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曾問師傅:什麽是信仰?
師傅說:你看那橋,如果沒有欄杆你敢不敢走?
小和尚說:不敢走。
師傅問:爲什麽?你過橋又不扶著欄杆。
小和尚答不上來。
師傅又說:信仰,就是橋上的欄杆。也許你並不需要扶著它過橋,但是有它,你就敢走過。
西學東漸後,當我們討論商業的時候,我們忘記了什麽?
有時候我們會把那些好像不是科學的部分,給徹底地剝離。
我們認爲用績效驅動可以徹底替代情感。
我們認爲效益最大化就是組織和個體的唯一的追求。
我們認爲成本控制高于一切。
我們認爲符合成本考量的現代化分工就是金科玉律。
但,這些或許是不對的。
因爲有的生意,高于生意。狹義的生意,利好相關的一小撮人;廣義的生意則有利于千千萬萬人。
因爲有的事情,可以不做。但不做,你就永遠拿不到這個産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也許他會犧牲很多利潤,甚至幹不成,但不做,你就永遠被人卡脖子。
顯然,中國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中國企業的發展也已經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2020年,中國在近代第一次經濟體量達到美國的70.4%。也是二戰之後,第一個跨過70%界限的國家。日本最巅峰時期即1995年達到69.6%,而前蘇聯最接近的一次僅爲40.6%。
而另一面,我們必然將在諸多領域進入更多競爭。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想信仰二字將變得尤爲重要。
對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家,都需要有信仰。只是因爲能力和階段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具象體現。
不同産業有不同産業的關鍵。去年,芯片戰,屢屢見于媒體之上。
但在餐桌上另一場戰爭,鮮有人知。
本文將以中國白羽雞行業龍頭企業聖農近四十年發展爲藍本,講述其從福建山溝溝裏的養雞場,如何做成中國白羽肉雞産業第一;同時冒著被斷供停擺的風險,突破美國對種雞培育之壟斷,使白羽雞養殖的命脈真正意義上控制在中國人手上的故事。
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雞的市場。
雞肉,是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統計,2020年,我國年出欄肉雞110.2億羽,合計年人均消費7.87只雞。
從産量上來看,2020年全國雞肉産量比2019年增長5%以上,達1485萬噸,約占全國肉類總量的19%,遠超牛羊肉1164萬噸的總産量。
從價格波動來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8月,我國雞肉價格同比下降1.6%,爲近三年來首次下降。
而炸雞快餐品牌皆有不同程度的降價。德克士旗下的超級脆皮雞腿堡,原價20元,優惠之後僅爲7.7元。麥當勞的雞翅樂雞雙人餐,原價66元,目前僅售39.9元。
雞肉降價,一方面是因爲短期受疫情影響;令一方面,則是供給端放量。從價格、需求來看,似乎“吃雞自由”也不遠了。
但是,問題來了——中國人真正實現了“吃雞自由”嗎?
真相或許有些殘酷……
不同于大米的高自給率,中國人在不久之前,吃雞還是被人“卡著脖子”的。
想要實現吃雞自由,還得從雞的品種說起。
中國肉雞市場,主要以白羽雞和黃羽雞爲主。前者可以理解爲工業化、産業化産品;後者通俗來講就是我們的土雞,屬于慢周期性産品。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雞肉總消費量達1,958.2萬噸,其中白羽肉雞産品占比約爲54.8%,黃羽肉雞産品占比約爲31.0%。
從消費占比來看,白羽肉雞取代了黃羽雞,占據主導地位,流水線戰勝了農力勞作。
兩者營養相差不大,主要區別在口感和消費場景的不同。
但拉開距離的還是因爲生産效能的問題。無論是從料肉比還是培育周期來看,白肉雞都更加劃算,更加能滿足大衆化需求。
但難題是白羽雞是國外品種,這也是我們尚且不能“吃雞自由”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
我國肉雞産量一半的白羽肉雞,種源幾乎百分百一直從國外進口,嚴重受制于人。
不過,有困局就有破局者。
在武夷山的大山深處,一位“養雞大王”正在改寫中國肉雞産業史。
故事還得從吃不起飯說起。
60年代,在福建的武夷山脈,年僅只有13歲的少年便辍學開始當學徒了。原因很簡單,在那個年代,全國人民都擺脫不了一個“窮”字。
傅光明也不例外,家裏9個兄弟姐妹,父母無法拿出學費供其上學。辍學後,他做過裁縫、幹過木匠、當過瓦匠。
總之,吃苦的活,他幾乎都幹過。那時候只有來親戚和媽媽生孩子才能吃到雞肉,在傅光明眼裏雞肉是一個好東西,這也爲之後選擇養雞埋下了火種。
但是,機會總會不期而至。1973年,村裏征兵,爲了能每天填飽肚子,傅光明應征入伍,穿上了軍裝。10年後,傅光明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中年危機”。思考良久,1983年,30歲的傅光明開始放棄“鐵飯碗”,成爲中國最早下海經商的那一批人之一。
出于偶然,抑或是必然。退伍後的傅光明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美國人50多天用1.5公斤飼料養出500克重的肉雞。掐指一算,他認爲飼料很便宜,而雞肉卻很貴,賣肉雞不愁沒市場,“這是門能賺錢的生意”。
1983年除夕,傅光明帶著2萬元貸款,去了湖南、上海、廣東等地。在湖南裏縣,他從當地人手中購買了600粒種雞蛋。然而,從未有過養殖經驗的他吃了苦果,600粒雞蛋僅僅孵出一只小雞,還是只公雞。
不過,“天生愛打拼”的人哪那麽容易輕言失敗?骨子裏不認輸的他,聽說上海有種雞生長得很快,又日夜奔赴上海買了600粒種雞蛋。
這一次,他吃一塹長一智,買了一箱50多本孵雞/養雞相關書籍開展集中學習,“3個小時看一次溫度計,6個小時翻動一次雞蛋”,已是工作日常。
在38攝氏度的屋子裏,一呆便是一整天。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600顆雞蛋中有300只小雞破殼而出。
之後,他在南平市光澤縣創建了個體養雞場,這也是營業執照編號爲“0001”的福建省第一家私營企業。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只是普通商人創業的故事,傅光明還算不上一個傳奇人物。
也許夾雜著幸運,但更多是的是他的守正出奇,畢竟機會是偏愛准備好的人。
第一次轉折發生在1984年,一場洪水侵襲光澤縣,周邊20余個雞場無一幸存。萬幸的是,由于雞場建在半山上,他的雞場是唯一的幸存者。
意料之外,洪水過後,雞肉迎來漲價潮。1984年年底,傅光明攢了15萬元,這也成爲了他的“原始資本”。憑著這筆錢,他在5個山頭建了雞場,並于1986年注冊光澤種雞場,成爲福建省第一批注冊的私營企業。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尋思突變的他將目光焦點開始掃向國際視野。
他充分意識到,單靠人工屠宰分割費時費力,必須引進更加先進的設備,才能提供生産效能。最後他在丹麥找到了當時最先進的屠宰設備。1992年,傅光明找7家銀行借到1000萬,又從丹麥引進一套全自動的凍肉加工設備。
“裝備”就是最好的生産利器。自此,聖農生産效率如開挂一般,當年就賺了200萬。
但故事的轉折點在于,正是他的這一番折騰——引進標准化設備給聖農集團帶來了與國際企業接軌的機會,也成爲聖農成爲肉雞行業龍頭的關鍵所在。
1993年,與馬雲在肯德基的遭遇不一樣,傅光明卻成爲肯德基的“天選之人”。這也是聖農的第二次轉折點。
當時的肯德基在福州東街口開了福建省的第一家分店,負責人正四處尋找雞肉的供應商。相關人員恰巧在一次翻閱海關進口名錄中發現,有一家中國公司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殺雞設備且就在福建的一個山溝裏。
于是,他們決定去參觀考察一番。
令肯德基團隊意想不到的是,小山溝裏竟然還有具備國際水平的生産線,加上所有技術標准檢測全部合格。隨後,肯德基福建分公司與傅光明簽訂了10年供銷合同。
有了肯德基的背書,之後幾年,麥當勞、德克士等餐飲品牌、達晨創投等風頭機構紛紛找來與傅光明合作。
如今,聖農發展是百勝的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尤其肯德基在中國市場接近7成的雞肉制品是聖農提供的,這讓傅光明被美國報紙譽爲“中國雞王”。
故事到這裏,一個勵志的企業家故事算是完整的展現了,但這種企業家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數不勝數,無非是領域不同、資産多少和知名度大小。
在跟傅光明的交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句:請你十分鍾離開聖農。
這句話有個很重要的背景,中國白羽肉雞産業和消費雖然發展很快,但很長一段時間裏白羽肉雞的種源全部依靠國外進口,傅光明說每次跟美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心裏總是憋著一股氣,但又無可奈何。
2015年,那年美國發生禽流感,中國白羽雞引種中斷了半年,如果再延長半年,中國的白羽肉雞的産業鏈就會中斷。
高瞻遠矚的企業家都會居安思危,將自己的看家行當全部依賴外部因素是一門極其危險的生意。當經濟遭遇下行周期,或國際市場環境巨變,只要任何一個環節生變,就容易發生“大魚吃小魚”,不僅沒有什麽議價權,反而會成爲“馬太效應”下的犧牲對象,極度容易被邊緣化。
而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種業安全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科技戰爭。
更何況這是關系到國民從“吃飽飯”到“吃好飯”的民生大計。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感讓這位軍人出生的企業家一直熱血沸騰,他想從源頭上做“挖井人”。
2015年,傅光明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研究我們自己的育種技術。當時國內這項技術完全空白,沒人知道要投入多少,也沒人知道要投入多久,更沒人知道能否順利的成功。
既然決定了就一往無前,聖農爲此前期投入8億元,而這家企業當年一年的利潤也不過是1個億。
資金有了,最關鍵的是人才。當時國內具備種源研究開發的頂級人才一共有3位,傅光明找到了其中兩位。沒有苦口婆心的三顧茅廬,沒有潸然淚下的悲情故事,更沒有高額工資的利益誘惑,在種源研究這件事上,仿佛他們心裏都憋著同一股勁。
郭懷順,聖農旗下聖澤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就是前面兩位專業人士之一。“育種研究初期,真的只有我一個人,我們真的就像拓荒的黃牛一般,艱難的開始。”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如是說。
除了育種的研究工作,原種場的建設也是很難的步驟,由于聖澤當地多山少平地,這對于一個需要大面積研發場所的建設提出了挑戰,不僅如此,還要兼具環境、私密性等因素。
爲什麽要強調私密性?
就在幾年後,聖農正在自己培育種雞的消息還是傳到了外國供應商的耳朵裏。2019年初,一位“不速之客”來到聖農,找到了傅光明手下同事,要求聖農停止種雞培育工程,否則將面臨對方的斷供威脅。對方,只給了聖農30分鍾的決策時間。
傅光明在得知消息後,並沒有慌亂無措,軍人出身的他見過比這更驚心動魄的時刻。
隨後,他緊急與部下同事討論,問了兩個問題:
“現在不(從國外)引,有沒有問題?”
“10年、20年後,不引(從國外),有沒有問題?”
在得到肯定答複後,傅光明告訴這位不速之客:給你10分鍾離開聖農!
正是這次毅然決然的談判,聖農正式從歐美壟斷的白羽雞種源上遊産業撕開了一道口子。
這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像是“孫悟空的金箍掉了”,這也是聖農的第三次重要轉折點。
2019年,聖農經過六年多的科研攻關,成功研發國內首個白羽肉雞原種雞配套系——SZ901配套系,配套的資溪祖代種雞場(聖農最大的祖代種雞生産基地)已于去年年底開工。
實現白羽雞祖代雞全部自給不再依賴國外引種。
至此,聖農從初生代的養雞場成功跻身成了高科技企業,一家具有極高技術壁壘性的企業。
目前SZ901配套系正在農業部審批。按照披露的口徑,預計2021年下半年可以結束中試。在拿到農業部頒發的新品種認定證書之後,該品種就可以對外銷售。
屆時,中國人“吃雞”將不用擔心被“卡脖子”了,真正實現吃雞自由。
在跟傅光明的一次交談中,恰巧因病退休回京修養的郭懷順先生來跟他道別,傅光明一把抓住他的手說:真的走呀,一定要記得常回來,你永遠都是聖農人!
很平常的一兩句囑托,但是緊握的手和動容的表情還是能看出過去一起奮鬥的歲月一定不容易。
東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農業農村部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輝在談到白羽肉雞育種提到了三個詞:項目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就是因爲你這三個詞,國內很少有企業願意並且有能力去做。
爲什麽是聖農?除了家國情懷和商業考慮,對于傅光明來說,這也是一次早就扛在肩上的曆史責任。在意識到必須開展育種工作後,放眼望去,在中國,只有聖農能搞。
在這件關乎餐桌的“戰爭”中,除了傅光明和聖農人,也有衆人拾材火焰高的團結精神演繹。
在研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負責白血病的淨化工作,這也是傅光明最初希望自主育種的關鍵原因。
中國的雞原本只有兩三種疾病,但是隨著大量國外種源的引入,中國雞的疾病種類達到了二十多種。
經過幾個世代的淨化,目前禽白血病、雞白痢的陽性率已經都降爲0,在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的協作下,聖澤也逐步的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技術精湛的疾病淨化團隊。
我並不是專業人士,我也很難仔細跟大家普及育種工作的難度,作爲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只能把我最深的感受跟大家分享。
經過38年的蟄伏發展,聖農深耕白羽肉雞的研發、生産、冷鏈、加工,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白羽肉雞全産業鏈生産企業。
目前聖農從最初的個體養雞小作坊,發展到如今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20年肉雞産能超5億羽,排名全球第七、亞洲第一。
這也是我們所強調的偉大的複利。正如稻和盛夫所強調的那般——持續就是力量。
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米飯、肉類供應雖然不是問題了,但“吃飯問題”仍舊是個難題。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在廚房小火慢炖似乎成爲一種奢侈。
一項關于我國居民近十年間對于食品消費觀念轉變趨勢的調查顯示,有67.1%的人認爲傳統烹饪方式麻煩,90.10%可以接受速凍主食,18-30歲年齡段僅有8.8%的人願意享受烹饪的樂趣。
另外,外出就餐與點叫外賣,都存在衛生狀況和食品安全問題。
而對餐飲企業而言,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以及房屋租金的高企,市場競爭的激烈,高食材高能耗成本,也迫切需要市場上有緩解成本壓力和提升效率的預制菜(半成品)的提供。
上述C端和B端的雙層需求推動下,廚房工業化革命應運而生。屠宰肉制品向預制菜全面發展。
去過新加坡的人不禁發問,爲什麽新加坡人家幾乎沒有廚房?背後的就是因爲——中央廚房。
在新加坡,有一個叫小販中心的地方,用來專門設置賣美食區域,類似于小吃街,但這個小販中心的管理制度卻非常專業和標准化。
從衛生服務到後廚的采購,餐點的衛生和標准都有一套流程標准和保障,而且經營場地屬于政府管轄。
所以,新加坡人來此吃飯,不用擔心食物安全衛生問題;另外,菜品價格非常便宜,食物還有一定營養價值。
這對于擁有白羽肉雞的研發、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全産業鏈的聖農來講,這無疑是2C品牌化建設的一種機遇。
鑒于這種趨勢,包括聖農在內的畜牧業龍頭都在積極搶占下遊。2020年第一季度,聖農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産品銷量翻了三倍。
聖農未來將會在各種渠道發力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産品,加大生加工半成品的淨菜品類供應。從供應餐廳到直接進入消費者的廚房。
“家庭的方便菜肴是我們將來發力的一個重點。”聖農集團董事長傅芬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不過,對于國內企業來講,想要讓每一只白羽雞進入中國廚房,産業集中度還有待提升。
中國肉雞行業中龍頭企業較多,規模企業將從養殖環節、屠宰加工環節的競爭擴大到全産業鏈競爭,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2019年國內白羽雞CR8約爲42%,其中聖農發展市場份額最高,約10.3%。
但對比美國肉雞行業70%-80%的行業集中度(CR10),中國白羽雞的行業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間。
從對標公司來看,美國泰森在美國雞肉市場占有率爲25%。現以年245億美元的驕人業績列世界財富500強中第二大食品加工公司。
對于聖農來講,想要成爲全球全産業鏈綜合雞肉制品的巨頭的遠景並不遙遠。兩者都有完整的産業鏈和資源整合優勢。發力2C端或許就是搶占制高點的決策之一。
對于一位軍人出身、以産業報國爲己任的傅光明來說,或許這一切早已歸入他的藍圖。
血仍未冷,依舊會滾燙洶湧。
我想,這個故事,他不止是一個商業故事。
他還關于信仰如何突破現實。
他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最好寫照。
他是一個産業報國的真實案例。
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人們的命運如同橫亘在中華大地上的長江黃河一樣,注定一生奔流到海,永不停息。
令我們奔騰的到底是什麽?
我想,那就是信仰。
<end>
本文作者:沈帥波湃動品牌戰略咨詢 CEO微信:rayshen07124一個立志用真誠的文字記錄商業文明跌宕起伏的人。轉載請後台回複轉載,未經授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