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上海報道 近日,港交所數據顯示,深圳市精鋒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變爲失效狀態。因公司未能在港交所規定的招股書六個月有效期內通過聆訊,此次沖刺港股上市折戟。
值得關注的是,港交所目前還有20多家醫療領域公司正在等待聆訊,若不能及時通過聆訊,截至本月末,業聚醫療、新光維醫療、中國口腔醫療、英諾偉醫療、美麗田園、梅斯健康等公司的招股書也將超過六個月有效期變爲失效狀態。
一邊是大量醫療健康行業企業紮堆沖刺港股IPO,一邊是醫療健康板塊持續下行。近一年來,對港股、A股市場的醫藥投資者來說,都是個艱難的階段。據Wind數據,港股醫療板塊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調整尤其猛烈,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這波調整中,恒生醫療保健指數(HSHCI)最大跌幅達到67.57%(2022.06.29-2022.10.12),已經跌超2019年醫藥行業行情啓動之初的位置。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反映恒生綜合指數裏主要經營醫療保健業務成份股公司的表現。該指數囊括了香港上市的醫療保健公司,成份股主要覆蓋了醫藥行業各細分板塊,包括制藥、生物科技、醫療保健技術、醫療保健提供商與服務、醫療保健設備與用品、生命科學工具和服務等。
得益于18A新政的推出,近年來港股生物科技公司快速增加,2018年以來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總市值在醫療保健行業中的占比也持續上升。
面對曆史性調整,港股醫療板塊後市將如何整體性修複?目前的市場表現是否會影響計劃或正在排隊IPO的企業信心?
爲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全球創新産業公司首選上市地點的地位,近日香港聯交所正式刊發咨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就此征詢公衆意見。
在業內人士看來,咨詢文件此次設立的特殊上市制度,目的是爲了促進和便利更多的特專科技公司進入香港市場。有利于拓展香港市場的投資機遇,豐富香港上市公司類型,使港股市場更加多元化,進一步增強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有創新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整個大環境來看,近一年在資本寒冬、估值下調的形勢下,企業上市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不得不說,上市與否對于公司策略本身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上市後整個公司的視野也會發生變化,存在各種形式合作的可能性。但創新研發始終是研發型企業的立身之本,推進産品上市也是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資本市場起的是“添磚加瓦”作用。
“例如癌症新藥開發,一般都是從末線治療開始驗證,一旦成功了才往二線、一線用藥推進,但如果有充裕的開發資金,一方面是臨床試驗推進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可以選擇更早期的標准療法對標。最近幾年,國內政策和資本哺育了一批創新研發企業,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企業符合上市基本條件。至于此次港股新政帶來的效應還需要看今後幾年市場的表現。”該藥企高管說。
新政能否助推醫療板塊反彈?
此次港交所在咨詢文件的建議中提到,上市制度將有助吸引區內,甚至全球來自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的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來港上市。連同香港與內地的股票互聯互通機制,若企業通過此建議中的機制上市,便可更便利地接觸內地投資者。此外,也咨詢文件也建議未商業化的公司須每年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産品的關鍵階段和裏程碑,並其後在中期報告和年報也要提及商業化時間表和進展作爲最低門坎,以有助投資者了解這些企業。
另外,從咨詢文件的條例細節來看,考慮到了科技在公司業務上扮演的獨特角色,相對于其他上市申請人所在行業,特專科技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該規定的出台顯著降低了有關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門檻。
對于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其投資方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喜訊。實際上,這也不是港交所首次對未盈利的先進技術企業提供福利,早在2018年,港交所正式公布《新興及創新産業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詢總結,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産業企業赴港上市。在當時,對于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其投資方而言,上市、融資、退出一時間從原有的遙不可期迅速被提上日程,資本和企業一片沸騰。
而在港交所釋放政策利好消息之際,證監會在此之前也修訂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公開征求意見。主要擬修改條款包括:
一是優化上市公司回購條件。修訂《回購規則》第二條,將上市公司爲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的回購觸發條件之一,由“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30%”調整爲“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25%”。
二是放寬新上市公司回購實施條件。修訂《回購規則》第七條,將新上市公司的回購實施條件,由“上市滿一年”調整爲“上市滿六個月”。
三是進一步明確回購與再融資交叉時的限制區間。爲明確監管政策,修訂《回購規則》第十二條,明確僅在再融資取得核准或者注冊並啓動發行至新增股份完成登記前,不得實施股份回購。
四是優化禁止回購窗口期的規定。爲降低窗口期過長的影響,修訂《回購規則》第三十條,將季度報告、業績預告或業績快報的窗口期由“公告前十個交易日內”調整爲“公告前五個交易日內”。
雖然利好頻出,但是目前宏觀上仍有諸多不確定性,有業內相關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謹慎樂觀的態度,目前資本和優質生物醫藥創新企業處于“僧多粥少”狀態,行業整體估值偏高,政策放開會有太多企業湧入資本市場而導致估值下降。從最近兩年奔赴港交所的創新藥企前車之鑒來看,小型生物科技企業研發失敗估值腰斬的案例並不少見。
“經過這幾年的市場反映來看,作爲研發型企業,上市前要面對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全面登陸資本市場是否配置了足夠的人才?內部管理是否合規?隨著未來走向生産、銷售階段,研發型企業能否通過豐富的産品線或者對外合作規避風險,成長爲全能型企業……一系列的問題仍待解決。”上述業內相關人士說。
企業該如何選擇上市路徑?
根據智慧芽發布的《2022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能力報告》,截至6月30日,927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融資經曆的企業數量達到3859家,占比爲41.59%;而已上市企業數量僅爲646家,占比爲6.96%。雖然上市比例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但從資本市場的去向看,已上市的64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絕大多數爲A股上市企業,其中又以創業板最多,此外也有極少數赴港交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具體來看,A股上市共638家, 新交所上市1家,港交所上市7家。A股中,主板上市174家,創業板上市246家,科創版上市205家,北交所上市29家。此外,還有1372家“小巨人”已經在新三板挂牌,占比達到14.8%。
智慧芽進一步分析指出,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A股市場,尤其是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這三大板塊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其中,在A股滬深主板3155家企業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爲6.4%;創業板1142家企業中,“小巨人”占比達到21.5%;而科創板的“小巨人”含量最高,420家上市企業中高達48.8%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接近一半;此外,北交所89家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爲32.6%。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成立時間尚不足一年,上市企業總量尚少,但作爲針對性服務新興産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平台,通過企業鎖定期短、轉版路徑完備等制度優勢,未來將持續吸收專精特新企業、尤其是已挂牌新三板的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貢獻占比有望持續擴大。
其實,對于創新藥企而言,公司IPO如何選擇上市板塊也成爲重要話題。對此,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劉伯偉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在港股18A紅利尚未出現或者企業不符合A股上市標准的情況下,不少生物醫藥企業選擇優先赴美上市。但是隨著市場發展,如今的港交所和A股給予了醫藥企業更多的可選項,在選擇較多的情況下,赴美上市就變成非必然或者唯一的答案。但是,在公司IPO如何選擇上市板塊時,也需要有諸多斟酌的方向。
“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主要面對全球投資人,港交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主要面對國內投資人,A股將會是不錯的選擇。但有一點也非常重要,無論是美國市場、香港市場,或是A股市場,都不應該排他,由于每一家企業具有各自的差異,在選擇資上市板塊時,可以根據自身企業的特色,以及面對的投資人的情況,做出符合企業特色的選擇。”劉伯偉說。
也有證券機構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各個資本市場之間互聯互通,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企業如果先去了A股或者先去了港股市場,都可以在未來奔赴其他板塊上市。“從資本市場的角度,香港18A新規之後,深入研究醫療行業的投資人基礎已經建立起來。從買方的角度,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參與A股、港股市場,並且對公司、行業做深入的分析。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對A股、港股市場都非常有信心。從客戶的角度來看,他們現在也有非常多的選擇,不是‘一考定終身’的一次性選擇,而是會有很多的選擇。”該分析師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