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起伏的天際線非常吸睛。
海口騎樓老街是我在海南省旅遊時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是首批受封的“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靠近鍾樓的騎樓老街入口處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清楚說明獲選理由: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中國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充滿南洋建築風情的騎樓,串起了海口變遷的曆史。
如今騎樓老街已成爲海口一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
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中國對外開放口岸之一,對外貿易逐漸活躍,港口商船雲集,外國商人開始來海口居住。那時海口曾掀起一波波的移民熱潮,至上世紀20年代,“下南洋”者已經很多。
那些到南洋謀生的海南人都很顧家,他們把在異鄉賺到的錢彙回家鄉。榮歸故裏的海南華僑紛紛在海口建造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騎樓便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使海口成爲一個充滿南洋風情的濱海城市。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騎樓于1849年,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後來騎樓建築逐漸延伸到得勝沙路、中山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整個老街區2至4層高的騎樓約有600座,總長約4.4公裏,面積約2平方公裏。
水巷口與中山路
水巷口街因河流流經街口而得名。西側是海口最早的渡口碼頭。1924年河流被填,修築成道路。那座名爲“水巷口”的標志性騎樓形狀像一艘輪船,各國國旗在騎樓頂層飄揚,騎樓裏卻另有乾坤,裏頭有一家充滿藝術氛圍的書店——國新書苑,一旁是“海南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
“水巷口”地標性騎樓像一艘輪船。
在水巷口騎樓老街入口處,無意間瞥見一家賣雜貨的店鋪叫“南興鋪翅”,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店名下面有一行泰文。原來店主的祖輩早年遠渡泰國打拼,事業有成後回海口建了這家店鋪。
“南興鋪翅”字號下有一行泰文,透露業主祖輩曾到泰國打拼。
中山路原名環海坊,建于1662年。1924年拓寬後,改名中山路。2013年騎樓街區立面修複工作完成後,中山路被規劃爲步行街。這是一條集觀光、特色購物及展示城市曆史于一體的示範街,長207米。
蔡升記的窗楣設計成中間圓拱形,兩邊小尖拱形。
在中山路漫步,看到一組隊人員正在那裏拍攝電影,很多好奇的路人圍觀。騎樓的牆面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字號,如五邑會館、余永記、蔡升記、五洲大藥行等,但騎樓下的鋪子卻都另有新店名。位于中山路63號的“邱宅”出現在鱗次栉比的騎樓中,古老斑駁的木門半開著,裏面隱藏著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開張不久的“還客1921精品民宿”很亮眼,它的前身是“美興昌汽水公司”。
“余永記”的窗戶、山花和女兒牆上的裝飾古樸典雅。
“邱宅”斑駁古老的木門半敞開著,裏面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
街邊小販有地方色彩
幾名做小買賣的女小販戴著鬥笠,坐在街邊賣東西。其中一名穿著長袖外套和長褲的婦女還戴了口罩。賣水果的婦女生意不錯,一左一右的竹筐裏裝著誘人的蓮霧和番石榴,還有一名婦女挑著竹筐穿街走巷做買賣。她們的裝扮和做買賣的方式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引人注目。
椰樹是海南島的象征,椰風海韻的海口市也稱椰城,因此看到騎樓老街餐館旁堆滿了椰子,一點也不稀奇。椰子水、椰汁芒果腸粉、椰奶清補涼等與椰子有關的特色甜品挑逗著味蕾,怎能錯過?小吃店旁是“文昌雞飯店”,文昌雞遠近馳名,要不是剛吃了含文昌雞的午餐,我們一定會再次品嘗這地道的美食。
中山路正舉行“夜市人生”活動,還沒到傍晚,路旁已擺放各種攤位,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曆史悠久的天後宮外,豎立著惟妙惟肖的“送別”雕塑,演繹著先輩們離鄉背井的故事。離愁別緒,盡在不言中。街上還有“下南洋”“商道”“歸僑”“老爸茶”等幾組雕塑,喚醒人們對海口百年老街湮遠的記憶。
中山路盡頭是新華北路。那裏不只車多,人也多,道路擁擠不堪。在繁忙的街道上,汽車電動車呼嘯而過,一座座騎樓在馬路兩旁靜靜地伫立著。
建築風格和特色
中山路步行街上人流湧動,灰與白是古街建築群的主色。著名的大亞酒店除了灰白色,還刷上鮮豔的橙紅色,特別搶眼,側面牆的水泥剝落了,露出裏頭的磚塊,予人滄桑感。有些騎樓的牆上布滿水痕和青苔,有些牆縫間長出綠綠的植物來。海南省省花——三角梅(也叫九重葛)隨處可見,有的長在轉角處,有的長在騎樓上;立柱旁花盆裏的各色三角梅長得很茂盛,它們不斷向上攀爬,得意地展露豔麗的花姿,使店鋪的門面生色不少。
騎樓的沿街立面分爲三段式:下段爲騎樓立柱,中段爲樓層,上段爲山花和女兒牆。騎樓中段和上段的裝飾豐富多彩,吸人眼球。
樓層上有新加坡常見的狹長形木質百頁窗。窗楣的設計多樣化,有圓拱形、尖拱形、三角形等。有些窗的窗台下和上部分有各種花紋圖案或浮雕。窗扇顔色有深褐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林林總總的窗子秀出各自的風采,令人目不暇給。
騎樓中段和上段的浮雕花飾布滿歲月滄桑的痕迹。
山花和女兒牆
騎樓最特別、最漂亮的地方是頂層的山花和女兒牆(山花是建築頂端三角形山牆的花飾,山花兩邊的矮牆就是女兒牆)。山花和女兒牆的造型五花八門,有的是西式的寶瓶柱圍欄,講究實用性;有的是波形牆,上面布滿裝飾用的各式雕花;吉祥物和山水花鳥等中式傳統浮雕豐富了山花的內涵。那些高低起伏、形態各異的山花和女兒牆一個緊挨著一個,構成豐富多變化的天際線,非常吸睛。
騎樓融合了文藝複興、古羅馬、巴洛克、南洋、中國傳統等多元建築風格。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騎樓下走走停停,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人行過道把擠擠挨挨、參差錯落的各座騎樓連接起來。這種人行過道不但能遮風擋雨,還可讓行人安全穿行。在新加坡,這種長廊式的人行過道也叫五腳基。走著走著,看到了對面的老字號“郵政”騎樓,好像回到了新加坡的海南街一樣,想起多年以前時常到巴米士街(海南二街)的郵局寄家書的情景。那條海南街的建築跟海口騎樓老街一樣有人行過道、立柱和拱形窗,最難忘的是滿街飄蕩著熟悉的鄉音。
這一趟海南騎樓老街之行,仿佛穿越時空,來到當年“帆樯之聚,森如立竹”的海口,重溫先輩們下南洋的一段滄桑史,心裏有太多感觸。
老街上有不少塑像記錄了海口的曆史;“商道”反映外國商人與海口商人議價的情況。
“送別”則演繹令人心酸,爲生計離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