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薩利姆(Bathusa Bin Abdul Rahim,46歲,德士司機)就是在經曆一場嚴重交通事故,進行多次手術後,導致腹肌大量流失,腹部只剩下皮膚,因此形成34公分的巨型疝氣腫塊。
隨著新加坡老年人口增加,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病例持續上升,患者的病因和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多樣複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星期三(12月7日)宣布開設疝氣治療中心,提供更全面的疝氣治療服務。
國大醫院隨即組成跨部門團隊,爲薩利姆進行多項複雜的手術,重建他腹部的肌肉。
腹壁切口疝常見的病因有先天發育、手術切口、腹壁外傷、感染、老齡腹壁肌肉變弱、腹腔髒器萎縮導致自然空隙加大等。
薩利姆受訪時說,自己最初處于昏迷狀態,後來看了照片才得知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還幫他擺脫肚子如同籃球般大小的腫塊,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國大醫院疝氣治療中心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洛曼托(Davide Lomanto)說,新中心設有進行傳統疝氣手術、微創疝氣手術,以及機器人輔助疝氣手術的專屬手術室。
國大醫院疝氣治療中心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洛曼托說,新中心設有進行傳統疝氣手術、微創疝氣手術,以及機器人輔助疝氣手術的專屬手術室。
每次手術前,洛曼托醫生都會囑咐病患控制體重,保持規律飲食和運動,以將複發率降至3%到5%,否則過多體脂會使複發率增加近五倍,達到20%左右。
羅絲娜(Rosnah Binte Awang,文員)患的是腹壁切口疝,它因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力增加而引起。
國大醫院平均每年完成超過400場疝氣手術,其中八成是微創和機器人輔助手術。傳統疝氣手術費用從2000元到2500元不等,微創和機器人輔助手術則要5800元到6300元。
疝(hernia)是指體內器官或部分器官離開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其他部位。這個疾病在腦部、胸部都會出現,但以腹部最爲常見。
因大腸切除手術引發疝氣的患者關劍光(71歲,退休者)接受電訪時說,術後第二天,他就在醫護人員的鼓勵和帶領下,開始通過爬樓梯來恢複體力,一周後就可以辦理出院手續。
如果不及時治療,疝氣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導致危及生命的並發症。
慶幸的是手術整體痊愈率超過99%,幾乎所有患者的生活都能在術後一至三周恢複常態。
65歲的羅絲娜完成膽結石切除手術時,沒料到自己會因感染而住院兩個月之久。後來她發現自己的下腹部出現了一個15公分的腫塊,就診後被告知患上了名爲切口疝的病症。
羅絲娜受訪時說:“爲了讓身體符合手術條件,我把日常主食都換成粗糧和低脂食品。感謝醫生無微不至的治療與照顧。”
洛曼托指出,病患的情況各異,要分析後才能制定針對性的方案。他說,65歲以上男性群體中,有三成會因髒器老化患病;另一方面,切除手術經常會使髒器的占位發生變化形成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