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山區和城市孩子互換生活”的電視節目裏,有一位來自山區的小女孩緣緣,住在了一位當律師的“臨時爸爸”那裏。那位爸爸很會講道理,逮住機會就開啓講道理模式,給孩子進行各種語重心長的教育。
這位“臨時爸爸”很有成就感,他對記者說,“無論我說什麽,她都能聽進去,我很欣慰。”但小女孩卻是相反的感受,她說:“要強打精神裝作在聽,很像唐僧念經……”
費盡唇舌,孩子卻聽不進,爲什麽會這樣?
具體形象思維的限制,決定了年幼孩子聽不進說教和道理。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告訴了我們關于孩子心理成長的軌迹,他認爲,7歲前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即使在7-12歲的具體運算階段(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第三個階段),雖然孩子們開始擺脫“具體”向抽象思維發展,但孩子們的思維還需要有具體事物的支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有趣現象:
一位媽媽問女兒這樣的問題:“有三個小朋友,他們的名字分別叫A,B,C。A的頭發比B的頭發長,A的頭發比C的頭發短,哪個孩子的頭發最長?”4歲的女兒回答不出來。當這位媽媽拿出了三個頭發長短不一的布娃娃,孩子立即能回答出哪個布娃娃的頭發最長。
一位爸爸問兒子這樣的問題:“10-5=?”小男孩回答不出來。當這位爸爸從廚房拿出了10個蘋果放到孩子面前,並且用形象化的語言說:“媽媽買了10個蘋果回家,被你吃掉了5個,你還有幾個蘋果沒吃?”孩子一下子便回答出“5”這個數字。
1993年,美國的學者們發現美國孩子的算數成績比亞洲孩子差很多,他們迫切希望找到答案。在他們詳細調查了亞洲20所小學和美國20所小學低年級的上課情況後,他們終于找到根源:亞洲老師擅長“情景計算法”。亞洲老師采用“情景計算法”的比例有61%,而美國的老師只有31%。什麽是“情景計算法”?
在中國某個小鎮的一間小學的一年級數學課上,一位年輕而具有沖勁的男老師從教室的門外搬進來10塊紅泥磚,他把紅泥磚直接放在了講台上,接著,他把3塊搬開,放到了他的腳下、孩子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問孩子們講台上還剩下多少塊。孩子們輕而易舉地回答出:7。
“情景計算法”,就是老師通過視覺形象,幫孩子們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建立在“具體”的基礎上,從而讓孩子們高效地理解並掌握算術。背後的精髓,其實是基于年幼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出發的。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還因此提出了model drawing的數學思維,讓新加坡的孩子一躍成爲全球孩子數學學習的佼佼者。
我們的老師在孩子們的算術學習中有相當了不起的心得,但我們的父母,甚至包括這些教孩子們數學的老師們,到了家庭教育這裏,常常憑借直覺行動。就如兒童心理學家Katherine Covell所說的,多數人按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孩子,並且重犯他們的父母所犯過的同樣錯誤。例如一些家庭經常用孩子理解不了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轉身就忘記得一幹二淨;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輸抽象知識,孩子記不住就說孩子笨、智商低……
我曾經遇見一些兒童學者們也沒有什麽實用性強的方法,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常常是分離的狀態。最典型的莫過于如此:
一位苦惱的媽媽前往某兒童專家家裏。
她用虔誠的語氣問對方:“我的兒子最近不愛刷牙,如何幫助他愛上刷牙?”
兒童專家說:“你要讓孩子明白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有很多好處,不僅能讓他口氣清新,讓牙齒整齊,還能預防口腔疾病。”
這位媽媽很感激,回家後一字不漏地告訴了孩子。
孩子聽得很認真,但第二天卻還是沒刷。
媽媽責怪孩子“不守信用”,孩子說:“哦,你只是給我念牙醫生的健康手冊,我沒聽到你叫我刷牙呢!”
其實,講道理的說教和抽象枯燥的教育方法,跟3+5+8+9+……一樣,對孩子們沒有意義。背後的教育原理,來自《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一書。
所以,你該怎樣教育孩子?
以上面的刷牙例子爲例,如果我家孩子不愛刷牙,我會做下面幾個步驟:
1、看動畫片。
給孩子看一段愛刷牙帶來美好結果的動畫片,還要給孩子看一段不愛刷牙,導致牙齒被蟲子蛀爛的動畫片,幫助孩子對刷牙有個“形象而直觀”的認識,網上有很多這種類型的動畫片。這種引導法適合孩子的大腦形象思維,孩子更容易記在腦袋裏。
2、給孩子選擇。
在刷牙方面,大人可以適當讓孩子有一些決定權。例如她喜歡用粉紅色的牙膏刷牙,還是用白色的牙膏刷牙?她喜歡用小公主圖案的杯子,還是小矮人圖案的杯子刷牙?讓孩子選擇。當孩子有選擇的權利,能提高孩子的行動力。
3、巧妙的小監督。
如果家裏二胎的,你可以讓小朋友相互監督,看誰沒有好好刷牙。如果家裏沒有多個孩子,爸媽可以陪孩子一起刷,有大人的示範,孩子也容易刷牙。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的,你還可以啓動“蝙蝠俠效應”。“蝙蝠俠效應”,“幼兒說”在過往經常提及,它是一種榜樣參照:當孩子崇拜的某個虛擬的或真實的人物,做了一些厲害的事,孩子會效仿。舉個例子,如果孩子非常崇拜白雪公主,媽媽可以對孩子說:“白雪公主非常喜愛刷牙,你看她刷牙要上下15次,牙齒就像雪一樣白……”
當孩子懶惰不刷牙了,爸媽還可以在洗手盤旁邊貼一張“懶惰蟲”圖,幫助孩子自我提醒。
所以,當父母教育孩子時,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孩子的大腦才喜歡。
關鍵字:講道理、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爲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