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隆(36歲,補習教師)則說,新建的遊樂場比一般遊樂場還要大,而且設施較少見,他會常帶兒子去玩耍,自己也會到附近的健身角落運動。
爲了確保日後新建的設施能更符合人們出行等方面的需求,淡濱尼市鎮會也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屬下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聯手研究,了解建築環境會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活動和步行習慣。研究會在明年3月完成。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馬善高指出,議員們希望將淡濱尼打造成模範生態市鎮,通過與科技設計大學的合作,更好地了解居民最需要哪些設施。
大樹底下好乘涼,當局增設五顔六色的吊架,讓居民邊蕩邊消暑;還有腳踏車“迷宮”,爲小小騎士提供更有趣的騎行體驗。
在淡濱尼市鎮中心和泛島快速公路之間的地鐵高架橋段底下,兩年前規劃的公園、健身角落和探險遊樂場等設施都已落成,居民、行人和腳踏車騎士現在享有更多親家庭、活動身心和通勤的空間。
研究團隊已先找了294名淡濱尼居民參與調研。初步結果顯示近一半(47%)居民平時會選擇步行往返鄰裏場所。他們的步行路線分爲兩種,一是往返餐飲、運動和休閑等場所的日常路線,二是爲了放松或享受戶外空間的散步路線。團隊發現,散步平均所花時間(約20分鍾)比日常步行(約10分鍾)還要多。
一些設施同時起到綠化和環保作用,新設的雨水花園能吸納降雨,有助預防大雨時不會積水,裏頭植物和土壤可淨化雨水。當局也在木棧道上擺放甲板椅,旁邊的生態淨化槽也能過濾雨水。
五名淡濱尼集選區議員星期天(11月20日)參與植樹活動,並爲新設施舉辦啓用儀式。
與科技設計大學合作 了解居民最需要哪些設施
到了2026年,淡濱尼會新建13公裏長的腳踏車道,到時整個市鎮的腳踏車道網絡會增至30公裏長。淡濱尼居民嚴崇芳(73歲,退休者)每天會在住家附近晨運。她指出,之前運動時會注意到兩邊道路比較髒,但增設新設施後就整潔多了。“這些設施五顔六色、賞心悅目,運動時看了心情會更好。”
此外,途經綠色等自然空間的路線平均長1.43公裏,比不經過這些空間的路線(1.29公裏)還要長,這意味著自然空間能鼓勵人們步行更遠。不過,日常路線的使用率較高,有64%人每周走超過一次;相較之下,只有46%人每周走的散步路線超過一次。
淡濱尼市鎮2020年推出未來五年發展總藍圖時提到,將在通往淡濱尼地鐵站的一段地鐵高架橋下空間建新設施。這項工程耗資150萬元,八個設施已于近期竣工。
新的消閑康樂設施包括可供歇腳的花園、綠意盎然的運動空間、健身角落和探索遊樂場等。遊樂場除了有滑梯,還設置蹦床、孩童爬行小隧道以及家長和孩童一起蕩的秋千。
“最初設計淡濱尼時沒有考慮到減少用車,但有了研究人員的參與,我們就能作出調整,包括建更好的腳踏車道,並將公園與其他設施連接起來。”
新的消閑康樂設施包括可供歇腳的花園、綠意盎然的運動空間、健身角落和探索遊樂場等。遊樂場除了有滑梯,還設置蹦床、孩童爬行小隧道以及家長和孩童一起蕩的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