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由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首屆“長三角國際論壇”6日上午在上海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爲“區域一體化:合作與發展”。兩天會期裏,將分爲“區域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場”“數據賦能與長三角一體化”“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五大板塊,共5場分論壇。
本屆國際論壇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以“彙聚智慧、聚焦熱點、交流合作、發展共贏、戰略協同、突破創新”爲宗旨,以上海豐富的國際資源爲依托,圍繞中大發展問題和戰略決策展開思維碰撞,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爲持續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論壇將以開放的理念、戰略的眼光、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立足長三角,放眼全世界,持續推動中國戰略與全球格局的融合,服務全球經濟發展。
論壇嘉賓十分重磅,包括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William Berkley經濟學講席教授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圖盧茲大學産業經濟研究院學術主任、講席教授讓·梯若爾(Jean Tirole),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中國外經貿部原副部長龍永圖,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中國工商銀行行長谷澍,美國財政部原首席經濟學家兼助理部長、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傑妮斯•艾博麗(Janice Eberly),中國工商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荷蘭中央銀行原行長努特•韋林克(Nout Wellink),友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杜平,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李迅雷,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區副主席吳衛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斯普南德•莫漢帝(Sopnendu Mohanty)及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靳慶魯都分別發表主旨演講。
==大咖觀點==
林毅夫: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最關鍵的一點是,必須發揮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形成有效的産業集群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公認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林毅夫出席6日在出席首屆“長三角國際論壇”時,作題爲《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區域一體化》的主旨報告。他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民族複興意義重大。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最關鍵的一點是,必須發揮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形成有效的産業集群。
林毅夫指出,在管理學上,按照國家競爭優勢的“鑽石理論”,一個國家發展的産業要有競爭優勢,必須符合四個原則,即:充分利用經濟體豐富的要素(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國內必須有大市場;必須形成産業集群;要發展的産業必須是競爭的、而非壟斷的。
“如果有的國家或地區處于發展早期,重點發展的是勞動密集型産業,那麽勞動力分工程度就不會很高。”林毅夫舉例,上世紀80年代,國內出現了“一鄉一品”“一縣一品”或“一省一品”的現象。有時候,一個鄉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産業集群。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在資本密集、分工細化的時代,要形成有效的産業集群,往往就不是一個縣或者一個鄉可以做到的,而需要更大的經濟範圍。因此,要通過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産業集群,這樣才能將自身的比較優勢轉變爲競爭優勢。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蔣傳海教授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戰略相互配合,進一步完善了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加快了區域一體化進程,促進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通過推動科技、經濟、産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中國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構建開放共享、合作創新的世界經濟格局,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民衆,也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區域一體化合作與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蔣傳海說,美國、日本等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通過科技成果與人才要素等資源的優化配置、以經濟聯系爲紐帶的跨行政區域合作等舉措,探索形成了以市場爲主導的區域一體化模式,並開始邁向大中小城市、都市區、城市群融合發展階段。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統一大市場、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等系列舉措,歐洲一體化進程早已超越經濟一體化,進入政治、經濟和社會一體化階段,政府公共部門、私營機構與社會民衆的合力合作日益彰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也爲中國區域一體化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編輯:張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