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能帶來什麽影響?對于這個問題,不同身份的人也許就有不同的看法。
但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通百姓來說,那些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民生發展或許就是他們眼中“一帶一路”建設能帶來的最直觀的積極影響。
▷▷而普通百姓的認可不僅能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五通”中的民心相通,也能爲“一帶一路”框架下其他項目的合作奠定良好的社會根基和民意基礎。
“2018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 5 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一帶一路’今後的建設要在項目建設上下功夫,建立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支持,全力推動項目取得積極進展,注意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在建設‘一帶一路’時會更有意識地關注當地的民生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這樣說道。
2019 年 1 月,本刊記者在新加坡對鄭永年所長進行了專訪,采訪中他就“一帶一路”建設、中新兩國合作等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在談到建設“一帶一路”相關問題時,他強調了關注民生的重要性。
實際上,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和産能合作,已經或者即將極大改善沿線地區民衆的交通和生活質量。
在老撾,中老鐵路將結束老撾幾無鐵路的曆史;在印尼,雅萬高鐵建成後,雅加達至萬隆的車程將縮短近4/5;在泰國,中泰鐵路建成後將成爲泰國第一條高速鐵路。
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投資大、周期長,眼下還沒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其社會效益將逐漸顯現。
當然,民心相通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也不能把民心相通誤解爲僅與當地政府保持良好關系,而忽視與當地民衆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局變動頻繁,贏得當地民衆的支持對保持“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有重要意義。
在鄭永年所長看來,除了基建重大項目,一些“潤物細無聲”的民生工程也值得關注。
目前,中國在教育、醫療、減貧等領域也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以東盟國家來說,在教育領域,雲南民族大學提出建設的瀾湄職業教育基地已爲湄公河五國培養了上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在衛生領域,2018 年 5月,中國的一個援外醫療隊到達柬埔寨磅湛省後,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約爲1000 名白內障患者帶去光明,並計劃在 18 個月內爲該省全部的白內障致盲病人完成複明手術。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繪制工筆畫的階段,未來,這樣的民生項目也許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還有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合作。東盟國家作爲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諸多東盟國家都積極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鄭永年所長認爲,中國—東盟共建“一帶一路”要契合各個國家的特點。
“東盟國家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其實重點是共建海絲,強調的是海洋的概念。”
鄭永年所長表示,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的思維方式、曆史傳統都存在差異,而東盟大多數國家都臨海,因此,中國在與東盟國家共建海絲時,可以更多地關注海洋合作。
“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解決問題和推動合作的方向就有可能不一樣。從海洋合作來考慮問題,雙方就更有可能推動港口、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合作。”
而一直以來,新加坡都以其發達的航運市場和完善的服務享譽世界。根據 2018 年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The Baltic Exchange)和新華社的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ISCD)的排名,新加坡連續 5 年穩居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國際航運中心。
圖源/東博社
依托新加坡國際航運樞紐的優勢,目前中國與新加坡正在大力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雙方在港口互聯互通方面有了不少新突破。
“未來中新兩國間的合作應該是雙向的、相互學習的。新加坡要‘走進去’,在市場的引導下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國西部市場;而中國也要‘走出來’,無論是貨物還是人員,讓他們流動起來,就可能創造更多的商機。”鄭永年所長說,“中國市場還是有吸引力的。”
來源:《中國—東盟博覽》“政經版”
文:黎敏
編輯:黃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