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發的母親廖定及丈夫吳通行也在當時遇難,作爲當年事件的見證者及遇難者家屬,許亞發在1962年建碑時參加撿遺骸行動,後來也參與打理紀念碑,爲三度遷葬工作作出不少貢獻。
自2017年,紀念碑遷至蔡厝港富貴山莊旁空地,許亞發行動不便無法前往,但吳碧山和家人還是每年照例掃墓,他希望更多公衆能前去祭拜,希望紀念碑的存在能提醒年輕一代居安思危,別忘了曆史曾帶來的教訓。
掃墓地點最早是在武吉知馬第六道的福榮山,政府1995年開始征用福榮山,吳碧山曾要求國會議員幫忙,讓公墓得以完整的從福榮山遷到蔡厝港華人墳場。在起墳時,掘墓者最初只找到三個排成一列的大土甕,幸好許亞發清楚記得還有三個甕,讓掘墓者繼續挖,六個甕才得以完整遷葬。
曾見證1942年竹仔巷日軍屠殺事件,後參與打理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的許亞發去世,享壽104歲。
許亞發的長孫吳碧山(律師,58歲)受訪時說,祖母一個月前身體健康惡化,躺在床上長睡不醒,一周前開始無法進食,家人在11月15日將她送院。星期五(18日)淩晨,許亞發在醫院去世,享壽104歲。
曆經三度遷移、目前位于蔡厝港富貴山莊旁空地的“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1962年由公衆建立,以悼念日軍1942年占領新加坡期間,在屠殺行動中遇難的約2000名武吉知馬竹仔巷居民及避難華人。
吳碧山說,盡管祖母年歲高後行動不便,記憶也開始變模糊,但她一直心系紀念碑及公墓打理。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吳碧山一家每逢清明時節一定爲竹仔巷死難者上墳掃墓,這個傳統就是從許亞發帶頭延續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