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傷科流派 施杞學術思想傳承病房”日前在上海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關節康複科成立。
這天下午,光華醫院關節康複科來了一位頭發花白、穿著白大褂的老人。老人健步走進病房,一邊查看、詢問住院病人的病情,一邊和身後的醫生們溝通著什麽。
這位老人便是“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施杞。
楊琳(化名),40歲,兩年來因頸椎病四處求醫,在很多醫院進行過針灸、推拿等治療,可效果不佳。今年,楊琳病情加重,住進了光華醫院。
了解完楊琳的病情,並進行了查體後,施杞指導醫生除了給病人進行一些中醫適宜技術的治療外,還需要加上“調身通痹方”協同治療。而“調身通痹方”便是施老幾十年臨床總結的13個經驗方之一。如今,施杞的13個經驗方已經全部應用于光華醫院的臨床治療中。
“今後,施老師每月都會來光華醫院兩次,一次門診,一次教學查房。教學查房時,老師不僅會深入病房詳細詢問病史,還會對病人進行查體,總結病人情況,並指導開方用藥。”光華醫院關節康複科主任程少丹介紹,按照施杞教授對傳承病房要求,他們將著重從5方面打造“石氏傷科流派 施杞學術思想傳承病房”。
傳承氛圍——病人、學生一進入病房,就要感受到石氏傷科的文化和特色,要給人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感覺;
內涵——“石氏傷科流派 施杞學術思想傳承病房”內外所用的方藥要體現石氏傷科的學術思想,要以《石筱山傷科學》所載方藥以及施老師自己經驗方爲基礎進行創新應用;
特色——傳承病房不同于一般的病房,看好病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以頸肩腰腿痛等慢性筋骨病爲聚焦重點,構建中醫骨內科學理論體系和臨床、預防、保健、治療、康複、養生綜合技術體系;
有專長——傳承病房在中藥內服外敷等傳統治療基礎上,要充分發揮科室手法、針灸、小針刀以及導引的特色優勢,形成“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治療一體化,康複全程化,中西結合化”的專長;
可複制——傳承病房要通過規範治療,盲法對照,嚴謹研究,形成可複制的光華經驗,進行推廣應用。
“近年來,光華醫院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中醫發展之路,建設‘石氏傷科流派 施杞學術思想傳承病房’就是光華醫院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實踐證明,中醫發展越有流派傳承就越有生命力,越有流派傳承就會越多地被患者認可。光華醫院要做好施杞學術思想傳承病房建設工作,充分挖掘石氏傷科流派的學術內涵,通過臨床療效凸顯診療特色,讓廣大民衆了解傳承病房,讓更多的患者受益。”光華醫院院長肖漣波說。
施杞,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3年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主任,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爲上海市名中醫,1996年起先後被評爲全國第2、3、4、5、6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被美、日、歐及新加坡等8家國外院校聘爲客座教授,並被香港大學聘爲名譽教授。曾拜全國著名中醫大師石筱山、石幼山教授爲師,系統學習研究中醫骨傷科理論和石氏傷科經驗,並兼收並蓄,吸收魏指薪、王子平等滬上名家的傷科特長,成爲中醫骨傷科的新一代學科帶頭人。
施杞教授提倡“一體兩翼”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大鵬戰略,實現在繼承中創新,推進中醫藥事業在新世紀的騰飛。先後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上海市第二屆教書育人楷模、上海骨科特殊貢獻獎、上海中醫藥事業發展終身成就獎、上海醫學百年發展終身成就獎、全國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全國中醫骨傷名師、中國好醫生等榮譽與稱號。
臨床上,施杞擅長治療各類筋骨病和腦病,對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骨折不愈合、骨質疏松症及各類風濕痹證、腦外傷等有深入研究。他崇尚易水學派,注重護養脾胃。對于脊柱病及傷科內傷雜症等主張“臨證三辨,衷中參西”,治療顱腦損傷等內傷,主張“瘀阻經絡,從肝論治”。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八綱統領,氣血爲先;髒腑爲本,筋骨並重;病證結合,扶正祛邪;法宗調衡,少陽爲樞”的學術思想。
記者:趙 立
編輯:高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