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叩叩財訊獲悉,近期在證監會下發給已經成功申報的基金産品反饋函中,已進一步要求涉及科技類基金的,需就産品流動性、成品容量、布局是否同質化等問題形成分析材料上報,也有基金公司開始內部要求未來相關産品上報也需要提供相關內容的分析報告。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news)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關 蕾@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至現在爲止,相關基金産品的申請還在繼續正常受理。”3月2日晚間,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有關人士向叩叩財訊回應道。在當日下午,一則有關泛科技類權益基金産品被監管層暫緩申報受理的消息引市場多方關注和熱烈討論。
這則來自于《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發的消息稱,監管層對部分公募基金下發窗口指導,要求對新能源、科技創新、半導體、雲計算等等泛科技之類的權益基金産品,均暫緩申報受理。
該消息還稱,多家基金公司已經確認了此事,並表示“窗口指導主要針對投資股票超過60%的權益類基金。監管層還要求基金公司寫報告,進行可行性論證。”
這則消息無疑給日前正火爆的科技類基金發售迎頭冷水一盆,由此也將直接影響到二級市場中科技股不斷推高的股價行情。
但在消息發布後不久,又有媒體援引監管層人士之言對上述消息辟謠稱“科技類基金申請受理並未暫緩”。
隨後,證監會官網上公開挂出的一條動態似乎又用行動證明了“申請並未暫緩”的所言非虛。據該動態消息顯示,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中證雲計算與大數據主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的注冊申請材料正式被證監會受理,而受理日期顯示正爲3月2日。
市場的確沒有想到,反轉來得如此之快。
“媒體的一些解讀有失偏頗,造成了較大的誤讀。”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有關人士表示,在有關暫緩申報消息出台後,3月2日下午,監管層有關部門還專門召開會議就相關事件進行討論,“畢竟在目前的市場當口,這一消息太過敏感,傳導到市場的誤讀都可能引起一場意想不到的市場風波。”
實際上,不僅僅《21世紀經濟報道》一家報道了有關公募基金接受“窗口指導”的消息,3月2日下午,《新京報》也在其後報道稱“從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及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均對新京報記者確認上述信息,稱已收到該窗口指導”。
那麽,面對這起權益基金申報的“羅生門”,事實真相到底如何?是否真的有窗口指導提出要求暫緩申報?監管層方面對于科技類公募産品是否態度已然發生轉變?
“監管層的確最近對科技類基金的密集發售及其由此産生的一連串效應保持密切的關注,因科創類基金的行業投資專業性和近期的一些市場特性,計劃對其設置專屬通道進行申報並單列審批,以更好地引導行業規範和進行風險管理,其目的是引導行業健康發展與資金投資的良性循環。”一位近期與監管層有過溝通交流的滬上公募人士透露,而這一行爲很可能被外界誤讀爲“一刀切”式的“暫緩”。
1)傳聞溯源
3月2日的這則有關泛科技類權益基金申報“暫緩”的消息實際上並非傳言之始。
早在2月27日便有消息稱科技類ETF遭遇監管的窗口指導,並稱將對基金規模進行限制。
當日,原本一路領漲A股的創業板突然出現單邊大幅下跌,尤其是前期火爆強勢的半導體、光刻膠和集成電路等科技個股更是批量跌停。
在這一輪創業板行情中,各大買方和賣方均把科技類基金的火爆發行,列爲此次科技股能持續走遠的重要支撐因素之一。
僅以火爆的科技ETF2月份的數據來看,wind數據顯示,科技類ETF在2月份額增長迅速。其中,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平安中證新能源汽車産業ETF份額分別增長93.68億份、61.44億份,位列增幅前兩名。
如今一旦監管層若真開始“規模限流”,沒有“流動性”驅使的科技股,偃旗息鼓則指日可待。
不過在這起因“窗口指導引發的血案”發生不久,便有基金公司出面辟謠稱雖然的確接到過來自監管層的問詢,但並未聽說有限制基金規模的說法。
“今日的消息與2月27日的傳聞應該是同一波問詢所引發的。”上述接近于監管層的有關人士分析認爲,近期因科技類基金申報和發售火熱,監管層爲了防控有關風險,分批對有關基金公司進行了情況摸底與所謂的“窗口指導”,根據不同機構所持産品的比重,要求基金公司在事前申報和事後管理中需盡職盡責,不炒作不跟風。
“很可能是在今日被監管問詢的部分機構將有關‘指導’內容透露給了媒體而形成了第二次傳播的誤讀。”同時,該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也坦言,監管層正在計劃將泛科技類基金産品單辟通道單列審批。
“在前期的一些調研和摸底過程中,監管層發現,之前發行的有所謂科技類投資基金存在打著科技的旗號但配置的主要卻並非科技股的‘挂羊頭賣狗肉’的情況。而還有一部分基金經理對于科技企業和行業其實認知並不深,而科技股的投資卻往往專業性很強,科技類基金火爆了,一些公募機構在業績考核壓力之下,大家都跟風而上,有部分基金管理者純屬爲了業績和炒作‘趕鴨子上架’,其對基金的管理能力、投資能力及該産品募資可行性都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上述上海公募人士坦言,之所以計劃將泛科技類基金産品單辟通道、單列審批,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分辨出哪些産品是假“李鬼”哪些是真“李逵”,市場越火爆,監管層就應越卯起審慎監管的“弦”,這樣整個市場和相關的行業才能夠健康可持續地良性循環發展。
2)紮堆的科技類公募産品
此次科技類公募産品的“窗口指導”背景,如上述所言,除了存在部分基金公司“挂羊頭賣狗肉”和基金管理者的能力與産品可行性存在問題外,近期科技類公募産品紮堆申報的數量太多,也是引發監管對此進一步審慎處理的原由之一。
據叩叩財訊粗略統計,從證監會申報公示統計可知,目前有關科技以及半導體、新能源、物聯網等科技類概念相關的在審權益類公募産品數量已經至少近40只。
“短期內申報如此多的産品,一邊對監管層的審核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而另一邊一些申報材料爲了趕進度,內容在很多地方明顯不規範,材料粗糙,缺乏必須要風險提示等要素,對于這類産品,監管層希望相關機構在申報材料之前能夠將産品規範等做到合理、合格。”上述滬上公募人士表示,在其通過與監管層多次交流後,其認爲,從根源上,正以市場化改革爲主導的監管層並不會去主動限制科技類基金産品的規模,反而是歡迎合規、創新、健康的基金産品不斷推陳出新,以豐富市場的投資品種和調節投資者資金結構。
實際上,除了在基金産品申報前的材料規範和接受申報材料時欲開辟“專項通道”,監管層對已經成功申報材料並等待注冊的科技類基金的審批也愈發“審慎”。
據叩叩財訊還獲悉,近期在證監會下發給已經成功申報的基金産品反饋函中,進一步要求涉及科技類基金的,需就産品流動性、成品容量、布局是否同質化等問題形成分析材料上報,也有基金公司開始內部要求未來相關産品上報也需要提供相關內容的分析報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