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3年位于瑞士德語區的斯普雷頓巴赫宜家商場開業以來,宜家第一次走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它的國際化腳步也越來越矯健。不到6年的時間,宜家就在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先後開設了20家商場,其中還不包括在瑞典新開的兩家商場。單單在德國就有10家商場,在數量上遙遙領先。一年新增12家商場(2010年)似乎發展速度略爲保守,但此時宜家的銷售額也只不過10億克朗,尚未達到今天的規模。
也是在這一時代,宜家在開拓新市場方面積累了很多重要技巧,而這些立命之道也幫助宜家在20世紀80年代一舉建設了43家新商場,90年代開發了70家新商場,從中國、捷克到德國,一路不斷拓展自己的事業版圖。20世紀70年代初,宜家原本只是計劃在市中心開家商場作爲試點,在市場上投個石問問路,了解一下當地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購物習慣。但現在的宜家已經胸有成竹,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軍更多國際市場,在選址的時候更偏向于大型購物中心。
宜家一直都在爲設立新門店選址購地,它下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就是征服俄羅斯市場。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拿下了俄羅斯。和過去不同,各國的宜家總部都要自己負責開發新商場。新商場開業初期會得到宜家總部特訓小組的幫助。他們就像隨時會被空降到各地的特種兵,一聲令下就會背上資金沖鋒陷陣,成爲新商場搭建橋頭堡的先遣部隊。這支先遣部隊中的排頭兵就是揚·奧林。20世紀60年代末,他被提拔爲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第一任助理,成了創始人的得力幹將。年僅34歲時,他就被委以重任,負責在歐洲進行一線開店工作。揚·奧林自身能力卓絕且精力充沛,身邊自然也集聚了大批商界精英。
後來這支“特種兵”被稱爲“小集團”(Kleine Gruppe)。“小集團”裏的人都是充滿想象力的倔脾氣,一心想爲宜家攻城略地擴大版圖,建功立業的決心比創始人和管理層還要強烈,然而坎普拉德並不贊同這樣激進的擴展速度。當時,很多雄心勃勃的青年都想加入“小集團”。這批人中也的確有些獲得了成功,進入了董事會,並且至今仍在宜家發揮重要影響力。最終“小集團”的領頭人勒緊了缰繩,遏住了馬不停蹄的瘋狂步伐。
實際上,整個歐洲之前就早已被宜家的魅力征服——拿下瑞士之後,德國、奧地利、荷蘭和法國又陸續落入宜家囊中。
把資金從瑞典轉出來非常困難,所以只能在其他地方盡快賺錢盈利,從而使現金流重新流動起來。宜家的推廣手段往往屬于出其不意不走尋常路的即興發揮。比如在德國,每次一有新的宜家商場開幕,他們就會使用麋鹿作爲廣告的宣傳形象,以至于麋鹿現在成了廣受德國兒童喜愛的宜家吉祥物,甚至有些德國小朋友給宜家寫信的時候都會寫給“麋鹿先生”。就連英特宜家系統的品牌名稱專家們都不得不粗暴地把麋鹿從備選名稱中排除——因爲麋鹿已經搶盡宜家的風頭,成了宜家的代名詞!
除了麋鹿形象,宜家還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出售聖誕樹的時候會承諾節後回購,于是聖誕樹銷量激增。有新店開業的時候,安德斯·莫貝裏都會贈送給老店的顧客們一對瑞典木屐中的一只作爲答謝禮,同時告訴顧客們,造訪新店就能得到另一只木屐。這麽一來,新店開幕的時候顧客排成了長龍,銷售額也一飛沖天。
20世紀80年代初,歐洲市場業務已占宜家總營業額的三分之二。
歐洲宜家逐漸重組和換血,奧林與坎普拉德也開始有了嚴重分歧。奧林至少有四次都覺得自己已經被宜家開除了——他在宜家扮演的角色可能既是超級領袖,也是讓人頭痛卻又“不可缺失”的天才。所幸的是,英格瓦·坎普拉德從來不會排擠持不同意見的人,不管他們吵得有多凶,也從來沒有真的反目成仇。
征服歐洲之後,坎普拉德的另一位得力助手——斯塔凡·耶普松(Staffan Jeppsson)領命開始“西征”——挺進美國和加拿大。他參與了在加拿大建立第一家宜家商場的戰役。這家位于溫哥華的新商場占地2.1萬平方米。西征的突擊行動集結了一大批工程師,還有一名管理員、一名室內設計師、一名總設計師和一名後勤人員。整個行動雷厲風行。不久之後,集團就任命了這家未來新商場的經理,他則必須開始迅速招兵買馬招募自己的團隊。在4—6個月夜以繼日的高強度准備後,新商場一切就緒。但這個突擊系統後來被人诟病爲過于活躍、過于全能。因爲一旦新商場完成開業,這幫突擊隊也會很快消失,立馬被派駐到其他籌備開業的前線。門店立刻會正式交到商場經理手中,而缺乏指導的新店會陷入各種忙亂之中。
宜家人開始停下來反思,發現對外擴張不能以宜家精神的喪失爲代價,兩者的重要性應當是等同的。這些錯誤帶來的血淚教訓被總結爲今天的“宜家之道”,成爲全球宜家人必須學習的經典。
“小集團”在今天的宜家已經絕迹,也不再可能出現。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宜家內部都比過去更加統一。盡管如此,宜家依舊飛速發展腳步不停,幾乎沒有任何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只不過現在它更冷靜,步伐更加穩健,也更注重守成。
建立新門店的成本總體在上漲,雖然具體數目不同,但投入逐年增長。現在采購商業地皮的成本也逐年遞增,這迫使宜家必須找到全新的解決方案。比如說,1998年,宜家在德國斯圖 加特(Stuttgart)市郊一塊僅1.3萬平方米的地方建成了一座營業面積2萬平方米的商場。商場樓頂設有兩個停車場,下面一層是家具區,再下面一層是周邊設施區,底層是另一個停車場。這家商場建設成本驚人,耗資8000萬德國馬克,但也僅在斯圖加特排第二。
現在新商場的理想選址是靠近大型購物中心,希望憑借各類多元的商鋪爲宜家吸引更多客源。所以現在新商場的成本都接近億萬克朗,有些甚至更高。而這些門店都由宜家直營,外部資本也不敢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