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北京秋高氣爽的季節,在東直門附近一套四合院裏,劉奮洋正在給學員上課,一教一學,韻味十足的粵語腔隨著秋光一起鋪滿了整個院子。
7年前,劉奮洋離開香港北上創業,他的培訓項目很小衆——教授粵語。這個極爲細分的小衆項目幾年來不斷擴張,除了上海,他還在北京、廣州開了分校,累計培訓了3萬多名學員。
據劉奮洋觀察,一開始,來學習的多是一些對粵語有興趣的年輕人。近幾年,隨著內地與香港的商貿交流越來越多,一些香港公司擴大了在北上廣的業務,也有一些內地的企業,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前景在該區域布局了業務,一南一北的相互交流,增加了語言互通的需要。
除了教粵語外,近年來,粵語文化産品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在劉奮洋看來,這是嶺南圈文化更深入地與內地文化融合的過程。
香港回歸祖國23年來,和劉奮洋一樣,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到內地尋夢,他們與祖國的高速發展同頻共振,收獲了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新高度。
走,到大灣區去
兩年前,香港青年明偉傑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只考慮了一個晚上,就決定回國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在他看來,大灣區有全球最好的創業環境,包括人才政策和創新創業的氛圍。
明偉傑出生在一個香港普通家庭,高中畢業前,他向家人提出到內地上大學,選擇了離香港較近的廣州,在暨南大學攻讀醫學專業。在內地的學習生活經曆,讓他視野變得開闊,他深刻體會到,“香港青年融入祖國會有更好的發展!”
回到大灣區,明偉傑創辦了長木醫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他希望通過研發先進的醫療設備,幫助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女性重拾生小孩的希望。穿梭于穗港深三地,明偉傑深深感受到,“內地飛速發展的經濟給香港青年創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90後香港青年吳嘉惠把創業地點選在廣州。2016年,吳嘉惠在英國倫敦進修完設計專業後回到香港。在香港嘗試首次創業後,他決定到內地發展,從“港式風味”融入“廣府文化”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粵港澳大灣區所賦予的時代意義。
由他創立的聯合辦公空間Timetable裏,設計和運營團隊成員均是90後香港和海歸青年,他們既了解港澳創業青年的需求,也十分熟悉內地的創業環境。過去的1年中,他們已經孵化了超過30多家港澳企業。“我想代表孵化器30多名港澳青年企業家謝謝這個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讓我們更有幹勁地去追尋事業與夢想。”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他們以孵化器的名義捐贈超過50萬元的物資送到武漢。吳嘉惠說:“這次疫情讓我們明白了,國家是我們最強大的後盾。而高效的防疫和快速複工複産措施,讓港澳企業家對國家、對市場發展充滿信心。”
內地的發展速度令人震撼
2002年就到上海創業的香港青年麥德铨,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在香港出生的麥德铨,13歲就去英國讀書,在課堂上了解到中國近代曆史後,他萌生了以後回祖國內地看看的想法。在美國讀大學商科專業期間,他意識到中國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機會。畢業後,他帶著舅舅的服裝零售事業來到上海。
在上海,麥德铨的服裝貿易生意飛速發展:第一年還租著梅龍鎮廣場半間小辦公室,第二年就搬去市中心的大廈,租下了半層樓。
他說:“這個發展速度,對我一個香港來的年輕人來說蠻震撼的,但回想生意發展的過程,也很自然。作爲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覺得我見證了中國的高速發展,而上海就是很好的縮影。”
工作之余,麥德铨還參與了滬港青年交流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帶領約100位香港青年在展會上做志願者。此後,每年他都組織香港中學生來滬參加夏令營,走進上海的中學、市民家中。他還幫助香港大學生對接上海的實習平台,一些香港年輕人因而選擇留在上海就業。
出生在香港、留學于法國等國的青年朱隽文已在內地生活了整整14年,他先後在長沙、廣州、溫州等地工作。2014年,他在深圳安下了家。在他看來,“香港青年想到內地創業發展,深圳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作爲一名職業經理人,朱隽文在一家年營業額近50億元的零售服務企業工作了8年多,工作之余,他還是一名賽艇教練,帶領深圳福田區業余體校的賽艇隊屢創佳績。
更讓朱隽文感到幸福的是,在深圳,他可以把自己的興趣做成創業項目。最近,他創辦了一個水上活動及水資源保育教育基地,通過提供體驗式學習,向兒童及青少年普及環境、社會、經濟、人文等知識,同時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此外,他還運營著一個科技創新項目,目標是要把運動訓練過程全面信息化,從而大幅提高教練員的工作效率和效能。入駐福田區青聯主辦的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社區後,他的項目獲得了從辦公空間到資金、政策、社區服務及平台等的多重支持,創業夢因而加速實現。
我們對這裏充滿信心
2019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的邀請下,黃建偉懷著對祖國的一腔熱情,離開了曾度過11載的香港,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深圳校區,開啓了一段新的學術生涯。
今年42歲的黃建偉在專業領域有一串耀眼的光環:IEEE Fellow、湯森路透計算機科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IEEE通信學會傑出講師。如今,能說一口標准普通話的他又有了新的標簽:珠江領軍人才、深圳鵬城特聘教授。
在深圳,黃建偉很快就加入了以徐揚生院士爲院長的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擔任副院長,負責國際合作。這個項目是深圳市政府設立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深圳市政府首期資助5年,資助額達10億元。黃建偉坦言,在香港,很難遇到這樣的機會。
項目啓動後,他們已經與很多世界一流院校開展了合作,如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在機器視覺方面合作、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在多維度機器人和精准醫療方面合作、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納米機器人方面合作等。黃建偉還在研究院創立了群體智能的研究中心,研究的是大量群體如何組合起來,更加聰明地完成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黃建偉說:“深圳是中國內地城市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傑出代表,這一點讓我對在這裏的發展充滿信心。”
今年年初,37歲的香港人廖自涵也開始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新起點——作爲國際化人才,他被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引入做副總經理,這家公司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大興)管委會旗下的核心平台公司,負責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北京)50平方公裏內的規劃、設計與開發。
北京新航城公司看中的是廖自涵曾經在香港、紐約、大灣區等地參與城市片區規劃、開發的經曆,以及國際化的背景;而對廖自涵來說,能投身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是一位城市規劃設計師一生難得的機遇。
說起這大半年來的工作,廖自涵眼裏放光,“每一個版塊未來的發展都是世界級的”。對他來說,臨空經濟區50平方公裏就是一塊亟待開發的熱土,充滿了活力。
國慶節前,廖自涵所在的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又向全球發出人才召集令,廖自涵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的朋友,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向他打聽臨空區的前景。他覺得,大興臨空經濟區就像一個人才的吸鐵石,正在散發出強大魅力,這一點,像極了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林潔 劉芳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