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SPAC Analytics 譚楚丹/制表 本版制圖:周靖宇
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熱度不減,今年一季度SPAC的IPO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各類名流紛紛參與SPAC盛宴,既有投資大咖,也有體育明星。華爾街投行賺得盆滿缽滿。多地交易所爲提高競爭力,有意引入SPAC機制並進行研究。
但在SPAC浪潮背後,隱憂逐漸浮現:投資回報是否被誇大;劣質企業是否規避監管上市;估值泡沫如何解……
狂熱還能持續多久?
“最近業內討論SPAC越來越多,感覺像回到十幾年前,那時也有來自華爾街投行的華人遊說國內企業通過SPAC去美股上市。”上海一名從事跨境並購的財務顧問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他談到,目前正計劃運作一單標的通過SPAC上市。
北京一名中介機構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據其接觸,國內部分著急上市的企業,或是新經濟類企業對SPAC頗有興趣。
去年“SPAC熱”吸引全球資本眼球,今年一季度SPAC的IPO無論是數量抑或募資總額仍在爆發式增長。根據SPAC Analytics統計,截至3月29日,今年已有296單SPAC進行IPO,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248單;募集資金合計958.05億美元,超過去年的833.41億美元。
SPAC IPO已然成爲美股新上市企業中的主流。SPAC Analytics數據顯示,美股IPO市場中高達79%爲SPAC。去年占比爲55%,2019年以前占比在20%以下。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解釋,近兩年SPAC受市場青睐的主要原因有四點:首先,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市場流動性充足,爲SPAC的資金募集提供了客觀基礎;其次,近年來美股二級市場大熱,也帶動了投資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一級市場;再次,SPAC交易模式的演變吸引更多知名投資機構參與;最後,相對傳統IPO,SPAC優勢體現在項目執行流程更高效,交易發行的確定性更高,並且通過引入普通股外的衍生工具,使得項目結構更加靈活。
較多的知名企業和名流資本已參與到SPAC盛宴當中,比如WeWork擬約定通過SPAC上市;賈躍亭的FF(法拉第未來)宣布上市計劃將通過SPAC實現;李嘉誠、NBA名人堂成員沙奎爾·奧尼爾等參與發起SPAC。
華爾街外資大行據此賺得盆滿缽滿。根據SPAC Insider統計,今年以來花旗在SPAC IPO市場中市占率爲16%,排名第一;高盛市占率10.1%次之;瑞士信貸排名第三,市占率爲9.6%。
不過,SPAC的火爆也引起一些市場參與者的警惕。今年1月,高盛首席執行官就表示,這種繁榮“在中期是不可持續的”。
國信證券非銀分析師預測,如果接下來流動性收緊的預期過于提前,二級市場對新興科技企業的溢價有所降低,可能導致SPAC在短期內不會延續爆發式的增長。但SPAC的未來不會限于眼前,會繼續進化,爲二級市場持續做出貢獻。
九久證券集團董事張軍輝博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與華爾街同行、監管機構溝通後,我們認爲美國SPAC業務熱潮仍有1~2年的時間。”
在他看來,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政治層面上,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需要對支持他獲勝的金主華爾街給予政策上的傾斜;美國國會最近通過的1.9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及白宮正在醞釀的3萬億美元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也將爲華爾街提供充足“彈藥”。優質資産層面上,在經濟刺激計劃的“溫床”下,標的及潛在標的公司快速成長壯大,爲美國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資産。此外,美國仍是全球資本的避險地和投資額首選地,全球資本的流向爲美股市場提供了持續動力。
瘋狂背後有隱憂
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爲,SPAC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SPAC發起者、投資人、標的企業利用市場的跟風炒作,推動泡沫的繁榮。
芒格曾表示,沒有SPAC,世界會更好。他談到,這種對尚未被發現或挑選出來的企業的瘋狂投機,是令人惱火的泡沫迹象。
業內有觀點稱,由于SPAC的發起人有強烈意願促成並購交易,在這種動機下,標的質量好壞需要打一個問號。標的企業經營狀況實際上不一定能支撐得起高估值。
華南地區一名券商並購人士也向證券時報記者表達相似觀點,“國內對SPAC感興趣的企業,一般而言業績規模不大,但有概念。這些企業尚不夠條件去A股上市,但可以去美股通過SPAC上市,炒作一把,有可能獲得很高的估值。”
前述上海從事跨境並購的財務顧問人士談到,十幾年前也有中國企業跑去美股通過SPAC上市,但當時沒火,“因爲以前美國市場還是比較理性,如果標的沒有好的業績支撐,發起人和老板套現一筆以後,股價基本上就死掉,翻不起大花浪”。
隨著越來越多資質一般甚至有“硬傷”的企業效仿通過SPAC上市,最終或將由股民埋單。據張軍輝此前的介紹,在SPAC上市初期,散戶占比極小,主要以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爲主。當SPAC公告擬重組對象時,部分SPAC公司的散戶數量會激增。
證券時報記者此前通過調查發現,開心汽車通過SPAC上市背後,就存在虛假注資、體外循環、銷售合同移花接木等問題。
而SPAC的發起人通常以更優惠的條件獲得SPAC的股權,即使股價大跌,相比投資者而言也不會損失太大。根據國信證券非銀團隊的分析,從目前的條款來看,SPAC對發起人非常友好,例如發起人團隊以5萬美元就能獲得SPAC的20%股權,而投資人需要投資5億美元獲得其余80%的股權。也就是說,即使發起人團隊在後期用SPAC收購了一家表現不及預期的企業,使得SPAC的股價下跌50%,發起人團隊仍然能獲得將近5000萬美元的收益,回報率近1000倍。
在張軍輝看來,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目前SPAC市場存在一些泡沫,但在合理區間及完全可控範圍內。從企業估值及未來價值投資的角度看,目前不存在泡沫,個別行業和公司除外。如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混合使用不當,會造成巨大泡沫,並導致全球經濟受挫。
強監管中開枝散葉
不同地區的監管層已對SPAC泡沫進行風險提示,或采取更爲嚴苛的監管方式。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代理主席表示,近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透露SPAC交易的風險,對多數投資人來說,投資回報被誇大了,與熱度不符。她還表示,SEC正密切關注SPAC相關公司的結構性、披露性問題。
據了解,SEC在社交媒體上提醒投資者,不要因爲有明星參與SPAC就跟風投資。
倫敦證券交易所CEO在3月初警告稱,SPAC在美國表現出“泡沫”迹象,這對投資者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他談到,投資者、監管機構、市場參與者應適當地采用SPAC。
對于監管方向,資深跨境並購專家張偉華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主要還是強化信息披露,“比如標的、發起人、承銷商之間是否存在利益沖突”。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鍾鑫等人撰文指出,SEC監管的加強預計更多體現在信息披露的層面,未來有可能對並購的S-4的要求逐漸提升到傳統IPO的S-1的披露要求,且對于目標公司前瞻性的一些描述進行限制;此外,也有可能給交易過程中投行和券商加角色,要求其做更爲充分的盡職調查工作,並承擔披露責任。
盡管SPAC存在泡沫,多地交易所仍計劃引入SPAC模式以提升當地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據了解,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曾表示,正在研究SPAC機制的可行性。就在近期,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預計香港在6月會對SPAC規則框架准備就緒,目標是在年底上市。其中還提到,香港監管機構考慮制定比美國更嚴格的規則。
此外,今年2月,新加坡交易所CEO表示,研究今年引入SPAC上市機制。3月,受英國政府委托進行的一份評估報告認爲,倫敦應當改革上市規則以吸引SPAC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