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組織編制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正式印發,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對于亟待扭轉困局的海工裝備制造業而言,《行動計劃》的印發猶如一場“及時雨”,解答了很多困擾企業已久的問題。詳情可戳:海工産業迎重要政策!企業“去庫存”“債轉股”號角吹響?
《行動計劃》的正式印發後,船報記者采訪了國內主要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和研究機構。上周,中集來福士、外高橋造船、中遠海運重工、上海振華重工四家國內主要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發表了他們的見解。詳情可戳:《行動計劃》骰子已落,看這四家海工企業如何“血戰到底”?
本周,來看看南北船兩大研究機構——中國船舶重工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怎麽說。
“
增強技術實力
提升海工裝備制造國際競爭力
”
徐曉麗
中國船舶重工經濟研究中心海工研究部部長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著力提高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歸根結底就是提升技術實力。” 中國船舶重工經濟研究中心海工研究部部長徐曉麗表示,全球2017年成交的海工裝備訂單中,有近一半都是浮式液化天然氣儲運、裝卸相關裝備,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建造實力強、經驗豐富的海工裝備企業並不多,需要補齊技術短板。徐曉麗認爲,《行動計劃》提出要大幅提高研發設計水平,增強關鍵系統和設備研制能力,突破深水和超深水大型浮式生産儲卸裝置(FPSO)、深水半潛式生産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産儲卸裝置(LNG-FPSO)及上部模塊等生産平台設計建造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前端工程設計和總裝總成能力,正是針對突破這些技術瓶頸提出的要求和目標。
近年來,面對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急速下滑的態勢,韓國船企瞄准高附加值海工裝備市場,采取了系列舉措加強技術研發,贏得了金額可觀的訂單。當然,由于很多裝備都是全球首制,韓國船企也面臨了很多挑戰,如出現了因船廠自身原因導致的裝備延期交付問題。這種情況發生後,船企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不僅需要退回船東首付款和利息,還有可能面臨船東的高額索賠。徐曉麗提醒說,在提升高附加值海工裝備建造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我國船企也應循序漸進,結合企業自身能力與水平穩步推進。
海工平台延期交付帶來的資金壓力令我國海工裝備建造企業十分頭疼。海工平台首付款低,90%以上的資金需要海工裝備建造企業自籌。如果平台無法按期交付,大量的貸款則不能按期償還,企業就需承擔巨額的融資成本。而且項目的延期交付將導致貸款不斷展期,而貸款展期和再貸都面臨嚴苛的審核,一旦審核不能通過,企業資金鏈就可能斷裂。加之在建項目的保險費用、信保費用及保養費用激增,企業的費用負擔十分沉重。“《行動計劃》針對延期交付等問題提出了相關應對舉措,如加強和完善項目全過程風險管控,減少企業自身違約風險因素;加強與金融機構等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推動海洋工程裝備交付運營。”徐曉麗表示,這些有針對性措施的提出對企業具有指導作用。在風險防控方面,韓國企業有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供我們借鑒。韓國企業在承建海工裝備時,加大對企業風險管控的力度,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建造管理辦法和一流的風險管理體系,並由專業風險管理團隊負責運營。例如三星重工就大力加強合同簽訂前後的風險管控,注重風險評價以及關鍵業績(KPI)管理,同時,爲了防止錯誤重複出現,將現有項目中的經驗和改進事項系統性記錄下來並應用到未來的項目中,這些措施對中國企業均具有借鑒價值。
“
補齊短板 主動出擊 實現提檔升級
”
劉二森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市場分析師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針對我國在該領域的短板,提出了相應對策。”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市場分析師劉二森表示,其中的大力培育核心優勢配套産品,創新優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管理模式,加強海洋工程項目計劃管理,優化設計、采購、建造、調試等管理系統,提升項目各環節運行效率,提升項目綜合決策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等措施,將對我國海工裝備産業發展發揮重要指引作用。
當前,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面臨諸多挑戰,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在浮式生産平台等高端海工裝備領域建造經驗、業績不足,面臨一定的“業績壁壘”。韓國企業近年來總包建造了大量以浮式生産平台爲主的高端海工裝備,已經形成一定品牌效應,而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容易在競標中被船東“壓價”。二是海工裝備總裝能力不足,設計、采購、建造一體化的能力及項目管理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三是海工裝備配套能力不足,目前全球的海工裝備配套産品市場由歐美國家占據主導地位。劉二森表示,《行動計劃》的出台將爲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打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幫助。
劉二森介紹說,在市場開拓、探索智能化船廠方面,韓國、新加坡船企已采取了諸多措施,值得我國船企借鑒參考。例如,韓國船企積極與俄羅斯、中東國家等産油國合作,在當地建立船企,這樣一來就在把握市場需求上更爲積極主動;新加坡勝科海事積極與DNV GL、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等合作,共同開展增材制造、無人機和數據孿生的應用研究,以提升其在建造、檢測、調試等方面的能力。他表示,針對新興技術發展與應用加速的形勢,《行動計劃》也提出要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提高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構建從基礎設計、詳細設計到生産設計一體化的三維設計數字模型,開展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逐步建立智能化柔性生産體系等,這爲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明確了方向,有利于我國海工裝備業未來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