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西安交大博士楊德寶自殺身亡的新聞引起網友們的廣泛討論,這位家境貧寒的博士,因不堪忍受長期以來給導師擦車,掃地,拎包,擋酒,甚至要陪女導師逛超市,到她家中裝窗簾,他倍感委屈,憤而自殺,而在此之前,他已經幾次嘗試自殺,但是均未成功。
這位出身寒門的學子本以爲通過自身的努力,能改善長期以來的貧苦生活,能通過考博出人頭地,但是現實卻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辛辛苦苦十幾載的刻苦學習,卻仍然沒離開這些瑣碎之事,他想要的生活,他渴望的生活顯然不是這樣的,可想而知他內心的絕望。
但是著名華裔編劇六六在其個人微博賬號下發表了對此事的看法,她說楊德寶到底是個農村娃,買個菜,打掃個衛生,裝個窗簾就能委屈死了,她諷刺這位博士生自視甚高,沒有學會做人的道理,還稱伺候老師那不是因該的嗎?
六六還用自身的經曆現身說法,說人要以幹瑣事爲快樂,任何行業,情商都是第一位的。言下之意,這位自殺的博士生還是情商不夠高。
從六六的言語中,我們看到了濃濃的階級意識,一個“農村娃”,就把她內心對農村人的鄙視之意暴露無遺,也流露出其內心濃濃的階級優越感。
六六本名張辛,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新加坡籍華裔作家、編劇,畢業于安徽大學國際貿易系。她的父親是安徽大學理學院教授,母親是上海人。
從她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曆來看,她很難體會一名出身貧寒的學子對于成功的渴望,農村長大的孩子沒有吃不了苦的,別說擦車,掃地,就是洗廁所也不會覺得累,打倒他的不是這些瑣碎,而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以及對于未來的迷茫和絕望。
六六從小順風順水,理解不了這種內心的掙紮,她只是站在她所在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這樣一起悲劇,所以才會有了對楊德寶的不屑。因爲在她這個城裏孩子看來,農村孩子就是不行,連這點挫折都受不了,這是一種天生的鄙夷感和優越感。但是這件事跟是不是農村人無關,每天因不堪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的人裏,不乏出生高貴,家境富裕之人。
六六在這件事上所變現出來的傲慢和偏見,讓我想起了馮小剛的電影《芳華》,影片裏文工團大多數人對何小萍的排斥不正是來自于他們內心的優越感嗎?如果何小萍是哪位軍長和司令的女兒,還會有這樣的遭遇嗎?陳燦和郝淑雯專業以後,搖身一變成了房地産開發商,老好人劉峰卻依然爲了生計而四處奔波。難道是劉峰不如他們努力?很多人看完電影後感慨,原來階級一直就有。
六六不應該這樣笑話一個已經死去的寒門學子,因爲你永遠體會不到他內心的憤怒和無助,有時候成功和努力真的不成正比。你今天的成功也不是因爲你曾經不辭勞苦地給老師幹各種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