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曆史長河中,華僑華人乘桴浮海,曆經波折,在世界各地紮根生活,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獨特的曆史文化印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內外華僑華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已有近50家,海外則有8個國家建立了20座華人博物館。海外華人博物館往往設在華僑華人聚居區,這些華人博物館留存著華僑華人的專屬記憶,講述著海外僑胞的奮鬥曆史,也印證著世界文化交流共鑒的進程。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走進世界各大華人博物館,重拾海外華僑華人的光輝歲月。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位于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是首家全面展示馬來西亞華人曆史和發展現狀的博物館。
集市上小販叫賣聲、私塾裏蒙童朗朗讀經聲、橡膠園裏采集橡膠的聲音……走進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各種穿越時空的聲音,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除了“聽見”曆史,實景重現,讓曆史可以被“看到”和“觸摸”也是博物館的特色。博物館中“搬進”了很多華人知名老店,金鋪、書店、海南咖啡、小吃攤……每一家店鋪都記載著華人先輩飄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的創業曆程。
博物館還在實景重現中加入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元素。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用指定應用程序掃描特定圖像,就會有影像呈現出來。此外,參觀者也可以直接通過手機,跟跨時代的曆史人物合照。
澳大利亞澳華博物館
在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唐人街——墨爾本唐人街深處,隱藏著一棟五層紅磚小樓,澳華曆史博物館就坐落在這裏。
1985年11月,澳華曆史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建館之初,館藏單薄,藏品主要依靠捐贈收集。之後的數十年間,來自各界的捐贈源源不斷,目前,澳華博物館共收藏8000余件展品,用于記錄、收集、保存和研究華人及其後代在澳大利亞的曆史文化,以及中澳關系形成的曆史淵源。
博物館一樓,有三條“龍”——爺爺龍、大龍及千禧龍,其中長達64米的千禧龍是全世界最大的遊行龍,也是澳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年農曆春節和墨爾本蒙巴節,它都會離開博物館外出“巡遊”
美國華人博物館
美國華人博物館是大紐約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專門保留和展現在美華人的曆史、傳統、文化以及豐富經曆的博物館,被稱爲“紐約唐人街的支柱”,收藏了可追溯到19世紀的近8.5萬件藏品。
2009年,美國華人博物館遷移到中央街215號。新館由美國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璎——林徽因的侄女設計。林璎爲博物館設計了兩個入口, 分別代表過去和現在,傳統與新潮。主入口面朝代表傳統的唐人街,另一個入口則面向象征著現代的SOHO社區。
“如果你是華人,認爲你與美國社會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時,到博物館來會找到你的歸屬。”林璎曾這樣闡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然而,在2020年1月,華人博物館的檔案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大火,85,000多種文物的檔案幾乎消失了。
本次被燒毀的是博物館位于茂比利街70號樓二樓的藏品與檔案研究中心,位于中央街215號的主展區並沒有受到影響。雖然有衆多藏品被大火燒毀,但值得慶幸的是,有3.5萬件藏品此前作了數字化保存。
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
土生華人在馬來語中稱爲“Peranakan”,指15世紀初期中國移民在東南亞與當地婦女結婚生育的後代。其中男性叫峇峇,女性稱爲娘惹。
土生華人文化融合了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多民族文化元素,館內上下三層展出了許多家具、珠寶等精美文物,還通過一些多媒體形式再現了土生華人的婚禮、習俗以及文化的時代演變。置身在館內,仿佛瞬間回到了小娘惹們生活的時代。
曼谷唐人街曆史博物館
唐人街曆史博物館位于曼谷唐人街街口的金佛寺內,講述了華人移民泰國的曆史。博物館內的故事介紹使用圖說、模型及搭建實體情境空間等等,讓原本單調乏味的故事簡介,增加了許多可看度及豐富性,更讓參觀的民衆可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去認識這段中國城的曆史演進。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船艙”,船艙內擺放瓷器、絲綢。數百年前,這些帆船就從廣東出發,劈波斬浪,抵達泰國,除了運輸商品外,也搭載許多中國人來到泰國尋找工作。
印尼客家博物館
印尼客家博物館位于印尼雅加達東區的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內,是一座三層的客家土樓式建築,占地4000平方米。于2014年建成的印尼客家博物館,由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籌建,是當地首座反映印尼客家人的專項華人博物館。
博物館通過館藏文獻、圖片以及生産生活工具等曆史文物,介紹客家人飄洋過海來到印度尼西亞群島開拓創業、落地生根,與印度尼西亞各民族攜手建設國家的奮鬥史。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它們是一座城市的曆史縮影,是跨越時空的情感紐帶。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海外華人博物館必將在國際文化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