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徐悅東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11月7日,韓國教育部宣布于2025年廢除全國的精英高中,以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現象。
在韓國,精英高中的學生大多來自富裕家庭,他們負擔得起比較昂貴的學費,畢業後進入韓國的頂尖高校。大學學位是韓國社會判定一個人未來的重要因素,而富裕階層“壟斷”了這一上升渠道,減弱了社會流動性。許多分析人士指出,韓國總統文在寅的這個舉措,將有利于減緩韓國的教育不公平現象,促進社會流動。
《寄生蟲》劇照,韓國階級固化的問題近年來被影視作品所關注
但是,《世界華人周刊》的作者古爾齊亞寫了一篇《韓國廢除精英高中:4個年輕人1個要考公務員,博士爭當環衛工人》的文章,引發了有關韓國“過度教育”的熱議。古爾齊亞認爲,高中實行義務教育,韓國社會的教育問題不一定就解決了,因爲大家可能會走向另一個不斷“補習”的極端。
據韓國統計廳發布的數據,預計2020年,25歲到64歲的韓國人中,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者將達到50%。而在25歲到34歲的韓國人中,98%的韓國人具有大學專科或本科學曆。與此同時,韓國的失業率一直在升高,根據2019年4月韓國統計廳的數據,青年失業率達11.5%,同比上升0.8%,包括求職者在內的“體感失業率”達25.2%,同比上升1.8%,刷新了韓國的紀錄。
同時,韓國又是世界上勞動力缺口最大的國家。據韓國官方研究數據,從2020年開始,韓國將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到2060年,勞動力缺口將達到900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0%。而如今,每年在韓國務工的外國籍勞動力就高達90余萬。
韓國有著幾百萬的勞動力缺口,但有著高學曆的年輕人卻找不到工作。韓國年輕人都想去政府和大財團工作,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拿到本科甚至更高文憑,都想有個好工作,所以諸如博士生當環衛工人的新聞也成爲了震驚韓國的社會新聞之一。
因此,古爾齊亞認爲,韓國人應該反思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過度教育。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提高就業的法寶,這就像在澳大利亞,許多技術類的工作收入很高,但不要求大學文憑。此外,韓國應該立法禁止企業過度提高招聘門檻,實事求是招人,放下傳統重視教育的“儒士思維”。
這些建議能否解決過度教育的問題?過度教育的現象是如何産生的?中國是否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韓國的公務員補習班
中國的當下與美國的過去:“高學曆,低就業”
“高學曆,低就業”的現象,大家也許都不陌生,“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新聞曾引發大家對這個現象的關注。中國的過度教育問題嚴重嗎?首先,我們得清楚,什麽是過度教育?
總的來說,過度教育是指由于過分擴張教育,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超過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這使得受教育勞動力從事了與自身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導致“高才低就”,出現高學曆失業人群,浪費了教育資源。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根據官方的數據,中國的高校在2002年的招生人數爲321萬,到2019年擴招至820萬人,錄取率也從2002年的60.91%上升到81.13%,中國的高等教育呈現普及的趨勢。
但是,大學生就業的形勢似乎一年比一年嚴峻。據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爲91.5%。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
(91.0%)
持續緩慢下降,較2014屆
(92.6%)
下降1.6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爲92.0%,較2014屆
(91.5%)
上升0.5個百分點。近兩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同屆本科,這也在側面說明了職業教育的就業缺口更大。
2014~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變化趨勢,數據來源:麥可思-中國2014~2018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
這種現象似乎跟韓國有些相似:一方面,許多地方的工廠出現“用工荒”;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感慨。“用工荒”需要的人,與大學生並不能匹配。許多本科畢業生爲了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紛紛去考研讀研。結果,大家的學曆都變高了,但就業競爭更加激烈了,“高學低就”的現象更加明顯。
與此相對的是,長期的“高學低就”使得大學畢業生對薪酬的期待將會越來越低,離職的頻率、對工作的倦怠和不滿也依次遞增。網絡上甚至出現了“秒辭”這樣的詞語,來形容90後大學畢業生不到3個月就辭職的現狀。
其實,西方國家也經曆過這種過度教育的現象。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資,使得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數量增長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這使得西方國家普遍存在著過度教育。而有關過度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許多西方學者的關注。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鋒亮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王亮在《人民網》撰寫了一篇《過度教育如何變爲就業的緩兵之計》的文章。文中提到,有西方學者認爲,過度教育是一種短暫現象,剛剛從學校畢業或者換新工作的個體會遭遇過度教育,但隨著個體對于新的工作環境有了更多了解後,個體的過度教育情況會消失。
但是,也有學者認爲,這是一種必然現象:“美國學者肖基認爲,爲了比自己潛在的競爭對手更容易獲得較好的工作崗位,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層次,而勞動力市場中卻並沒有提供相對應的工作,因此造成了高學曆群體的不斷增加,一部分高學曆群體從事著與自身學曆不匹配的工作。除非經濟能夠在短時間內高速發展,或者産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升級,否則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將居高不下。”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同時存在過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現象
過度教育會給國家帶來教育資源的浪費,並帶來企業的勞動生産率的下降,對國家的GDP産生不利影響。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過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代價》一文中認爲,過度教育對社會穩定有著負面影響,當過度期待不能得到滿足時,激進的行爲自然就會産生,因此過度教育經常培養運動家和革命家。在冷戰期間,西方國家也會把注意力放在防止學生過度教育上。
但是,中國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不一樣。中國同時存在著過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現象。中國教育不足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這就形成了著名的“羅斯高難題”。
斯科特•羅斯高
根據斯坦福大學斯科特•羅斯高教授的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秘訣是“用創新提高生産率”,而這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在發達國家,有四分之三的勞動力受過高中教育;在中等收入的國家裏,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受過高中教育;在中國,只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讀過高中,是所有中等收入國家裏高中教育占比最低的國家。
其中,因爲城鄉二元結構的割裂,城鄉教育兩極分化情況相當嚴峻,城市孩子的高中教育普及率達到93%,但農村只有37%的孩子讀過高中,而有高中及以上學曆的勞動力占比只有24%,相當于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隨著國家産業升級和人口紅利的競爭力下降,若中國不重視農村地區的“教育不足”,那低素質的勞動者的生活將面臨考驗。
羅斯高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爲,羅斯高的數據和分析方法存在著問題。但不管如何,羅斯高都指出了中國農村教育不足的現象。對于一個國家長期的經濟發展來說,改善人力資本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國家在制度上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教育不足的問題上,把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此外,留守兒童能與其在城裏打工的父母團聚,並接受城市的高質量教育,這都有利于提升中國的人力資本。
而對于過度教育來說,提高許多高校的教育質量,讓大部分畢業生通過高等教育就能提高其就業競爭力,這樣他們就不必非要繼續深造來提高競爭力了。而對于個人來說,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不是教育投資越多,其回報一定會越多。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就業需求和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投資,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過度教育。
參考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MqQm6LhjLtnXdFfvwdRaJw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93b8ef360d66406a.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669003655990170&wfr=spider&for=pc
http://www.duozhi.com/industry/201906108850.shtml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0776192067857235&wfr=spider&for=pc
記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李陽
校對丨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