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瑜指出,由于學生在上課前已到學習平台完成指定的任務,她現在就不必花太多時間朗讀課文或講解生詞,而是能更深入探討課文內容和分析寫作手法等。“當學生完成作業時,平台也會顯示全班學生的作答結果,我能從中掌握學生的理解能力,並在上課前調整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需求給予指導。”
皮萊和伊甯還在觀察這些課程的成效,目前永青小學只有指定的班級能在學習平台使用他們設計的學習資源,但他們會繼續根據學生的反饋,進一步優化課程的設計。
永青小學小五生吳信延(11歲)認爲,融入遊戲元素的課程非常有趣,也讓他更想完成平台上設置的練習,以便獲取更多積分,從而激發他的學習動力。
這所小學的視覺藝術教師伊甯(Nuraini binte Ithnin,35歲)也讓小四學生使用學習平台進行“美術館學習之旅”活動。這些學生須在校內觀賞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借出的展品,並在平台上傳這些美術作品的照片和回答相關問題。伊甯過後會根據學生在過程中展現的批判思維和觀察力等,給予他們相應的虛擬徽章。
中學華文科主任梁慧瑜說,學生朗讀文章時只要用語音評估功能把聲音錄下來,平台配有的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便可根據她事先制定的評估標准,自動爲學生打分,並針對他們朗讀時的流利度和發音准確度提供及時反饋。
永青小學信息通信技術部門主任皮萊(Alan Pillay,43歲)今年采用學生學習平台的資源,爲兩個小五班級設計融入遊戲元素的線上英文課程,包括涵蓋選擇題、選詞填充和閱讀理解題的作業。學生只要在進行這些任務時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就有機會累積積分,並換取獎勵如虛擬徽章等,還能通過積分排行榜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
梁慧瑜解釋,學生朗讀文章時只要用語音評估功能把聲音錄下來,平台配有的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便可根據她事先制定的評估標准,自動爲學生打分,並針對他們朗讀時的流利度和發音准確度提供及時反饋。
聖瑪格烈女校(中學)中一學生王詩婷(13歲)認爲,這個平台使她對學習華文更有信心。“平台上的練習讓我能夠測試我的理解程度,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我也會請教老師。當老師使用平台進行課堂活動時,我能看到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再一起進行討論,這種上課方式比較有趣。”
皮萊說:“由于我們使用遊戲化的手法設計課程,學生會把作業題目當成遊戲關卡,這些遊戲元素也起了激發他們積極完成作業的作用。”
上課前先上平台完成任務 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
聖瑪格烈女校(中學)華文科主任梁慧瑜(37歲)會在講解一篇新課文前,設計學習配套,供學生在學習平台提前預習。她除了利用平台的文字轉語音功能,讓學生聽課文錄音,也會借助語音評估(speech evaluation)功能,讓學生練習朗讀。
自新加坡學生學習平台(Singapore Student Learning Space)2018年啓用以來,教育部陸續推出新的學習資源和功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有中學華文教師就鼓勵學生在學習平台上練習朗讀,再利用平台的人工智能功能,自動爲學生的朗讀表現評分,從中了解他們的學習程度。
除了使用學習平台來進行母語教學,教師也能借助平台把教學內容“遊戲化”,設計出具備積分、徽章、排行榜和故事情節等遊戲元素的課程。
“學生以往練習朗讀時,需要把錄音發送給我,我在教課時也只能隨機選出幾名學生來朗讀課文。現在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我也會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學生的錄音片段,讓他們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