席勒研究所專家布萊恩·蘭茨稱,源自中國的“一帶一路”等全球公共産品正在推動各國加強合作與互惠互利,爲推動全球減貧事業和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其次,“一帶一路”不存在大規模不可控債務風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對“一帶一路”沿線部分經濟體進行調查後發現,41.6%的受訪者認爲“債務陷阱外交論是謬論而非現實”,相信“一帶一路”倡議會爲自己國家帶來淨收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者黛博拉·布勞蒂加姆等人也做過相關調查,他們發現,所謂“債務陷阱”的陰謀論經不起推敲,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根本不是東道國陷入債務風險的原因,西方國家才是最大的債主。
再次,“綠色絲綢之路”加速推進。根據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大幅提升。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簽署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可以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快轉向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繼2020年9月中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後,時隔一年,中國于今年9月下旬正式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而且中國在2021年上半年沒有再向“一帶一路”沿線煤電項目融資。這將極大地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並爲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最後,加快包容普惠發展。國外學者認爲,中國加速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力求將“一帶一路”與東道國的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接,協調創新制度和政策,讓互聯互通建設最大限度符合合作國家的國情特點和合作願景,並給合作國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紅利。
多方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
隨著國際社會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力度的加強,他們對“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訴求和願景也在不斷提高。爲此,國際社會建議多方面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
第一,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國外專家學者認爲,地緣政治複雜化、國際競爭加劇可能會給“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帶來更多挑戰。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的2021年“中國全球投資跟蹤”報告認爲,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許多貸款的商業和財務可行性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需求下降、債務負擔不可持續、償債困難使中國政策性銀行對沿線合作項目放貸出現放緩的現象。因此,應該將債務可持續性確定爲“一帶一路”的關鍵變量,並在倡議的早期階段予以嚴格審查。部分項目規劃設計前瞻性、合理性以及工程質量問題也值得重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特聘客座教授阿斯特·彼斯瓦斯等人認爲,“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應該根據國家發展目標對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必須考慮基礎設施項目的所有風險,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
第二,提高建設標准質量和包容性。基礎設施往往投資大、周期長、影響廣泛持久,因而需要在建設標准、可靠性、穩定性、實用性、安全性、持久性等方面有較高的保證。一些國外專家呼籲加強“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與東道國經濟社會戰略有效對接。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董事會副主席克裏斯多夫·拜爾建議,提高“一帶一路”的生命力須增強其與東道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戰略的對接和融合,使其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努力找到具有投融資前景的項目。
第三,改善項目建設合規性。國外學者建議,中國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機構、企業開展反腐國際合作、營造廉潔經營環境,吸引更多公衆參與,減少利益沖突,完善公共問責機制,確保合作各方交流雙向流動,讓“一帶一路”成爲廉潔之路。聯合國訓練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建議,“一帶一路”項目應積極采用國際通行的公私合夥經營關系模式,更好地解決公共建設合作問題。
第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綠色低碳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基本途徑。英國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雅各布·安斯科夫認爲,應致力于將發展中國家視爲平等的低碳經濟合作夥伴,爲其提供實現能源過渡所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幫助其發展多樣化的高附加值産業來推進綠色轉型。
第五,提高項目經濟效益和控制債務水平。致力于尋找更好的債務控制方法和更高效的建設運行流程來實現建設項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是確保“一帶一路”項目有效運轉的關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發布報告,中國政府制定的債務可持續性框架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還有一些國外學者呼籲,充分考慮依靠債務融資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財政平衡和債務的影響,以多邊債務可持續性標准爲指導,依照世界銀行等多邊機制的科學標准,增強投融資及債務公開透明性,更多運用商業性資金,減少提供減讓式資金,均有助于降低“一帶一路”債務風險。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未來3—5年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研究”(19VDL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