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建築是學校給學生的“第一堂課”。學生對于學校的感知始于校園建築,它可以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學生。
隨著新的創新型學校建築興起,教室、圖書館、體育場等校園場域正在被重新構想。學校作爲學習、協作和解決問題的場所,這些建築的設計激發了後代的建築師和設計師的靈感。而這些建築的目的都是通過知識和思想的交流來增強教育能力。
以下項目探討了現代學校建築內部的構造,理論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學術界和當代實踐的新思想和新趨勢,每一個都體現出獨特的設計過程,並采用了多種多樣的空間和形式方法,體現了當今的建築教育趨勢。
01
戶外學習
“ 只有將校園場所和大自然全方位的融合,才能讓孩子們從真正意義上去主動接觸自然和生命,從而感知並産生敬畏之心。”
項目地處上海寶山工業園區,距離市中心33公裏,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如何將學校場地資源最大化,同時滿足金茂教育以教育與教學環境創新培養學生未來勝任力,致力于成爲“中國未來教育先行者“的願景。BM寶麥藍的景觀設計師認爲這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對于戶外教學空間研究結果的機會。
上海金茂學校效果圖 / BM寶麥藍
通過與金茂教育的反複溝通,確定將“綠色教育”最大化地實踐到校園中,讓自然空間成爲教室的延伸,學習不再是在教室裏的被動學習,而是在學校中也能如同身處大自然一般,調動孩子們的天性,自我探索,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設計師提出了該項目的景觀設計主題“當學校遇到森林”。在這個設計主題的背後,希望能夠強調獨立、創新、協作的教育空間,它們將與大自然碰撞和融合,這些都將産生非常奇妙的化學反應。
基于景觀設計主題,並且結合功能使用需求以及地塊本身條件(南北兩地塊合理地被一條自然河流分割),模擬森林形態及特征,最終確定將動靜兩種狀態的森林概念 “自然森林和城市森林”融入其中。
最大限度地安排綠地、柔和景觀邊界,同時增加了垂直綠化以及豐富學校景觀的三維設計,保證森林場景的全方位融入。
以封閉式校園爲主的平坦區域形成了靜谧,適合學習的自然森林。以開放型公共社區爲主的河岸區域形成了活潑,適合交流的城市森林。
上海金茂寶山效果圖
孩子們可以從自然森林裏學會與自己相處,在城市森林裏學會與他人溝通。在這種環境中學到的知識是多元的,除了滿足學生們結構化的知識學習以外,還能發展他們面對挫折、社交和合作共助的能力。
感知舞台
根據最終確定的功能分區需求,設計師在自然森林中設置了不同的主題化空間。例如:雲之農場、感知舞台、探險樂園、風之通道。
風之通道
作爲教學空間的輔助,以“雲之農場“爲例,設計師布置了多個實驗農場,供孩子們培養自己的植被,收獲一份不一樣的成就感,不同的景觀植被,吸引各種昆蟲前來停留,最大範圍模擬戶外情況,讓學生們通過植物的四季生長變化,了解生命的更替;
雲之農場
另一個有趣的教學空間的延伸是“探險樂園“,設計師將課余運動空間集中布置在了這個區域,布置了多個運動球場,同時模擬戶外地勢,設置地形起伏,讓場地適合攀岩,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和毅志力,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冒險精神。
除了功能布局上的整體考慮,細節上也包含了兩大亮點:內庭院景觀設計和屋頂花園。內庭院的景觀設計,設計師希望模糊景觀和建築的邊界,在讓戶外空間成爲輔助教學空間的同時,也把景觀引入室內。
內庭院
02
標志性輪廓
“教育設施應該是獨特的,通過標志性的輪廓或者布局設計,傳遞這所學校的精神內核與美學影響。”
西交利物浦大學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優美的環境中,與城市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相得益彰。Aedas建築師事務所爲該大學的行政信息樓所做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在蘇州城周圍挖掘出的太湖石。
西交利物浦大學行政信息樓 / Aedas
太湖石有時被稱作文人石,因爲大多數時候都是文人在把玩這些石頭。太湖石是經過長期波浪侵蝕的石灰岩,石身遍布孔眼。此類石頭造型奇特,姿態萬千,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古時候就是園藝家的摯愛。
太湖石多孔的特征被轉化成帶有上空空間的建築結構,各個功能空間將建築中的不同功能連接起來,包括行政中心、學習和資源中心、培訓中心和學生活動中心。建築中的上空空間與用戶和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互動,進而使其成爲這種交互作用的核心。
不同高度的上空空間在建築內部構成三維的蘇州園林,並將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引入室內,從而使建築具有可持續性特征。
03
可持續
“建設‘零排放’校園,保護環境,推進環保教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學校重責在肩。”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位于廣州南沙慶盛高鐵站附近,用地面積達1.13平方公裏,離香港30分鍾車程距離。便利的交通將促進兩個城市和校園之間的協同發展,且有利于學術課程和研究的相互補充,而非簡單複制。KPF是該項目的總體規劃及建築設計的首席設計顧問(LDC)。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 / KPF
總體規劃致力于統籌校區的功能需求,場地自然景觀以及周圍社區未來城市版圖,創建一個可容納10,000多名學生和教職員工以及滿足住宿,教學科研,體育競技,藝術表演等全功能的世界領先的校園空間。設計汲取了世界頂尖學府的成功經驗,將所有專業設施彙聚在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央區域周圍,以促進跨學科合作,鼓勵創新並構建強大的社區模式。
校區主入口及行政樓
學術研究中心
學術研究中心 – 中央運河
學術研究中心 一層公共空間
學術研究中心 二層廊橋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于2019年秋季破土動工,設計體現前沿的可持續性和彈性措施,這些措施適用于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的沿海地區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區域。
學術研究中心 圖書館
學術研究中心 公共閱讀空間
校區三條運河包圍的三角洲區域將執行“零水浪費”目標,收集和過濾雨水以供再利用,並通過防澇及濕地保護措施提高基地生態抵禦力。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將成爲一個“零排放”的校園,智能電動交通網絡將提供所有物料和人員的運輸服務。設計把高性能建築系統可再生能源自供給結合起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碳中和。
中央研究中心 幕牆
中央研究中心 庭院
中央研究中心 中庭
中央研究中心 實驗室外部多功能區
大片的綠色空間圍繞校園中心展開,說明了設計的要點是面向未來以及生態更新,將目前校園面積最小化,並有目的地保留未開發區域以供未來進行擴展。
學生宿舍 主幹道
學生宿舍 餐飲休閑區
校園活動中心
主要戶外協作區域和建築物本身都將結合主動和被動熱舒適策略以確保住戶在此濕潤微氣候環境中能夠獲得健康、舒適和快樂。
04
垂直校園
“不斷增長的城市內居住人口和土地資源稀缺創造了一種新的學校類型:垂直學校。這些校園不僅在改變物理教學空間,而且也在改變提供教育的方式。”
隨著城市密集,學校的教學環境需考慮空間的多功能性滿足城市發展的有限空間。在這種情況之下,垂直學校在亞洲一些最大和最密集的城市越來越普遍,例如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內地一線城市。這對學生動線、整合戶外運動和學習空間以及防火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而隨著城市密度不斷提升,這種趨勢必將持續。
在這種條件之下,米德爾頓榮光校區如同教育界一顆閃亮的新星,懷揣著先鋒的教學理念,于金華的地平線升起。作爲活躍在校園設計一線的EVA ARCHITECTS 藝瓦建築設計團隊,將培養創造力的STEAM課程體系,布置于垂直校園中。爲金華學子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教育理念。
米德爾頓榮光校區 / EVA Architects藝瓦建築設計
刪繁就簡是設計團隊對于設計風格的定義——將傳統經典的元素反複提煉,萃取其中的精華,用更加現代的設計語彙融入爲未來一代的教育環境中,呼應與時俱進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方式。更多選修教室、多功能教室、討論室,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或自組團隊研究空間;公共空間多功能使用,研討、閱覽、餐飲、休憩、活動、展示,激發學生主動的創新動力。
設計師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助力具有國際視野的教育,並作出適合中國學生發展的國際教育空間,希望通過建築設計的方式培養出具有全球化特質的學生,並保持兩種文化之間的平衡。
外立面
總平面
在整座教學樓最公共的一層,設計師設計了若幹特殊的空間——怡人的學院景觀、慢跑道、入口大階梯與“海星”形的圖書館兼 A-LEVEL 學習中心。
主入口
主入口,是學生每天必經的場所,通過階梯將學生便捷地引向教學樓層,並且爲學生創造了面向開闊麥田的休憩、社交場所。除了上下的交通,這裏也會成爲學生們課後休憩、暢談、舉辦非正式的演講,乃至畢業合照留念的場所。
主入口
而西側的“校園之星”,是綜合了圖書閱覽、A-LEVEL認證相關的自習、團隊協作,以及校園展覽,接待服務的綜合設施。
西側的“校園之星”
在這裏,設計師賦予了建築以特殊的造型,結合“智慧校園”的預約系統,讓師生及訪客充分使用此空間,將其打造爲整個校園的地標。並形成讓每一個從金華米德爾頓榮光校區畢業的學子對母校的空間記憶。
教學樓擁有多達31個走班制教室供學生排課使用。除此以外,還有完備的 STEAM 課程授課空間。設計師利用每層的北側空間,充分布置了這些設施,去創造面向未來的學習機會。
EVA Architects藝瓦團隊設計了不同用途、不同尺度的空間,以容納單人、兩三人小組討論、團隊協作、公共社交等不同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溝通、表達自我、融入團隊,讓學生逐漸擁有自我表達的信心、技巧,以及團隊協作與集體責任感。
教學空間分析圖
05
彈性生長
“校園不止于物理空間的建成,更重要在于設計爲校園空間和設施所預留的‘彈性’,使其既可以與外部城市資源的結合,同生共存,同時也對內部活動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最終才能真正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的自我生長。”
上海中學前身可以追溯到1865年的上海龍門書院,建國後正式更名爲“上海中學”。作爲目前上海最頂尖的高中之一,上中不僅常年占據著高考一本升學率第一的位置,更是立足于資優生教育,注重“立德樹人”,強調興趣培養,激發學生潛能。學校致力于成爲一所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基礎教育的領先名校。
上海中學臨港片區新校區 / DC國際 · c+d設計研究中心
作爲上海中學在臨港片區的新校區,項目基地占地10萬平方米。臨港片區的水系、園林覆蓋率高達60%,設計重要任務之一即是對臨近大尺度綠地、水系等資源進行使用可能系的思考,以爲將來的校園爭取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
方案中通過將西側和南側的自然水系引入基地,將整個校園分爲“學城”和“綠島”兩大區域。順應著南北軸線形成一城一島的格局。
“學城”與“綠島”
作爲學城中最爲核心的建築——龍門樓,位于校園正入口,是集合了藝術中心、圖書信息、創新實驗、行政爲一體的綜合樓,也是校園中最具有公共性的區域。入口立面所取龍門之形,正是源于龍門書院與老校區龍門樓,是代表著上中百年曆史精神的符號。
龍門樓主入口
綠島中根據需求置入了豐富多樣的運動場館,采用了地景化的手法進行處理,消隱場館建築的形態。同時,在室外場地上進一步布置功能空間,以綠島慢跑環道連通場所,也延伸了島頂層功能,激發上部空間的活力。
綠島功能置入
綠島環形步道
設計師在設計中將校園作爲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進行考慮,通過獨立出入口的設置,將島內豐富體育場館資源在寒暑假對城市開放。校園設施的開放可以作爲城市功能的補充,實現校園與社區共享共生。
在學城和綠島的整體規劃下,“橋”、“院”進一步構成了校園內部豐富的空間結構層次,也爲上中學生未來的島城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場所。
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橋”是由一層聯系步道和二層平台及綠島上的慢跑環道共同構成。
橋上和橋下
橋上空間私密安靜,有露台花園點綴其中。橋下空間則相對開放、生態自然,既作爲風雨連廊,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交流的“微型社會”。
“橋”作爲島城生活的重要構成
不同的建築和場地構成了多個開敞的學生活動庭院及景觀空間節點,同時結合庭院周圍不同的功能,對庭院空間大小、風格的調整,以提示出每一部分的功能變化。
生活庭院
藝術庭院
通過將自然水系引入基地,串聯起一系列活動庭院空間,同時根據不同的建築及場地特征,營造出多個不同的河流景觀節點,將整個校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關于如何在國際型、創新型的校園中回應並延續曆史,將現代化的配套設施和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並有機地融入城市生態的肌理中去,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項目將成爲一次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校園也不止于物理空間的建成,更重要在于設計爲校園空間和設施所預留的“彈性”,使其既可以與外部城市資源的結合,同生共存,同時也對內部活動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最終才能真正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的自我生長。
06
城市教育綜合體
“受土地資源限制、教育理念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學校將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學校建築,而是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設置。”
作爲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青島金家嶺學校的外形不太符合常規預期:四個大小高低不一的圓柱體組合在一起,東半個從空中看像是一座傳統時鍾,鍾擺正在來回擺動;而西半個呢,被昵稱爲“花生豆”,不過這顆豆長近150米,寬也有100米,堪稱超級豆了。
金家嶺學校 /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師采用這一集合式形體的初衷,是爲了應對特征鮮明的周邊環境和繁多的功能要求:基地西側一路之隔就是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西南方向是青島文化博覽中心,再往南是青島大劇院,向北回溯則是崂山區政府。外部緊臨城市重要公共建築群,內部則面對超過2.0的容積率要求,需要安排下K-8年級的各層次學習空間,以及報告廳、體育館、遊泳館等等較大空間,更有大型公共停車庫和公交車首末站組合在地下層。內外要求的“夾擊”之下,圓融堅實的圓柱體建築群應運而生。
金家嶺學校與城市重要公共建築群伴生
銀色豎向鋁格柵、銀色穿孔鋁板、淺灰色外牆塗料、淺灰色窗框與白色玻璃,這就是建築所有的外立面主材類型。建築形體直接從平面生成,減少形體穿插和切割,弱化立面的二次構圖,放棄色彩的多元化。建築追求的是極致的純淨,以渾然一體的銀灰色消解龐大的體量,建築隱去了,退向天空的方向。
建築向天空的消隱
建築北側形象,前景爲體育區
建築南側主入口
室外,藍綠的運動場地,磚紅的內院鋪地,明黃的校車和綠樹一起點亮了純色校園。室內,彩虹的顔色齊聚,提升了空間活力,有益于激發孩子的能動性。
北側鳥瞰,遠景爲石老人海水浴場
體育區的頂面色彩
主門廳和辦公區之間的休息廳
開放式學習室
金家嶺學校是一所不走平常路的學校,純粹的圓形軸網帶來扇形的教室和環形的走廊。由于教學理念的更新,以及班額減小帶來人均使用面積的增加,教室的使用並沒有任何不便,相反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而視覺焦點的不斷移動和空間界面有節奏的變化,使得沿環形走廊行走變成富有探尋意味的活動。特別是一層走廊,頂部設連續天窗引入天光,兩側連接主門廳、小劇場門廳和開放式活動室,豐富的空間效果吸引著孩子在其中撒歡玩耍。圓形舞台下層的戲劇排練廳擁有完美的圓形空間。
綜合區圓環結構,圓庭的天窗透出一層環廊的燈光
戲劇排練廳
一層環繞小劇場的開放活動室
上層走廊
金家嶺學校不是一個單純的學校建築,而是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設置。青島地鐵R1線與學校同時建設,以圓弧切過基地東南角,與地下室底板豎向淨距剛剛滿足規範要求的最小值8米。而地鐵M10線沿基地西側邊界布線,需要預留地鐵站出入口。在地面空間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經主管部門協調,在地下設置3線公交車首末站,占有一層半空間以滿足需求。地下二層的大型公共車庫提供機動車位703個,人防地下室防護面積約3.6萬平方米,包括1500平方米的人防醫療救護站。
功能組合示意圖
基地西側臨雲嶺路中段,兩條供公交車進出的坡道在此交錯,由于場地極度緊張,兩者之間幾近碰撞。它們與公交車首末站之間形成的梯形半室外地下廣場承擔的是首末站與地鐵站的人流聚散功能。
地下一層則是學校使用的空間。爲了節約造價,並獲得良好的物理環境,地下一層擡升1.8米,同時設置南北兩個下沉庭院,沿辦公區也設置了環形采光側院。因此綜合區的食堂與學習中心、辦公區和體育區的主要房間都擁有自然采光通風。體育區方院地下在地下室腹地位置,設計爲校內機動車庫。
從主入口門廊看主廣場與下沉庭院
07
改造與利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土地供應緊張,如何通過有效改造和利用,拓展校園功能和挖掘更多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城市更新正成爲城市發展中重要的角色之一。除了社區和商業改造,一些市中心的學校同樣面臨用地緊張而無法擴展的問題。因此,在土地受限的條件下,如何通過有效改造和利用,拓展校園功能和挖掘更多空間,是值得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上海市市立幼兒園“豌豆屋” / 上海力本建築設計事務所
項目位于上海市徐彙區的一座幼兒園內。基地被圍合成一個L型,南側、西側緊貼圍牆,與居住區相鄰,東側爲幼兒園內部設施,北側爲內部道路。原始功能爲校園的廢棄洗衣房。
豌豆屋主入口(未改造前)
豌豆屋主入口立面(改造後)
項目要求將洗衣房改造成一間供孩子們學習和舞蹈的空間。受一些條件限制,改造建築的外牆不得突破原有圍牆,改造高度不得突破原有的建築高度,外側水池假山等設施均需要保留。基地占地面積是120平方米,這是一個典型的“螺蛳殼內做道場”的項目。
豌豆屋
兒童樂于奔跑,喜歡探索,在考慮孩子們活動特點的前提下,設計保留了L型的圍合形式,植入了一個豆莢空間,圓弧形牆壁包裹下的空間可以充分釋放出孩子們的活力。
豌豆屋活動
豌豆屋活動
豆莢空間給師生提供多類型活動的可能,在豆莢空間外的負空間則賦予儲藏、更衣盥洗等輔助功能。西南側的角落設置了一個庭院,給內部提供良好的通風,同時,庭院上方設計了攀爬網,在滿足安全防護的條件下給孩子們提供探險的角落。
攀爬網
屋面延續了豆莢的造型,爲孩子們設置了環形屋頂跑道和遊戲場地。兩個屋頂天窗爲豌豆屋提供了足夠的采光,圓形天窗設計了小爬坡,豆莢形天窗作爲小朋友探索的玻璃道。天窗形成的視線關系讓室內外孩子們的對話更爲有趣。
豌豆屋活動
建築在牆面上設置了三扇不同造型的“豆苗鏡”,滿足舞蹈房的需求。鏡子的形狀呼應了平面的曲線,鏡面反射也放大了空間的尺度。室內通過大小不一的圓洞,以及局部吊頂的鏡面反射和圓形的天窗,模糊了室內的邊界,增加了空間趣味性。
豌豆屋主入口立面
豌豆屋室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