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此,塞克拉說:“美國經濟在2023年上半年相信會顯得停滯不前,因此科技股短期內會繼續面對壓力。整個行業也會在波動不已的營業環境中摸索。雖然我們預測科技股2023年的表現將略好過美股大盤,但以軟件業務爲主的股票相信不會很快回到之前高峰。”
分析師:投資者可采取
具防禦性資産配置策略
不過他不排除散戶投資者的支持會讓科技股出現積極勢頭。他引述財經平台Finimize本月初針對歐洲、亞洲和美國的2000名散戶進行的調查說,超過80%的散戶認爲美股會在六個月內觸底,64%的投資者還表示計劃買入蘋果、微軟、Alphabet和Meta Platforms等大型科技股。
也有分析師認爲,今年股市與1982年非常相似,極有可能曆史重演,短期內迅速反彈。1979年底至1987年間,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面對的經濟問題和如今相似。當時在沃爾克發出暫停利率信號前,美國股市已觸底,在短短四個月反彈27%,扭轉整個熊市。
受訪的業內人都認爲,年尾確實可能會出現“聖誕老人漲勢”(Santa Rally),但投資者不要奢望“聖誕禮物”太早到,從目前市況看至少要等要到聖誕節後。
陳希揚建議說:“投資者可采取更具防禦性的資産配置策略。如曆史所示,在這類周期,增長潛能等因素獲得的重視通常不如質量或價值。投資者應選擇性地將資産配置到科技領域,專注擁有堅實基本面和估值合理的科技公司,以長期合理投資爲主。”
如果說2021年美國科技巨頭“挾持”了市場所有注意力與資金,那2022年應該是科技巨頭被“遺棄”的一年。美國科技股開年至今已經下跌30%,是繼2008年納斯達克指數下挫41%以來最糟糕的一年。
李可愛 報道
老虎證券新加坡(Tiger Brokers Singapore)首席投資官陳希揚說:“考慮到全球經濟可能放緩甚至衰退,2023年科技股可能很難站穩腳跟。具周期性的科技公司的盈利更容易受到主要央行應對高通脹的各種措施影響。利率也可能長時間保持在較高水平。從估值角度看,投資科技股具挑戰。雖然長遠來看,我們仍相信科技行業是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今年除疫情外,通脹升至40年來新高、勞動力市場吃緊、全球供應鏈問題中斷又恢複等,還有俄烏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讓股市經曆多個打擊。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經六次加息,基准利率已經上調至3.75%至4%區間,是2008年初來的最高水平。
針對代表整體股市的標普500指數2023年走勢,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最樂觀,認爲指數明年能達到4500點。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花旗(Citi)和瑞銀(UBS)把目標定在3900點;美國銀行(BofA)、高盛(Goldman Sachs)和彙豐銀行(HSBC)則認爲標普500指數明年可爭取達到4000點。
華僑證券交易策略師黃國標接受本報專訪時也說:“10月13日以來,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已分別收回了17%和14%的失地,投資者可能下來會合理套利。標普500指數和納指短期內應該會分別測試4100點和11300點的阻力線。”
但石健明看法不同。他說:“美國股市在1973年至1974年下跌超過45%。美股估值從1964年的23倍峰值跌至1982年的7倍。但是目前的標普500指數市盈率大概是19倍,因此現在美股估值比1980年代高多了。雖然從表面來看沃爾克時代和2022年有相似之處,但兩個市況完全不同。”
黃國標說:“全球投資環境仍被巨大的宏觀不確定性籠罩。通貨膨脹加劇、利率環境強硬、俄烏軍事沖突等,這些都是‘聖誕老人漲勢’的現實‘檢查站’。”
在線交易和投資銀行Saxo大中華區財富管理主管石健明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盡管利率可能會在未來三至五個月內達到峰值,但是在2023年還會保持在較高位,因此明年科技股表現繼續面對挑戰。
晨星研究服務(Morningstar Research Services)首席美國市場策略師塞克拉(Dave Sekera)對《聯合早報》說:“今年初,我們已經認爲科技股是最被高估的股票之一,它的交易價格比公允價值高出13%。科技股暴跌後,現在被低估約14%,而整個美國股市被低估13%。”
回顧與展望
如果股市要攀升更高峰,黃國標認爲須得到聯儲局的鴿派言論和行動安撫,12月15日的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發出的信息尤其重要。
2022年科技股跑輸大盤,反映整體股市的標准普爾500指數截至12月8日收盤下跌近18%,技術上脫離熊市。七大科技巨頭股在截至12月8日的12個月裏,市值蒸發了驚人的4.2萬億美元(5.7萬億新元)或36.4%。
石健明說:“投資者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未來三到六個月。進入2023年之際,市場風險會進一步增加。投資者現在對宏觀前景似乎過于樂觀,其實股市還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美國企業盈利退步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是危險的組合,投資者應該采取更具防禦性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