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李永華 孫庭陽 周琦丨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6期)
近年來,關鍵核心技術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的一個重要命題,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複強調,要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缺芯少魂”就會不堪一擊。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時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
這被視爲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支點。
此後,科創板的籌備工作全速前進,定位就是“服務關鍵核心技術”。
在滬深兩市已有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結構下,新設的科創板被賦予了新的曆史重任。
如今,科創板開閘在即,第一批沖刺創業板的企業質地如何?關鍵核心技術是否過硬?如何堅守科創板的初衷和使命,堅持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改革定位?
科創板定位: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3月下旬,科創板成了資本市場最受關注的熱門話題。
先是3月22日傍晚,上交所披露了首批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隨後的3月27日,上交所又披露了第二批8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
上交所就受理首批科創企業發行上市申請答記者問時表示,這標志著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改革在實踐操作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按照相關流程推薦的時間規定,受理審核期限爲3個月,也就是說,第一批科創板通過審核的時間最早將出現在6月中旬。如果證監會上市批文發放迅速,今年上半年,或將出現第一批科創板股票。
在滬深兩市已有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結構下,爲何還要新設科創板?
重點支持六大産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爲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這樣的表述,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時,屢次提及。
要在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面臨著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高、失敗風險大、研發成果商業轉換難等問題,每一項關鍵核心技術從研發到産業化運營,都是漫長的風險之旅。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正是要爲這些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
會議指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要增強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包容性,著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最高決策層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的大背景下,科創板的籌備工作快速推進。
1月31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
在《實施意見》中,科創板定位于“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實施意見》還強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這是政策指導層首次明確詳細闡述科創板的定位。
2月20日至21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上海調研期間表示,做好科創板,落實好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這項重大改革任務,要牢牢把握改革的總體要求,堅持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改革定位。
在上交所以審核問答形式回應市場各方關心的16個問題(下稱“問答十六條”)中,關于科創板定位具體問題達5條之多,分別涉及發行人研發投入、核心技術、研發支出和科研項目等。
3月27日,上交所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資本市場的重要任務,也是立足我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特征,著力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改革試驗田”。
科創板並非僅爲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在投資機構負責人張軍(化名)看來,中國的科創板其實就是對標美國的納斯達克。
他分析說,在世界範圍內,美國的科研實力有目共睹。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有適合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發展的體制,而這個體制的實施平台,就是納斯達克。真正潛心做實事的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可以通過其所在公司到納斯達克上市,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物質回報。這就吸引了世界範圍內優秀的公司和科研人才向美國彙集,進而提升其科研實力。“通過搞科研上市,一個人20歲時就可能獲得其他人50歲才能獲得的物質回報,這給人們踏踏實實做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動力和底氣。”
張軍認爲,國內科創板的推出,並不僅僅是爲一些科研機構、企業融資,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選擇,使一些擁有真正核心技術和研發實力的機構、企業、人員獲得研究資金、物質激勵,打造“造富效應”,讓市場認識到投資真正的研發機構、企業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進而吸引更多的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做研究、吸引更多的投資人來投資,形成良性循環,發揮導向作用,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機構的實力,進而占據國際核心硬實力競爭的先機。
“六個是否”判斷企業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
3月18日,在證監會、證券業協會和上交所聯合舉辦的科創板保薦人代表培訓班上,監管層提出,將以“六個是否”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分別涉及自主知識産權、研發體系、研發成果、行業內形成相對競爭力、研發轉化爲持續經營的條件和符合國家的重點政策。
這是從實際操作層面,監管層給出了判斷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的標准。
可以看出,不論是證監會給出的綱領性文件,還是交易所給出的實施細則,更具體的到保薦人培訓的實操,都把貫徹科創板的定位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位資深投資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對投資人來說,看一家企業符不符合科創板的目標,有幾個可以快速參考的點:“首先,關鍵核心技術其實就在爲數不多的細分垂直領域內,在這些領域之外的企業包裝得再好也可以舍棄;其次,這個企業是否持續、長時間地投入了大量資金和是否擁有專業的科研團隊;再次,企業的創新是否是底層、基礎創新,是否真正在方法論上有創新;還有,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是否是有效專利,若企業的專利大部分是實用新型專利,那就稱不上擁有關鍵核心技術;最後,與國際對標,技術是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雖未達到先進水平,但因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産品空白。”
他舉例說,以新能源中的锂電池産業爲例,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電池能量密度很難再有突破性進展,對投資者而言,其産業鏈的價值吸引力就會變小。尤其是夾在锂電池産業鏈中端的企業,面對上遊原材料供應商、下遊的電池制造商時很難有議價權。“除了锂電池行業,還有一些所謂的高科技企業,實際上只是在做集成或代工,是否符合科創板的定位尚待商榷。”
一位券商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家企業是不是真心在做技術,看研發投入在營收中占比,看研發人員的工資是最直觀的指標。
諾輝健康科技CEO朱葉青介紹,判斷一個生物醫藥企業的競爭力,首先要看技術的原創性和高競爭壁壘,同時更要看技術是否被臨床和市場所共同認可,能否快速實現産業化。
關于創新能力,工信部給出的一個標准頗有參考意義。
2018年11月26日,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表示,將擇優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研發創新的具體要求是:近兩年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獲得5項與主要産品相關的發明專利,或15項及以上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近兩年企業主持或者參與制修訂至少一項相關業務領域國際標准、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
對比科創板上市條件,兩者高度吻合。
試行注冊制後,誰來爲科創板把關?
有業內人士認爲,創業板是審核制,存在一定的人爲因素;新三板則放得太松,各種挂牌的公司魚目混珠,難以達到設立之初的效果。
現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後,誰來把關就成爲新的課題。
此次科創板的設立,在制度建設層面更加嚴格、規範和完善,如雖然試點注冊制降低了企業IPO的門檻和難度,但同時引入了股票上市委員會和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
其中,股票上市委員會側重于對上交所審核機構出具的審核報告和發行人的申請文件提出審議意見;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將側重于爲科創板建設以及發行上市審核提供專業咨詢和政策建議。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的48名候選人中,30人來自各類研究機構、重點大學,18人來自各類企業或投資機構。
在股票上市委員會和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的雙重“把關”下,可以在更高程度上保證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水准。
“企業肯定是第一道關,在進行信息披露時應真實、客觀,但在現有條件下,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企業的主觀意願;第二道關是券商,他們應不唯利是圖,真正按照科創板定位和標准來輔導、保薦IPO企業,但商業利益驅動下,在現實操作中有一定難度;第三道關就是上市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爲專業人士,他們的意見非常重要,是最後的防線。”一位長期關注高科技企業的研究人士說。
他認爲,相對于技術要求而言,科創板對于財務要求並不高,尚未盈利的企業也可申請,這可以理解爲科創板對于技術的要求高于財務要求。而從目前實際情況看,一些企業、券商仍受傳統思維束縛,還在強化財務指標。
其實,在科創板的制度設計中,對保薦人(即券商)應擔負的作用,也有明確規定。
在上交所發布的問答十六條中,明確要求保薦人要重點核查研發收入圍繞核心技術、營業收入來源于核心技術等方面,並對發行人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産經營”發表明確意見。
上述研究人士認爲,雖然有多層把關,但如何確保最終登陸科創板的一定都是好企業仍是最大難題,畢竟納斯達克也魚目混珠。“不過市場的選擇是雙向的,只要有幾家真正做研發、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通過科創板實現了自我價值,給投資者樹立了信心,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越來越多真正做科研的機構、企業,以及專業的投資者就會進入科創板,爲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上交所表示,企業是否符合科創屬性、是否符合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在財務上是否有瑕疵等實質性問題,將通過第二環節的審核問詢來實現,在審核問詢過程中,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也會給出專業咨詢意見。對于目前市場各方較爲關注的科創企業屬性等情況,也將會在審核問詢中予以重點關注。
上交所稱,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審核問詢,是在科創板試行注冊制改革的“靈魂”。這樣的審核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相應地不斷豐富完善信息披露內容的互動過程;是震懾欺詐發行、便利投資者在信息充分的情況下做出投資決策的監管過程。
據悉,上交所將在審核問詢中,針對市場廣泛關注的科創代表性、技術能力、企業質量等問題進行多輪問詢,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對企業的定價、發行和上市形成市場化制約。
國際資本市場爭奪戰
發揮資本市場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支持功能
截至3月27日,上交所受理申請科創板IPO的17家企業,從所屬産業、行業來看,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這些領域都是科創板的發力重點。
這些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對于資金、人力、資源的需求極大。
在科創板之前,這些産業中的那些科技創新企業很難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此次科創板在試行注冊制的同時,特別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要求。業內人士認爲,科創板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間接融資爲主、直接融資爲輔的格局,從融資端助力創新企業,使企業能夠以市場爲導向,從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發展。
核心技術研發投入高、周期長、風險高,融資難
高研發投入是科創板對上市企業的重點要求之一。科創板第二套上市標准即要求,申請企業“最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3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不過,從受理企業的研發投入來看,有些企業在研發投入上並不突出。據上交所介紹,首批受理的9家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範圍爲5%~20%。
例如,天奈科技爲5.01%、江蘇北人爲3.07%、容百新能源爲3.94%、科前生物爲6.48%,距離15%的標准還有一定差距。
投資機構負責人張軍介紹,按照業內的普遍情況,一般真正做科研、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機構、企業,其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應在15%以上,很多企業能達到30%~40%甚至更多。若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幾,很難讓外界相信其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關鍵核心技術。
“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足夠專業的團隊。一般的科技研發企業,其研發人員占比很高,甚至可達80%以上。中國的代工水平很高,需要通過科創板融資、真正做科研的企業,一般不會選擇研發、生産、銷售一體化,其産品的生産、制造等,一般會選擇代工或外包。因此,這些企業的銷售人員、生産人員、行政人員的數量有限。”張軍分析說,這樣一來,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的成本極大,IPO前,除非獲得國家資本支持,否則普通民營企業或機構很難承擔。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主任藍閩波介紹,科創企業從産品研發到真正上市、投入使用,可能有很長周期,“即便有人看好,願意給予投資,但一年、兩年可以堅持投,到了第三年、第四年還會繼續投嗎?”
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癌症早期篩查行業的創新企業,研發了我國首個獲批的肺癌痰液分子檢測技術,還有我國第一款通過分析糞便中的遺傳物質(糞便DNA)檢測早期腸癌基因突變的産品。
對于研發創新之難,該公司CEO、GE金融亞太區前總經理朱葉青頗有感觸。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癌症早篩行業也面臨研發投入大、周期長的問題,我們研發中心有很多個項目已經持續數年,但是出于科學性和嚴謹性,要在大人群隊列中反複進行臨床檢驗,以確保産品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都能爲臨床所認可。”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方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2000年開始,他就帶著團隊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此後又與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直到2015年才研發出抗壓強度達40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嘗試産業化運用。該材料10小時就可拼裝一座橋梁,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教授評價爲“我國超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應用領域的一個飛躍”。
即便如此,這個項目幾度讓投入全部身家的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羅明陷入困境。他說,現在,該材料在部隊和人防進行的模擬核爆沖擊波條件下抗力性能試驗及抗爆性能測試中,均取得重大突破和顯著成果,亟須融資支持,但公司缺乏向銀行貸款的相關抵押物,融資難,資金持續吃緊,光靠個人的投入堅持下來,非常艱難。
朱葉青也坦言,類似諾輝健康這樣的生物技術創新企業,在産品研發和市場拓展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對融資方面有巨大需求。“我們現階段通過股權融資, 將來就可以通過在科創板IPO的方式滿足這樣的需求。”
正在接受上市輔導的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恒信息”),是我國雲安全、互聯網應用安全、大數據安全、智慧城市安全和工控安全等領域的知名企業,曾先後爲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活動提供網絡信息安全保障。
安恒信息的發展,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據媒體梳理,安恒信息從2009年到2015年,先後進行過最少4輪融資,融資金額1000萬元到1億元不等,共計獲得超過1.78億元的融資。
除融資外,投資人和被投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對其幫助頗大。例如,阿裏資本現在持有安恒信息14.42%的股份,並在支付安全等領域與其進行合作。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安恒信息董事長範淵介紹,自2007年成立,到4款産品中標入圍中央政府采購名錄,安恒信息用了3年;到首次入圍“全球網絡安全企業500強榜單”,用了8年;到榮獲國家信息安全服務安全工程類三級資質單位,用了11年。長時間、高強度的資金、人力、資源投入,才讓其擁有了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探測引擎SUMAP、深度流量分析技術、AiLPHA大數據智能安全分析平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技術等自主核心技術。
提高創新型企業直接融資比例
首批被上交所受理申報的企業中,不乏虧損企業,以至于在此之前他們無法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和艦芯片制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 2018 年末,公司累計未分配利潤爲-9.27億元。和艦芯片解釋,芯片制造屬于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産線的投資額約50 億美元,20nm工藝生産線高達100億美元。根據行業慣例,設備的折舊年限普遍較短,較高的投資金額和較短的設備折舊年限,導致芯片制造公司在投産初期普遍存在虧損情況。
安翰科技招股說明書稱,公司2010年膠囊內鏡機器人樣機首次成型;2013年 “磁控胃鏡膠囊系統”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審批,成爲全球首個可精准檢查胃部的“膠囊胃鏡”。然而,直至2016—2017年,其營收分別爲1.15億元、1.726億元,相應虧損3768萬元、3671萬元。
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失血”,意味著需要不斷從外“補血”,但原有的資本市場制度設計難以滿足其需求——若無法連續3年盈利,無法登陸A股市場,通過股權融資支撐公司長期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大概有18萬多戶,70%是民營企業。然而,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始終是困擾其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也就成爲制約我國技術發展的攔路虎。
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過去,我國的創新型企業往往缺乏比較好的融資機制,很多企業90%的資金來自銀行,但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不利于創新型企業融資壯大。”
據金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的比例仍然較低。近10年,國內股權融資的比例一直在4%左右徘徊。與之相比,大部分G20國家的直接融資比例在65%至75%之間,美國甚至高達80%以上,且接近50%是股權融資。
中國證監會遼甯監管局局長柳磊認爲,科創板是發展直接融資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發展直接融資的關鍵。
戴立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科創板的推出,有利于形成創新型企業在一級市場獲得風險投資、資本在二級市場順利退出的良性循環。創新和金融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將會使科技這一生産力要素在未來的産業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淋漓盡致的作用。”
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新興企業留在境內
多年來,受A股上市條件和標准限制,像騰訊、阿裏巴巴、京東、百度等我國信息技術龍頭企業不得不奔赴海外上市,形成“境內掙錢、境外分紅”的格局。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爲,剛創業的企業或短期利潤還不夠的科技企業,以前要上市只能遠赴美國、香港等地。科創板的推出,能夠把這些優秀的、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直接留在中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對接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短板,使得一些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的企業遠赴境外上市,既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又削弱了我國金融體系將儲蓄轉化爲科技創新投資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科創板也是一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爭搶核心關鍵技術的制度大競爭。
2013年,港交所曾因“VIE”結構(指擬上市公司在國外設立一個平行離岸公司,以其作爲未來上市或融資的主體,然後這個離岸公司經過一系列投資活動,最終在國內落地爲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及其他問題而將阿裏巴巴拱手讓給紐交所。如今,港交所開始接受“VIE”結構和同股不同權,也放寬了盈利要求。
2018年1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將允許企業采用“兩級投票制股份結構”(企業創始人和外部投資人可以持有不同類型股票,主要區別在于兩類股票擁有不同權限的表決權)上市。
紐交所動作更大,2018年甚至推出了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規則,即不發行新股,只需簡單地登記現有股票,即可在資本市場上自由交易。
全球爭搶上市公司的背後,都懷有對核心關鍵技術的渴望。在全球競爭背景下,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推出科創板就成爲必然。
在首屆進博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宣布設立科創板的同時還指出,要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立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不能把科創板簡單看成一個板塊,它爲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找到了一個資本入口,承載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謹防那些轉板的僞科技類公司
科創板自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設立,到今年1月份公布實施方案和實施意見,再到3月份開始申報,速度之快超出了市場的預料,效率之高也得到了各界好評。
“現在我們是‘超音速’前進,所有政府機構都設置了綠色通道,壓縮時間。頭天證監局輔導驗收,第二天證監局挂網,兩天後材料上傳交易所,上傳後次日就會出反饋函。”某省證監局工作人員如此表述該省擬上科創板企業的進度時間表。
不過,半年內完成和確定首批IPO企業,有投資市場人士還是表達了一些擔憂,並給了一些業內提示。
投資機構負責人張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很多安心做科研的機構和企業,此前因盈利達不到要求等原因,難以在主板上市,因此之前未進行IPO輔導。而面對科創板,此時這些機構和企業再進行IPO輔導,最快也要在2020年上半年才能完成IPO准備,在時間上已大大落後,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真正符合科創板技術要求的科技類公司,趕不上科創板今年的上市時間表。
“相反,此前就想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IPO的企業,准備較爲充分。再加上科創板降低了對企業的盈利要求,要謹防一些企業把自己包裝成高科技企業後趁機轉道科創板,以‘蒙混過關’。”張軍說,如果科創板確定要在2019年底前正式開閘,那就需要一定數量的IPO企業做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謹防一些並沒有真正關鍵核心技術、不符合科創板設立初衷的企業登陸科創板。“如果速度和質量發生沖突,我認爲應重視質量。”
他認爲,個別企業“蒙混過關”,借機在科創板IPO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第一批、第二批科創板IPO中“蒙混過關”的企業多了,會打擊投資人的信心。“未來真正做科研的機構和企業,在完成IPO輔導再申請登陸科創板時,可能會因此受到不利影響。這種影響才是更深遠的。”
他還建議,降低科創板設置的申請企業必須持續經營滿3年的相關要求。“有一些機構,例如中科院等下屬的科研機構,在其體系內已研究多年,也有不少真正的核心技術。這些機構單獨成立公司後,一兩年就可順利運行,但被這個要求擋在科創板門外。”張軍認爲,可以考慮研究將持續經營滿3年的要求降爲2年。
科創板首批受理的9家公司咋樣
上海證券交易所
3 月22日和27日,上交所分兩批集中公布了受理的17家申請科創板上市企業招股說明書。從所屬産業、行業來看,涉及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對于這些申請的企業,業內褒貶不一。有的業內人士認爲,這些企業中不乏一些行業領先企業。但也有人指出,其中真正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並不多,甚至還有人直言,看到首批9家企業名單時,還以爲是假消息,直到看到官方公布的名單,才確定是真的。
據媒體報道,在3月18日的培訓班上,監管層要求投行深刻理解科創板的定位和精神,要真正篩選出一批科技實力和潛力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的企業登陸科創板,不能變相成爲創業板的延伸。
受理並不意味著通過。3月27日,上交所表示,在受理環節,僅是對企業申請文件齊備性、中介機構資質等的核對,相當于申報企業獲得了“准考證”,可以進入考場考試,並不表示一定能夠考試通過或獲得好成績。
上交所首批受理的這9家企業質地究竟如何?是否真正擁有關鍵核心技術?
預計融資額15.14億元
晶晨半導體:從機頂盒芯片到智能電視SoC芯片
晶晨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晨半導體”),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無晶圓半導體系統設計企業,其芯片産品主要應用于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和 AI 音視頻系統終端,其營收99.96%來自多媒體芯片。其中,最主要産品是智能機頂盒芯片。2016—2018年,該項産品營收在總營收中占比分別爲81.42%、76.29%、55.62%。
目前,市場智能機頂盒芯片的主要參與者除了晶晨半導體,還有聯發科、海思半導體等。
格蘭研究數據顯示,在 OTT機頂盒芯片零售市場,2018年晶晨半導體的市場份額達到63.25%,超過第二名聯發科51.39個百分點。同期,我國 IPTV/OTT機頂盒(OTT機頂盒包括零售市場和運營商市場)采用的芯片方案,晶晨半導體的市場份額爲32.6%,位列海思半導體之後。
據媒體報道,晶晨半導體此次上市的重點之一,在于加碼IPC SoC(網絡攝像機系統級芯片)市場。
在這個市場上,晶晨半導體不僅要與北京君正、國科微、富瀚微等企業競爭,還要面對一家獨大的華爲海思——2016年,海思在IPC SoC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到62%。
晶晨半導體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擁有11項核心技術、47項專利和39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2016—2018年度,其研發投入分別爲2.11億元、2.67億元、3.7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爲18.34%、15.8%、15.88%。
2016—2018年,晶晨半導體的可比公司(以全志科技、北京君正、國科微、富瀚微4家企業的平均值爲參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的平均值爲27.09%、26.76%、27.54%。
截至2018年底,晶晨半導體研發人員619人,占其員工總數的81.13%。其中,4名核心技術人員,均在該公司任職10年以上。
業內人士稱,中國彩電以前“缺芯少屏”,屏幕問題現在已逐步解決,而受制于芯片開發和生産工藝,芯片還主要靠進口,海思、晶晨的芯片設計能力,已基本可以滿足彩電産品的需求,但從生産工藝來說,仍然需要進一步追趕。
預計融資額4.5億元
睿創微納:填補國內空白的紅外技術新星
煙台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睿創微納”)顯得頗爲神秘,其前五大客戶中,有三家分別叫作K0016、K0017、K0014,貢獻了超50%的營收。
這與其主打産品有關。紅外成像行業是多項科技集中于一體的技術密集型行業,長期以來,紅外熱成像産品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壟斷,並對中國實施禁運和限制。
作爲國內少有的具備探測器自主研發並實現量産的公司,睿創微納能夠運用核心技術獨立自主地生産紅外 MEMS 芯片、紅外探測器、機芯和紅外熱成像儀等産品,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高精度芯片研發、生産、封裝、應用等方面的空白。
睿創微納建有山東省紅外成像與光電傳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光電成像技術工程實驗室。2017年,該公司獲批作爲牽頭單位,承擔“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任務。其子公司艾睿光電通過了IOS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ATF16949武器裝備二級保密資格認證。
在研發方面,睿創微納投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較高。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睿創微納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794.43萬元、2675.89萬元、6508.14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爲29.78%、17.18%、16.94%,均高于科創板第二套上市標准要求。
截至2018年底,該公司有研發人員221人,占公司總人數的37.39%。其中,核心技術人員馬宏、王洪臣、陳文禮三人中兩人擁有博士學位,一人擁有碩士學位,均在紅外、芯片等領域深耕多年。王洪臣曾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二等獎,陳文禮曾獲煙台市科技發明二等獎。
預計融資額8.7億元
天奈科技:國內最大的碳納米管生産企業
江蘇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奈科技”)是新型材料領域公司,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碳納米管生産企業。
據天奈科技介紹,公司開發了一種獨特的催化反應工藝,實現了碳納米管的連續化生産,生産能力可達噸級。公司9名董事,其中4名是與公司核心技術相關工科專業,也是公司核心研發人員,核心技術人員均有海外博士學曆。
目前,天奈科技已獲得國家知識産權局授權8項發明專利及16項實用新型專利、美國知識産權局授權3項發明專利、日本特許廳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19項清華大學獨占許可專利。
公司産品主要用于動力锂電池。碳納米管導電漿料是公司最主要産品,比亞迪、新能源科技和甯德時代等一流锂電池生産企業是主要客戶。2016—2018年,比亞迪位居前兩大客戶,占公司銷售收入的17%~34%。
預計融資額3.62億元
江蘇北人:外購標准機器人設備進行系統集成
江蘇北人機器人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蘇北人”)是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公司2011年成立,2016年登陸新三板(836084.OC)。
爲投資江蘇北人, 同系資本創始合夥人朱鹥佳曾做過深入調研,後因估值太高而放棄。
朱鹥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江蘇北人的商業模式是公司外購標准機器人設備,根據客戶生産線的要求,配置自行研發的操作控制軟件和其他硬件設備進行系統集成,讓機器人在工藝流水線上替代人工操作。
朱鹥佳稱,這類模式公司核心競爭力是工藝設計、軟件執行,要在整個串聯的流水線上讓每個位置的機器人都高效運轉。
據江蘇北人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擁有14項授權發明專利、1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和10項軟件著作權,核心技術主要體現在柔性精益自動化産線設計技術等五個方面,各方面也都已取得相關知識産權和專利。公司在生産線及智能裝備整體解決方案設計、機器人弧焊、視覺檢測和數據采集處理有關鍵技術。
公司9名董事中,董事長和總經理都是上海交大材料學院博士,公司副總經理和監事曾是此學院的副教授。
朱鹥佳介紹,可用此類公司服務單位的業內排名來判斷其自身核心技術的行業地位。此方法既可檢驗公司核心技術實用性,也可考驗核心技術的市場認可度。
“如果公司服務的是國際一流、國內一流公司,其核心技術所處位置基本是靠前的。如果服務的是國內二線企業,其核心技術尚待改進升級。”朱鹥佳說。
江蘇北人的産品主要服務于上汽通用、一汽大衆等品牌汽車廠商,還開拓了包括上海航天、振華重工等在內的多家大型客戶。與江蘇北人技術上對標的公司是華昌達(300278.SZ)主要服務于北汽集團、東風汽車和長城汽車。
預計融資額7.45億元
利元亨:保薦書無核心技術詳細論述
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元亨”)是廣東唯一的“種子選手”。
招股說明書顯示,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11月,從事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産及銷售,爲锂電池、汽車零部件、精密電子等領域提供高端成套智能裝備和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利元亨擁有44 件發明專利、81 件實用新型專利和3 件外觀設計專利,另有54 件軟件著作權。
公司稱,其自主研發生産的“動力電池制芯工藝全自動裝配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動力電池制芯工藝全自動裝配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經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鑒定,總體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不過,在民生證券共21頁的保薦書中,均找不到有關利元亨核心技術的詳細論述。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利元亨共有員工1485 人,其中研發人員512人,占比爲34.48%;在研發投入方面,2016—2018年,利元亨研發投入分別爲 2264.52 萬元、5294.38 萬元和 7838.72 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 9.89%、13.15%和 11.50%。
目前,利元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核心技術相關産品,已與新能源科技、甯德時代、比亞迪、力神等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2016—2018年,公司第一大客戶都是新能源科技,占銷售收入均超過50%。新能源科技是日本TDK集團屬下的公司,爲蘋果、華爲、vivo和 OPPO等企業供應電池。
預計融資額16億元
容百新能源:業內居第三,但研發投入占營收比爲9家墊底
在上交所科創板首批受理的9家企業中,甯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容百新能源”)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最低,也因此受到外界的質疑。
容百新能源的前身爲甯波金和锂電,于2014年9月成立,主要從事锂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及三元材料前驅體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産品應用于小型锂電、動力锂電以及儲能領域。
招股書顯示,容百新能源位于锂電池産業鏈的中遊,公司從富美實、格林美、天齊锂業等上遊公司采購鎳鹽、钴鹽、锂鹽等原材料,加工成锂電三元正極材料及三元材料前驅體,再將三元正極材料出售給甯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等國內外知名锂電池廠商。其核心技術産品收入2016—2018年度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到98.61%、98.36%、97.73%。
三元材料可分爲鎳钴錳(NCM)和鎳钴鋁(NCA),特斯拉采用的是NCA,而國內锂電正極材料主要采用的是NCM。
在NCM的不同品種中,鎳的含量越高,電池能量密度越大。因此,高鎳電池更受市場青睐。
“高鎳三元材料可以顯著提升锂電池的能量密度,在單位體積或單位重量的電池中可儲存的電量更多。”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彥彬說,從技術角度來看,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輸出特性、循環壽命、存儲穩定性、安全性等主要性能指標相對而言比較均衡,因此是未來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主流方向。
容百新能源招股書稱,公司是國內首家實現高鎳産品(NCM811)量産的正極材料生産企業,NCM811産品技術與生産規模均處于全球領先。2016—2018年,容百新能源主營業務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複合增長率達到84%。
公開資料顯示,2017—2018年,容百新能源蟬聯中國锂電池行業正極材料年度競爭力品牌榜第三位,位列杉杉能源(835930.OC)和廈門鎢業(600549.SH)之後。
不過,高鎳三元锂電池還面臨著安全性難題。業內人士認爲,盡管高鎳體系已成爲一致共識,但安全問題依然還沒有被完全攻克,因此不少企業選擇了觀望。
陳彥彬介紹,若通過高鎳化或者提高工作電壓,把能量密度做上去很容易,但是三元锂電池的循環壽命、高溫存儲特性會比較差,同時安全風險也或會增加,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難度很大。
近兩年,國內電動車和特斯拉起火事件頻發,業內人士認爲,這與高鎳三元锂電池大規模應用關系緊密。
在世界範圍內,LG化學和SKI在2018年表示將推遲量産NCM811電池和配套車型,三星SDI也表示,NCM811電池的應用時間要推到2020年以後。
容百新能源招股書顯示,其自主研發的前驅體共沉澱、正極材料摻雜、高電壓單晶材料生産等核心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安全性能和循環壽命。
容百新能源的研發團隊中,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白厚善,是我國锂電材料行業資深技術專家;總經理兼研究院院長劉相烈是韓國锂電材料專家,曾在三星SDI、L&F等知名企業擔任重要職務;研究院副院長孫保國參與了多項國家標准制定工作;研究院副院長李琮熙參與了多項韓國國家研發項目。
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容百新能源共有核心技術人員7 人、研發人員319 人,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4.79%。
不過,容百新能源受到爭議最大的,就是其研發投入。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容百新能源研發費用分別爲3179.67萬元、7697.64萬元和1.20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爲3.59%、4.1%和3.94%。
同行業公司廈門鎢業、當升科技、格林美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2017年分別爲4.81%、4.8%、3.4%,行業平均爲4.34%;2016年分別爲3.74%、5.53%、2.6%,行業平均爲3.96%。容百新能源在同行業的研發投入占比上並不占優,且遠低于科創板第二套上市標准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15%以上的要求。
預計融資額25億元
和艦芯片:技術落後台灣一個世代
雖然中國證監會關于科創板的實施意見中允許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上市,但作爲上交所首批受理的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連續3年虧損的企業,和艦芯片制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艦芯片”)還是成爲業內談論的焦點之一。
和艦芯片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度,公司淨利潤分別爲-11.49億元、-12.67億元、-26.02億元。截至2018年末,公司累計未分配利潤爲-9.27億元。
和艦芯片稱,尚未盈利及存在彌補虧損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廈門聯芯前期固定資産折舊和無形攤銷太大導致毛利率爲負且需計提存貨減值和預債所致。
據業內人士介紹,集成電路生産線投資巨大,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産線的投資額超過300億元,加之集成電路設備折舊年限短,廈門聯芯固定資産折舊多無可厚非,一旦資産折舊完成,實現盈利並非難題。不過,其無形資産攤銷太大,或對其登陸科創板存在不利影響。
廈門聯芯的無形資産攤銷,主要是技術授權費用。
招股書顯示,和艦芯片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授權。因此,其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的無形資産,要在5年內攤銷,加大了和艦芯片的虧損金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背負了巨額的無形資産攤銷費用,和艦芯片的産品仍被質疑非頂級産品。
和艦芯片的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持有其98.14%的股份,擁有絕對控制權。但聯華電子是中國台灣企業,受台灣當局相關規定,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新設晶圓制造廠或並購、參股大陸晶圓制造廠,不得爲超過12寸晶圓鑄造。同時,投資的制程技術須落後該公司在台灣的制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
也就是說,受制于相關規定,在支付了巨額的技術授權費用後,和艦芯片還是無法在大陸應用母公司聯華電子最先進的制程技術。
招股書顯示,和艦芯片最先進制程爲28nm,擁有完整的28nm、40nm、90nm、0.11μm、0.13µm、0.18µm、0.25µm、0.35µm、0.5µm工藝技術平台。
在制程技術中,間距越小,技術難度越高。
縱觀全球晶圓代工廠,行業龍頭、聯華電子的“同胞兄弟”台積電已量産7nm晶圓,其5nm晶圓也將登場,韓國三星也已量産7nm晶圓。
此外,總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國際(0981.HK),第一代FinFET 14nm技術進入客戶驗證階段,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投入大規模量産,12nm的工藝開發也已取得突破。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聯華電子停止12nm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在晶圓代工市場上不再拼技術,而是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賺錢第一。
在聯華電子停止12nm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後,和艦芯片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需要依靠成熟的28nm制程技術與同類企業競爭。
此外,招股書顯示,和艦芯片及其子公司所在地對其提供了多項政府補助,2016—2018年,和艦芯片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爲14.27億元。截至2018年末,其計入遞延收益的政府補助則高達38.35億元。
預計融資額12億元
安翰科技:第一大客戶實控人間接持股安翰科技
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翰科技”)是自主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系統”並實現商業化的公司。
2009年,公司成立,2013年,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正式面市,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審批,成爲全球首個可精准檢查胃部的“膠囊胃鏡”。依靠這個膠囊胃鏡系統,能夠對人體胃部進行精准檢查,此系統占安翰科技主營業務收入近100%。公司有51項已授權的專利,涉及磁控算法、磁控設備等。募集資金中四成用于消化道膠囊武漢基地升級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證券爲安翰科技制作的發行保薦書共18頁,只是從上市條件、市值指標論述了符合《科創板上市規則》有關規定,沒有具體介紹安翰科技的行業地位、技術優勢。
而且,擁有如此高大上産品的安翰科技並未“俘獲”國內各大醫院的“心”。第一大客戶美年大健康,2016—2018年占安翰科技主營業務收入73%~81%,可謂傾力扶持。
天眼查顯示,兩者關系不止如此,美年大健康實控人俞熔控制的一家投資公司還是安翰科技的股東,入股時間是2016年12月,持股比例是3.6013%。
預計融資額17.47億元
科前生物:院士領銜,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較低
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前生物”)主營獸用禽用疫苗。科前生物第一大股東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由董事長等7人共同管理,董事長是華中農業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另有3人爲博士生導師,一人爲教授,一人爲高級實驗師。
科前生物已經取得47項獸藥産品批准文號,近30項是公司科研成果産業化應用轉化而來。2019年1月,又獲得3項新獸藥注冊,7項正在進行新獸藥評審。
公司稱,2017年科前生物在國內非國家強制免疫獸用生物制品市場銷售收入排名第二、在非國家強制免疫豬用生物制品市場銷售收入排名第一。公司産品中的豬僞狂犬疫苗等3種疫苗2016年和2017年國內市場排名第一,國內市場份額近30%,另有兩種疫苗市場占有率在15%左右,市場排名第二。近3年豬用和禽用疫苗占公司主營收入93%~99%。
從科前生物的表述看,研發實力強大,但其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並不高。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科前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爲2155.08萬元、5343.98萬元、4764.50萬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爲5.52%、8.44%及6.48%,遠低于15%。
在行業內,這一比例是什麽水平呢? 海利生物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爲12.44%;瑞普生物2016年、2017年研發投入均超過1億元,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也超過10%;中牧股份2017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雖然只有4.37%,但研發投入達到1.78億元。
文字編輯:周琦
新媒體編輯:王新景
關注《中國經濟周刊》頭條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