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新加坡將于2019年實行新的中學華文文學課程,新課程古典文學部分異常薄弱,文言文完全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文學作品。
中國僑網5日援引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目前的中學華文文學課程包括文言文七篇、古代詩歌15首、現當代小說八篇與現代詩歌六首。其中,兩篇小說與兩首現代詩歌是本地作家作品。相比之下,新課程比舊課程簡單多了,如果以總篇數計算,少了一半以上,減幅之大,令人咋舌。
新課程的特點,最明顯的是古典文學部分異常薄弱,文言文完全刪除,唐詩只讀李白與杜甫作品各一首,宋詞只讀蘇東坡與李清照作品各一首。
新加坡的華文課本。(圖片來源:資料圖/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加坡教育部官員說,新教材有半數是新挑選的,以增進學生對文化遺産的認識,讓科目保持實用,好幾篇古代詩詞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學作品。
至于古典詩詞,從15首減至4首,刪幅達70%以上。在選材方面,李白、蘇東坡與李清照的作品沒更換,唯獨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換成《春夜喜雨》。杜甫的這兩首詩都是描繪內心的喜悅,前者是聽聞官軍勝利,戰亂平息的喜悅;後者是有感春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喜悅。雖然兩篇都是佳作,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屬于愛國詩,思想價值較高。杜甫作品世稱“詩史”,讀他的詩可了解唐代曆史,尤其是“安史之亂”的史實。有評論稱,現今小學華文課本陸續介紹唐詩,培養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是樂見的發展;中學華文文學詩詞部分卻大幅刪減,令人失望。
新加坡教育部每5年檢討一次課程,這次中學華文文學課程的修訂,相信跟學生每況愈下的程度有關。南華中學母語部主任,也是課程檢討委員會委員陳慧敏說:“讀文學能豐富人生,培養學生對人性和社會的了解,拓展世界觀。我們要讓中學生先願意走入文學世界,不要感覺文學與他們的差距很遠,沒有辦法了解而卻步。”
新加坡的中文教育有它天然的基礎——華人社會的存在,這個國家華人占人口的比重在七成以上。新華網報道,新加坡目前教授簡體字中文,學生們自小學習簡體字,學習漢語拼音,看的書都是橫排排版的。而這些,都是李光耀當年確立新加坡中文教育所訂下的規矩。
賈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出現在新加坡課本上
新加坡文獻館的網頁在介紹新加坡人學習中文曆程是這樣都說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曾刊文認爲,對英語爲第一官方用語的新加坡人來說,學漢語的難度已不亞于歐美人士。新加坡新一代青少年從小就注重英語學習,很少將中文當母語來學。進入學校後,學習中文相當于學外語。
回看曆史,新加坡在曾經有一段長達30年的華語推廣運動。簡單來說,這場華語運動是爲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中文使用規範,消除方言的隔閡。在1960年代新加坡決定開始使用簡體字,這是配合雙語政策實施的一項改革。到1968年8月,新加坡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在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教科書須橫排印刷。1971年開始采用“漢語拼音方案”。“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是華語推廣運動的口號。
作爲一個著名的文化學者,曾經作爲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看來,上述的政策其實反映李光耀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李光耀重視中文教育,是因爲他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其實這和新加坡當初重視英文是一個道理。就連中文水平頗高的李光耀一生都在學習中文。
許福吉回憶說,李光耀的中文水平頗高,“他在生病的時候還在學中文,一天可以學四個小時中文。他有好幾位中文老師,我是其中一個。一個禮拜給他上課兩三次,主要教文化以及閱讀。他把學習中文當做一種挑戰去做。”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總結新加坡在華語推廣時曾經這樣說:1965年獨立之初,我們決定推行華文爲第二語文的政策是正確的。新加坡華族講七種中國南方的主要方言,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大家一起改用華語。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方言是真正的母語,華語不過是次母語。不過,再過兩代人,華語就會成爲新加坡華人的母語了。
現在,新加坡的學生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也學習當代作家的文章,賈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都出現在新加坡的課本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