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在英文詞典中,拉格比(Rugby)有兩個的含義:一是橄榄球;二是地名,位于英格蘭沃裏克郡的小城拉格比是橄榄球的故鄉。198年前,在拉格比公學的草坪上,一名16歲的足球少年偏偏要把球夾在手臂裏奔跑,這個明顯的犯規動作,卻最終成就了一項運動。這個男孩,就是威廉·韋伯·埃利斯(William Webb Ellis)。
威廉·韋伯·埃利斯的畫像
一世普通 一刻榮光
討論橄榄球運動的起源,先要從威廉·韋伯·埃利斯的生平說起。
威廉的人生既平淡又充滿傳奇。1806年11月24日,他出生在英格蘭蘭開夏郡薩爾福德,他是軍人之子,父親詹姆斯·埃利斯在龍騎隊中充任短號手。最遲在1809年,詹姆斯已經升任了中尉,並且隨部隊駐紮在葡萄牙。1804年,詹姆斯·埃利斯與威廉·韋伯的女兒安妮·韋伯在英格蘭的埃克塞特結婚。1812年,威廉時年僅6歲時,父親在西班牙獨立戰爭中陣亡,安妮從軍隊收到了30英鎊撫恤金。這筆撫恤金成爲了威廉與橄榄球結緣的基礎。
父親去世後,失去經濟來源的安妮決定舉家遷居至拉格比,在當時這是一個僅有幾千人口的小鎮,唯一讓小鎮蜚聲國內的就是拉格比公學。拉格比公學成立于1567年,最初是一所文法學校。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拉格比公學在校長托馬斯·阿諾德的領導下,已經跻身成爲英格蘭著名的公學(public school),這裏的公學與其字面意義不同,推行的是面向精英的中等教育。拉格比公學招收以鎮內大鍾爲圓心,方圓10英裏內的男童。1816年,10歲的威廉在這裏開始了9年的求學時光。就讀期間,威廉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好學生和板球手”。但也有人留意到威廉並非循規蹈矩的板球手,因爲“他總是傾向于通過不公平的作弊手段獲取優勢”。這個評價很快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得到了印證。
1823年的一天,在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中,身材瘦削的威廉幾次都未能得球。情急之下,他竟然抱起足球,向對方球門奔去,對手上前攔阻,他卻毫不理會,徑直向前沖。對于當時約定俗成的足球規則而言,你可以用腳踢球,甚至可以手球,但不能在比賽中持球奔跑,這將被視作欺騙作假。然而在當時,這次犯規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這是因爲在19世紀初期,拉格比地區有許多學生足球社團,大型社團人數上百,小型社團只有十余人,由于現代足球規則尚未確定,很多規則都是在賽前臨時商定,加上比賽過程並不絕對禁止用手,所以威廉的犯規並不是那麽離經叛道。
表現1823年比賽的畫像
這一持球奔跑的舉動,只是比賽中的一段小插曲,並沒有對威廉的人生軌迹産生什麽影響。在拉格比度過9年求學生涯後,威廉進入牛津大學布雷奇諾斯學院(英國前首相大衛·卡梅倫亦畢業于此學院),他在大學期間曾參加過牛津與劍橋的板球比賽。1829年,他獲得學士學位,1831年,他在牛津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此後,他成爲一名福音派牧師,曾在克裏木戰爭期間赴前線布道。1872年,65歲的威廉在法國南部的蒙通去世。他終生未娶,沒有子嗣。他將9000英鎊遺産捐贈給了教會,這在當時堪稱一筆巨款。
如果不是橄榄球運動發明者的頭銜,威廉的一生堪稱平淡無奇。如果不是其後人們的探轶與追尋,那次偶然的持球奔跑將只是一段小插曲,很快湮沒在小城教堂悠長的鍾聲裏。
古董收藏家與學生的“共謀”
誠如上文所述,橄榄球的發明事發偶然,就連當事人也並未必意識到。那麽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曆史機緣,最終確立了威廉·韋伯·埃利斯橄榄球發明人的地位呢?橄榄球又是怎樣成爲一項獨立的體育運動的呢?
有關威廉發明人的地位,最初見于當地古董收藏家馬修·布洛克漢姆(Mathew Bloxam)的記錄。1876年10月,他在寫給拉格比學校校刊《流星》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他從未具名的渠道得知,最先將橄榄球從腳踢變爲手持的是“一名本鎮領取獎學金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威廉·韋伯·埃利斯,在1824年的一場比賽中,他持球向前奔跑”。
不過這樣的記述未免太過簡略,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威廉發明者的質疑。或許是爲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1880年12月22日,馬修·布洛克漢姆再次在《流星》刊物上發表文章,相比首篇文章的蜻蜓點水,這篇文章的描述詳盡得多。他寫道:
這個叫做威廉·韋伯·埃利斯的男孩是鎮上的一個拿獎學金的孩子。在1823年年的足球比賽中,他一把抓住了足球並且夾在手臂下。這在當時的足球規則中,他應該是盡可能地把球踢回後場,且盡量不要與球分開。因爲對手只能前進到他接球的地方,而不能再往前沖了,除非他把球往前踢或將球傳給其他隊員去踢。在當時的情境下,大部分成功的進攻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分的。但在當時,在球碰到地面的那一刻,對手可能急于進攻,這使得埃利斯第一次無視規則,沒有像規則要求那樣後退,而是用手抓起球就往前沖。盡管我不知道他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什麽,也不知道這次著名的犯規事件後還發生了什麽,更不知道在什麽時候,這成爲了一項通行的規則。
這兩篇文章刊發不久,就引發了外界的質疑,這種質疑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弭。對于威廉“橄榄球運動”發明者的質疑主要集中于三點:一是關于比賽時間。在1876年的文章中,馬修將比賽的時間說成是1824年,而在4年後,他又將這一時間點修改爲1823年,這是因爲1824年威廉並不在校。這處硬傷使馬修記述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二是關于發表的時間。馬修論述發表時,威廉已經去世4年,在論述中也沒有出現其他當事人的佐證,只有所謂的“未具名的渠道”。三是論述的內容。只要對比1876年和1880年兩次論述,就會發現第二次比第一次詳盡得多,這頗有些疑古學派“層累地造成曆史”的味道,後來的論述是爲了證明前文描述非虛,至于其中真假如何,則難以考證。
爲此,1895年,當地的老橄榄球協會決定對運動的起源進行調查,但該調查組一直苦于“無法獲得該事件的第一手證據”。隨後,一對名叫哈裏斯的兄弟曾經向調查組提供證詞稱,威廉在足球比賽中的確“獲得過不公平的優勢”,但這是否就是橄榄球運動的起源,調查組也沒能獲得定論。
相比莫衷一是的起源探轶,威廉同學的做法似乎更加有助于橄榄球成爲一項獨立的體育運動。1845年8月,拉格比公學的三名學生沃爾特·謝雷、威廉·阿諾德和弗裏德利克·胡特希斯聚在一起,字斟句酌地制定出首部英式橄榄球規則,“在開球前、比賽用球觸地後或者球員身體騰空時所發生的沖撞均爲違規;球員受傷時,比賽必須中止,以便傷者接受治療……”在這份規則中,還出現了拍前和傳前、越位等現代橄榄球術語。通過這些規則的條款,可以感受到英國人崇尚公平競賽的“費厄潑賴精神”(Fair play),也能讀出對于參與者的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參賽者身體安全的保護,另一方面則是對于體育精神的尊重。
這部規則被印成口袋大小的冊子,在校園內風靡一時,一旦學生在比賽中遇到分歧,他們就會中止比賽,從背包中抽出規則來尋找解決方案。規則確定後,橄榄球運動很快在哈羅、伊頓等精英學校中流傳開來,並由這些學子帶進了牛津、劍橋等高等學府,隨之而來的是一批橄榄球俱樂部的誕生。1871年1月26日,英國橄榄球聯盟在倫敦成立,21支俱樂部參與。同年3月27日,世界首場橄榄球國際比賽在愛丁堡舉行,對陣雙方爲英格蘭和蘇格蘭。
橄榄球運動的蓬勃發展,使得拉格比與有榮焉。1895年,拉格比公學內立下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特此紀念威廉·韋伯·埃利斯,他忽視了當時的足球規則,首次帶球奔跑,由此劃清了足球與橄榄球之間的界限。”
拉格比公學內關于威廉發明橄榄球的紀念石碑
此時,威廉·韋伯·埃利斯已經去世23年之久。這位發明者不會知道,在一位古董收藏家和同學的幫助下,橄榄球成爲了一項正式體育運動,而他,則戴上了橄榄球發明者的桂冠。
流氓玩的紳士遊戲和紳士玩的流氓遊戲
無論是本地古董收藏家孜孜以求地考證過往轶事,還是拉格比公學學生費心費力地將約定俗成的規則寫成文字,他們所做的無非是將橄榄球與足球區分開來。從這個角度說,橄榄球並非是“發明”的,而是從足球中脫胎而來的。
有趣的是,當19世紀中期拉格比公學的孩子們在字斟句酌擬定橄榄球規則的時候,足球運動也逐漸進入到成熟期。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它首次明確了足球比賽的參賽人數和足球進球的形式,即球需要從球門柱之間或者上面的空間越過,無論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進、投進或者擊打進去的,都算作獲一分。此外,參賽球員也不能穿戴任何可能威脅他人生命的裝備。1853年10月26日,英足總在倫敦一家酒館舉行首次全會,首任秘書長希伯來·科博·莫雷在會上宣讀了《現代足球章程》,其中規定:“嚴格禁止任何絆腳與踢人,所有運動員不能用手接球或者推球。”這兩個文本都明確了足球運動中對使用手的限制,劃出了足球與橄榄球等球類運動的界限。
不僅在規則上,橄榄球與足球開始進行了“切割”,在參與對象與觀衆方面,足球與橄榄球也開始分道揚镳。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一句諺語逐漸在英國社會中流傳來開,“足球是流氓玩的紳士遊戲;橄榄球是紳士玩的流氓遊戲。”這句諺語形象地說明了兩項運動在個性上的差異,爲何足球和橄榄球之間會有這樣的個性差異,這種個性差異又將對其發展産生何種影響?這也是一個值得細論的話題。
其實,這仍植根于這兩項運動的起源。從誕生之日開始,足球就在工業革命萌發的英格蘭北部地區覓得知音,其愛好者和參與者都是産業工人,他們逐漸將踢球變成一種職業。時至今日,位于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利物浦都是傳統的足球重鎮,運動基礎雄厚。而在拉格比等南部地區,由于橄榄球源于校園,參與者多以學生爲主。作爲老牌名校的拉格比,畢業生多進入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深造,自然而然將這項運動帶到了象牙塔內。由于參與者以學生爲主,橄榄球從誕生之日起就被定位爲“非職業運動”,大部分愛好者都只是憑興趣,不會從這項運動中賺取一個便士。這條非職業的分水嶺保留了紳士的矜持,卻限制了這項運動的發展空間,金錢、球迷都湧向足球,而橄榄球則逐漸式微。即便在其家鄉拉格比,除了校園內的紀念碑、高聳的球門外,也難覓橄榄球的蹤迹。
拉格比公學的豎立起的橄榄球門
幸而橄榄球“命不該絕”。從19世紀中後期後,隨著大英帝國殖民擴張的步伐,橄榄球運動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迅速普及,成爲熱門項目。隨著這項運動的國際化,它也開始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結緣。1883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開始留意到英國的學校體育。他認爲,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部分應當歸因于孱弱的學校體育,而當時的英格蘭在這一領域中遙遙領先。在考察了英格蘭諸多學校後,顧拜旦留意到橄榄球已經成爲英倫校園中的熱門項目。在其推動下,1900年,在第二屆奧運會上,橄榄球被列爲正式比賽項目。隨著1925年顧拜旦辭職,繼任者亨利·德·巴耶-拉圖爾對奧運會中的集體項目並不感冒,橄榄球也因此失去了奧運項目資格。2009年10月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全會上,7人制橄榄球才又被確定爲2016年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盡管其比賽參賽人數、規則和形式都與傳統的15人制橄榄球有所區別,但仍可以視作橄榄球運動會在奧運會的回歸。
盡管在奧運賽場上幾經沉浮,橄榄球卻一直是英聯邦國家的寵兒,1987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舉辦了首屆橄榄球世界杯,迄今已經連續舉辦了9屆。其中在南非舉辦的第3屆橄榄球世界杯上,以白人爲主的南非跳羚隊以國家隊身份出征並最終捧得冠軍,這也成爲彩虹之國種族和解的標志性事件。英聯邦國家之外,橄榄球運動在北美逐步演進爲對抗更爲激烈、職業化程度更高的美式橄榄球,國家橄榄球聯盟(NFL)在美國職業體育版圖中居于重要地位。美國職業橄榄球聯盟年度總決賽——超級碗(Super Bowl)一般在每年2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那天也被稱作“超級星期天”(Super Sunday),享有“美國春晚”美譽。
橄榄球運動的喧囂與熱鬧,似乎都與拉格比這座恬淡的小鎮無關。但拉格比公學外的威廉·韋伯·埃利斯塑像則想必見證了這項運動沉浮。這座塑像將他定格在16歲的那一天,他左手懷抱足球,右腳騰空,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
拉格比公學外威廉·韋伯·埃利斯的塑像
責任編輯:鍾源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