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機器人企業中科新松,曾在2020年疫情突襲時火速設計研發口罩機,最終向全國輸出70余台口罩機産線,助力全國抗疫。令公司總裁楊跞尤其感觸的是,疫情無情,卻極大激發了員工的鬥志與企業的韌性。“自那年起,團隊的危機和應變意識便融入血液,工程師、業務員們隨身都准備了盥洗包和替換衣服,隨時可以出發,也隨時都能在業務現場原地留下。”
這是很多企業因“疫”收獲的財富。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加速進入VUCA時代,即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所構成的變幻莫測的時代。大量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企業,開始積極反思及預判,著手構建應對VUCA時代的敏捷、韌性供應鏈或服務體系。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中電金信是上海一家金融科技企業。3月中旬,公司正在爲某國有銀行進行數據中台整體遷移,涉及數據多達上百TB(太字節)級,且此前項目實施都在客戶的網絡環境下進行。然而,上海隨即而來的大面積封控打亂了原計劃,從外地來滬支持的大數據專家被封控在小區,項目組其他成員同樣也無法進入客戶現場,而項目進度又是“後門”關死。
此時,企業平時練就的內功,成爲“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一系列有條不紊的應變步驟,將棘手問題一一化解——有人負責將電腦送至大數據專家所在小區,銀行方面同步特批權限,開通VPN(虛擬專用網絡)專線。正式封控前,項目組成員緊急將所有工作使用文檔上傳至服務器,成員電腦配置爲遠程VPN連接,確保遠程辦公。項目團隊還立即開發編寫自動化工具,數據實現自動核對,使數據導出效率提高3倍。與此同時,公司動態排摸適配人才,以“補位制”應對特殊情況,而項目組一成員進入方艙時堅持帶上電腦,繼續作戰……
疫情之下項目組例會溝通。
身處方艙仍然堅持工作的項目組成員。
中電金信某項目組負責人透露,此輪疫情中,對于一些無法遠程進行的項目,團隊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轉戰研發戰線。這就像工業領域的柔性生産線,可實現生産力的迅速轉換。以柔性來抵禦千變萬化,成爲企業需要持續修煉的武功。
“老男人”兩度逆勢翻紅
靈活應變的遠不止中電金信。上海本土化妝品品牌林清軒,其經營理念與運作模式也已發生巨變。2020年初疫情發生時,已在北上廣等百余城市開設337家線下直營店的林清軒,品牌總體業績下滑90%。爲了“活下去”,品牌創始人孫來春鼓勵線下門店導購員上淘寶做直播。當年2月14日,自稱“50歲老男人”的他自己也“豁了出去”,開啓人生首場直播。中年大叔的滄桑與誠意,收獲大量迷妹點贊,實現6萬人觀看、40萬元銷售。此後,林清軒直播團隊漸入佳境,帶動業務全面反彈,部分門店甚至業績翻番,其中疫情最嚴重的武漢門店直播業績排名在林清軒全國門店中位列第二。
經此逆襲,孫來春開始高度重視線上銷售,持續鞏固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銷售陣地,積極發力抖音等直播電商,同時深耕私域社群營銷,形成線上線下完整的銷售閉環。迄今兩年多來,林清軒已從幾乎純線下銷售,蛻變爲線上銷售占比達30%以上。
而此輪上海疫情來襲時,林清軒不再慌亂。孫來春告訴記者,整個封控期間,林清軒電商渠道直播業務節奏不亂,抖音19人團隊配備了全套直播設備,直播一天未停;位于松江新橋鎮的林清軒工廠內,20名工人封閉生産,維持著20%的産能;
上海24家線下門店則停業不歇業,門店導購早已訓練有素,通過微信小程序直播來精准觸達消費者;物流方面,由于林清軒已提前完成了武漢、無錫、義烏等分倉布局,上海以外的城市發貨不受影響。
特別讓孫來春感動的是,封控期間,上海快遞近兩個月停擺,但林清軒仍不斷收獲上海地區訂單。出于回報,在“520”前,對于其中1470筆訂單,孫來春附上了手寫感謝信和贈送的護手霜。這些訂單以不計成本的閃送方式,送達浦東、浦西大部分消費者手中。“那些在你幾乎‘動彈不得’時都沒有抛棄你的用戶,是企業最值得珍惜的財富。留得用戶在,企業就有希望。”
在靈活與韌性加持之下,整個4月,林清軒全渠道業績同比上漲12%;5月成績更好,上漲15.9%。
針對即將到來的門店複工和“618”大促,5月24日,林清軒還發布了以紅山茶爲靈感的全新品牌logo。
再度實現逆勢翻紅,孫來春無比感觸。他說,2020年疫情持續至今,已是第三個年頭,長期主義的危機意識已深深植入企業血脈。“疫情帶給我們的最大改變,就是教會我們以無理由的樂觀拼力工作,以最悲觀的業績預測去調動全體員工竭力自救。停止抱怨,找方法、強執行,可能是企業走出至暗時刻的唯一方法。”
“中國倉”21倉如一倉?
事實證明,企業的韌性與靈敏度,必須在磨難中練就。在不斷複盤與反思中,企業才會變得更具競爭力。比如,爲集成電路等上海先導産業保駕的泓明供應鏈,經近20年建設,已在全國設置了21個集成電路備件倉庫,主要爲當地12寸晶圓半導體工廠做配套。但經此一“疫”,這些備件倉近期又在謀劃自我叠代。
據了解,這些備件倉均處于保稅狀態,且都以數字化爲底座,引入海關、市場監管、國稅、外彙管理等跨境供應鏈支持部門,打造起旨在使供應鏈高效運作的“數字信息高速公路”。泓明董事總經理沈翊透露,上海封控解除後,公司已在籌劃在紹興、廣州等地繼續設立備件倉。此前,無錫、南京、合肥、武漢、廈門等備件倉已具備轉運中心的功能,之後會有更多的地方倉互相成爲各地的預備方案,互爲支撐。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爲應對意外。萬一哪個倉由于疫情等不可測、不可抗因素而‘宕機’,那麽最近的轉運倉便可第一時間支援,從而最大限度確保集成電路企業産線24小時不斷線。”
事實上,這種網絡布局的更深層意義,在于“21倉如一倉”。對于泓明供應鏈所服務的中外客,泓明的“中國倉”並非指具體一倉,而是21倉通盤統籌,隨時調取,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一款適合你”。這樣的分撥優勢,或許是上海與新加坡等地爭奪亞太分撥中心的一個極大亮點。
但這也意味著全新的考驗。集成電路産業的備件、零部件系全球集中采購,且是典型的多品種、少批次。尤其在中轉倉,對于貨物的管理要求更高,每件貨物必須綁定庫位且擁有唯一的“身份證”,以確保分撥中轉不出差錯。業內,管這叫做“納米級細顆粒監管”。另外,21倉必須打破原本各有服務對象、各有利益、各自爲政的格局,完全統一到同一系統架構下。同時,各倉員工均須具備迅速切換操作能力。比如,若上海倉停擺,那麽無錫倉的員工就可能要接手上海倉的巨量業務,但留給他們的轉換時間或許不足2小時,這就對系統標准提出了極高要求。
在沈翊看來,泓明“中國倉”的系統與標准化建設絕非易事,但這恰恰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秘笈,築高了企業在業內的護城河。
泓明攜手東航,幫助長三角集成電路産業完成光刻膠包機運輸。
“經曆疫情這三年,我們的供應鏈相繼在武漢、西安、深圳、上海疫情中經曆錘煉。我們真切感受到,不虐不成材。供應鏈越是捶打,就越有韌性;越是不動不折騰,就越脆弱。殘酷疫情中所迸發的創新與智慧,讓疫後重生的企業,可以走得更遠。”沈翊說。
泓明供應鏈
來源:作者: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