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碳稅爲每公噸溫室氣體5元,2024年和2025年將調高到每公噸25元;2026年和2027年漲至45元;預計2030年上升至50元至80元。
試行計劃的成果顯示,增添二氧化碳後,螺旋藻的生長速度大幅加快近10倍,每兩到三天就能收成,質量也沒有受到影響。公司因此正在擴大計劃,開發容量達15立方米、含有兩個螺旋藻生物反應器的模塊裝置。這一設備可裝進一個20公尺的集裝箱,占地面積爲一個停車位左右。
陳蘇珊的母親也在家中的“小菜園”種植多種蔬菜和香料如蔥、迷叠香、咖喱葉等,每兩到三個星期就能收割來吃。
貿工部工業司司長範維薇受訪時說,新加坡土地有限、人口密集,無法像其他國家一樣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盡管落實了各種脫碳措施,仍有一些剩余的碳排放是無法完全消除的。
範維薇指出,新加坡政府所要購買用于國家氣候目標的碳信用必須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的相關規定,其中包括避免減排量的重複計算。這就是說,當新加坡購買了一個碳信用來抵消我國的碳排量後,賣方國家必須在其國家統計中增加碳排放量,新加坡則扣除碳排放量,以確保國家之間的減排量只計算一次。
同時,關于國際碳交易市場細則的第六條也在本屆大會上通過,下來可把相關條例與規定落實到實際運作上,有助推動國際與本地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
家中種蔬菜香料煮食 省開銷又減排
公司也正在探討在熱電廠落實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我們請人做過研究,在熱電廠是可以落實這項技術的。但問題是我們捕捉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後,要如何將這一氣體儲存起來。這是個很大的項目,我們須跟相關機構進一步研究。”
液化天然氣分銷商GasHub首席執行官黃偉華(左起)與螺旋藻養殖場Spiral Energy首席運營官謝文敏、首席執行官羅家偉及首席技術官張國炜展開合作,探討如何通過捕集發電所産生的二氧化碳來培植螺旋藻,降低碳排放。(林澤銳攝)
一個減排模塊裝置每月能生産600公斤的螺旋藻,而每公斤的螺旋藻可吸收1.8公斤的二氧化碳。一年下來,螺旋藻共可吸收13公噸的二氧化碳,即GasHub設施17%的碳排放量。
目前全球已有約7000艘船安裝飲水機,每年共可節省近1億2000萬瓶水,有助減少塑料浪費及海洋汙染。
黃浩明說,爲進一步降低電熱廠的碳排放量,公司采用更多生物質如木屑,從而減少所須燃燒的幹淨煤炭。生物質的使用率從五年前的約7%,提高至目前的13.7%左右。
大士能源首席運營官黃浩明受訪時指出,興建電熱廠前,裕廊島上的業者只能依靠進口天然氣,而這具有一定風險。若供應緊張或出現阻斷,這會影響島上工業廠房的運作。因此,使用煤炭發電的熱電廠有助于開拓島上的能源供應。
受朋友影響,在耳濡目染下,陳蘇珊約12年前踏出減排的第一步,通過攜帶餐具減少使用塑料用品。之後,她開始在生活中融入更多減排習慣,如減少用電及煤氣、每天兩餐吃素食、進行資源分類和回收等。
“這些小小的行動,是有助減排並有所影響的。盡管新加坡沒有天災,但這幾年天氣和以前很不一樣,我也會擔心我國未來會不會面臨更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
“新加坡地少人多,很難像國外一樣,通過種植大量的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透過捕捉二氧化碳來培育螺旋藻這一高科技的技術也能吸收碳排放,是我國能夠使用的減排手法。”
我國定下新減排目標,最遲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同時要比之前設定的2030年更早達到排放頂峰,並在203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每年6000萬公噸。
本地液化天然氣分銷商GasHub正在開發減排模塊裝置,通過捕集發電所産生的二氧化碳來培植螺旋藻。(林澤銳攝)
民衆須改變消費行爲 用更節能電器養成關電習慣
“新加坡是個地勢低窪的島國,土地有限,從鄰國進口電力等脫碳行動需要電池儲存等基礎設施。土地使用規劃對于確保這些關鍵設施有足夠空間是至關重要的,可能要有所取舍。”
“如果家庭保持目前的消費水平,可能會面臨成本增加的問題。因此他們應轉而使用更節能的電器,以及養成關電器的習慣。”
陳蘇珊(小圖)與母親通過在家中種植蔬菜香料、節省用電等方式,降低碳足迹,希望能爲氣候行動盡一分力。(嚴宣融攝)
位于裕廊島的登布蘇多聯産設施(Tembusu Multi-Utilities Complex)目前可滿足我國約1%的能源需求。它是由大士能源負責管理,涵蓋熱電廠、海水淡化和廢水處理廠,可爲島上石化公司提供蒸汽、冷水和電力。這項耗資20億元打造的項目在2013年正式開幕,有助保障裕廊島的能源安全。
到了2050年,新加坡承諾逐步淘汰以煤炭發電以降低碳排放,而本地唯一的幹淨煤炭熱電廠,近年來已使用更多的生物質如木屑來取代幹淨煤炭,進一步降低燃煤所産生的二氧化碳,同時也探討如何在廠內落實碳捕集技術。
劉砡杏認爲,隨著我國大幅提高碳稅,有意進軍本地的數據中心可能會面臨新挑戰如電費上漲。比起沒有實行碳稅制度的國家,這些企業在本地設立業務的風險與成本較高。
在海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任職的陳蘇珊也在公司推動減排行動,鼓勵客戶在船上安裝飲水機,減少塑料瓶裝水的使用。
公司接下來也會研發全自動化系統來完成螺旋藻的收成工作,無須使用人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氣候方案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砡杏受訪時說,隨著我國加大減排目標,民衆也須改變消費行爲,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減少用電量。行爲改變的一大驅動因素爲碳稅所可能導致的水電費上漲。
利用二氧化碳養殖“超級食物” 公司擬把減排模式商業化
液化天然氣分銷商GasHubUnited Utility自今年5月正式投入運作後,便同螺旋藻(spirulina,也稱藍綠藻)養殖場Spiral Energy展開試行計劃,利用二氧化碳來加快螺旋藻的生長過程。
螺旋藻屬于一種超級食品,一公克的螺旋藻所含的營養成分,等同于約一公斤的綠色蔬菜。
目前,新加坡約95%的電力供應依靠進口天然氣。
公司首席執行官黃偉華受訪時說,當客戶從柴油轉爲使用液化天然氣發電時,碳排放量可減少約32%。如果業者日後安裝這一減排裝置,可進一步降低碳排放,協助企業達到淨零排放。
貿工部長顔金勇今年2月在國會書面答複議員提問時指出,我國不會再興建未減排的煤炭發電廠。在逐步淘汰煤炭熱電廠的同時,也要考量設備的剩余使用壽命,以及熱電廠客戶是否能取得替代供應。政府會和業者合作,探討及早淘汰這一設施,並盡可能減排。
政府也宣布全國氫氣策略,爭取到了2050年,讓氫氣能滿足本地約一半的能源需求。
她也說,因本地的天然資源有限,要加大脫碳力度面對不少挑戰。
黃浩明說,公司正探討在明年、供電情況較爲充裕時,再改良其他機組以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量。與此同時,公司在展開數個低碳氫氣相關的試行計劃與合作項目,從而探討如何在日後大規模落實低碳氫氣的使用。
考慮到燃燒煤炭對環境的影響,時任貿工部第二部長易華仁2013年在國會說,熱電廠(Cogeneration Plant)只允許使用低灰低硫的煤炭,同時也添加生物質(Biomass),把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至低于燃料油工廠的水平。
“我們認爲氫氣在中期到長期會是個很好的選項,若可以用氫氣替代發電機組所使用的天然氣,就可以減少碳排放。當然在成本、安全、運作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考量。”
同時,當高科技農業的糧食生産增加,農場用于紫外線等方面的電量也會上升,進而可能推高成本。
與多國展開碳信用交易合作 可助我國達淨零排放目標
黃偉華說,目前公司共向五家企業供應杜瓦瓶裝的液化天然氣。一些小型企業對這個減排項目有興趣,但礙于空間有限,難以落實。
公司的天然氣發電廠共有五個發電機,其中兩台機組的燃氣輪機經改裝後,發電廠的總碳排放減少3%,即生産每千瓦時電力的碳排放量爲0.39公斤左右。
發電與工業領域的碳排放占我國總排放量的八成左右,要成功減排不僅須提高能源效率,也得探討如何采納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以及有潛能的可再生能源如氫氣。
基于這一情況,新加坡不得不透過向其他國家購買一些碳信用(carbon credit)來抵消剩余碳排放量,以達到我國所設定的國家自主貢獻,也就是俗稱的國家氣候目標。
試行顯示增添二氧化碳後 螺旋藻生長速度增近10倍
有鑒于此,我國政府正在積極促成和他國的碳市場雙邊合作協議,以構建碳排放量跨境轉讓的雙邊政府框架。目前爲止,新加坡已經和越南、哥倫比亞、摩洛哥、秘魯、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簽署了碳市場合作備忘錄。
新加坡立下宏願,最遲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已在上月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提呈修訂國家氣候目標。
公司目前也在考慮其他長期的減排方案,例如若低碳氫氣(hydrogen)的技術發展迅速,日後或可把煤炭電熱廠轉化爲氫氣發電。
大士能源也會通過進一步提升旗下天然氣發電廠的配備、探討低碳氫氣的使用等方式,加大減排力度。
新加坡陸續與多個國家展開碳信用交易合作,作爲我國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最後手段。
除了企業,民衆也可通過節省用電、減少浪費等方式,參與我國的氣候行動,爲達到淨零目標盡一分力。
我國去年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加入棄用煤炭發電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承諾在2050年前逐步停止使用未減排的煤炭發電。
在家中種植蔬菜香料來食用不僅能節省開銷,也有助降低個人的碳足迹。陳蘇珊(48歲,客戶經理)將這些小小的減排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爲應對氣候變化盡一分力。
陳蘇珊說,在外買菜時,蔬菜在運輸等方面産生了不少碳足迹。通過在家門口種菜,並使用回收的雨水爲種植物澆水,碳足迹相對較低。
盡管GasHub每年的碳排放爲75公噸,不受碳稅增加的影響,公司仍加大力度探討如何減排。目前,只有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達至少2萬5000公噸的業者須支付碳稅。
煤炭電熱廠 日後或可改用氫氣發電
例如,新加坡與秘魯上月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簽署備忘錄,兩國將成立工作組,共同制定一項具法律效力的執行協議,爲碳信用的轉讓制定雙邊框架。
此外,每當她在辦公室看到同事沒有回收紙張、塑料瓶等用品時,也會提醒他們那麽做,希望從而鼓勵身邊的人也能爲減排盡力。
黃偉華透露,公司正在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商探討,進口碳排放較低的綠化液化天然氣。日後,也可使用這類天然氣來生産低碳氫氣。
本地液化天然氣公司通過捕集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來養殖螺旋藻,每年料可吸收約13公噸的二氧化碳。公司計劃在明年底把這一減排模式商業化,助更多業者朝淨零排放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