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恒大人壽來說,如何走出困境,還任重道遠。
文/機構投資家 王慧甯
很少有一家地産公司能像恒大一樣,持續保持著市場輿論的“熱度”,與之相關的話題比其他所有房地産公司加起來都多。不過,今年以來,恒大的這種熱度,關聯的可都不是什麽好消息。
與之相伴隨的,恒大旗下公司也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比如紮根保險業的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大人壽”)就是被外界關注的公司之一。
成長脈絡
恒大人壽前身爲中新大東方人壽,成立于2006年5月,注冊地位于重慶,新加坡的大東方人壽和重慶市地産集團各對其持股50%。2013年8月,外方股東將其持有的公司25%股權轉讓給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方股東將其持有的25%股權轉讓給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原投資方重慶市地産集團和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均將其持有的本公司25%的權益轉讓給恒大集團子公司恒大集團(南昌)有限公司,自此恒大集團(南昌)有限公司持股50%。當恒大集團入主後,中新大東方人壽正式更名爲“恒大人壽”。
數據顯示,恒大人壽在恒大入主前一年的保費收入僅8.34億元,在入主後幾年保費收入迅速攀升,2015年至2017年保費收入分別對應13.05億元、34.7億元、281.0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恒大人壽借著保費收入暴漲的東風,實現淨利潤12.44億元,強勢扭轉盈虧。與此同時,恒大人壽資産規模也實現了三級跳,2015年到2017年分別爲201億元、731.38億元和1038.43億元。
(恒大人壽2015年~2017年保費收入與資産規模表)
至于“開挂”般業績逆轉的原因,《機構投資家》研究發現,恒大人壽是選擇了借勢“萬能險”迅速做大保費規模,這是此前很多中小保險公司彎道超車的慣用做法,比如安邦就是典例。但主要代價就是爲滿足萬能險較高的結算利率需要,恒大人壽就要實行更加激進的保險資金投資策略。
轉型困局中
可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恒大人壽借助萬能險入駐千億大關的高光時刻並沒能持續太長時間。
2017年一季度末,中國保監會發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決定書(保監罰【2017】14 號)》,恒大人壽被限制股票投資業務一年,並給予時任恒大人壽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劉浩禁入保險行業5年、時任恒大人壽投資管理中心股票投資部總經理呂海龍禁止進入保險業3年的處罰。
當時恒大人壽作出回應稱,“堅決貫徹落實,認真整改,切實加強內部管理,一定堅持‘保險姓保’的發展理念。”
但其可能沒想到的是,此次監管只是個開始,隨後監管壓力變得愈加強勢。直到後來致使恒大人壽股票投資規模直線下滑,2017年從112.16億元降至9.35億元,再到2018年年末僅剩4.17億元。
至此,恒大人壽不得不展開戰略轉型。可另一面,恒大人壽規模已經龐大,而基礎又太薄弱,這就導致其轉型之路荊棘叢生,直到今年仍沒有徹底改善。
公開數據顯示,恒大人壽過去幾年,一直在努力出清退保金飙升帶來的壓力。自2014年到2018年,恒大人壽的退保金高速增長,2018年一度達到94.58億元,到去年有所降低到20.74億元。高度依賴的銀保渠道也讓恒大人壽付出了巨大的手續費,到2020年手續費開支達到46.95億元。
今年以來,恒大人壽也受到大股東恒大集團的波及,這讓公司更加步履維艱。
據其最新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前三季度恒大人壽淨虧損達11.14億元,綜合償付能力僅有104.55%,處在及格線上;其保險業務收入到三季度末爲130.4億元,同比下降了53.85%。
對于恒大人壽來說,如何走出困境,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