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就三至六個月的短期而言,他還是比較看好Grab。他說:“除了疫情後消費者行爲正常化帶來的不利因素,我們認爲冬海大幅削減成本措施,意味著它的短期營收增長受限。反觀Grab的出行業務強勁複蘇,資産負債表也較強,顯示它正采取更平衡方式來實現盈利。”
他說:“基于三個理由,在Grab和冬海之間,我們更看好冬海前景,一是冬海能更早實現收支平衡,二是它的長期EBITDA盈利率更高,三是從規模和實現收支平衡角度來看,冬海股票交易價應比現在高出30%至35%。”
全球科技股因經濟放緩而在過去一年遭受巨大抛售壓力,本地兩只美國上市的科技股——冬海集團(Sea)和Grab也未能幸免,今年迄今股價跌了超過一半。
Grab上月公布財報顯示,第三季營收同比增長143%,虧損同比收窄65%,表現優于預期。這主要是私召車業務強勁複蘇和送餐業務顯著增長所推動。此外,Grab也減少給予用戶的獎勵。
對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而言,2023年互聯網行業前景維持樂觀,特別是中國等地重新開放,消費者情緒進一步改善,會讓冬海和Grab等企業獲益,發揮網上購物、送貨、出行和數碼金融等細分行業的潛力。
王康權也認爲,冬海和Grab下來會擴大金融服務産品(商家貸款、先買後付(BNPL)以及擴大數碼銀行業務),這些服務産品的盈利率較高,預計會成爲下來三年的增長動力。
但受訪分析師認爲,冬海和Grab“最糟糕的時刻”已過去,看好它們的數碼金融業務將成爲推動公司盈利的增長引擎。
其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冬海和Grab,今年迄今股價分別大跌76.5%和56.8%,一度跌至40.66美元和2.19美元。
冬海集團第三季財報顯示,集團第三季淨虧環比改善38.9%,營收同比增加17.4%。集團說,它已采取節約措施如大幅裁員,以減輕虧損,下來會繼續努力實現自給自足和盈利。
然而,兩家公司上月相繼公布優于預期的第三季財報後,股價顯著回彈。像冬海在11月15日宣布第三季業績,當天股價就強力上漲36%,雖然之後回落,但大致回到60美元左右的水平。
銀河—聯昌(CGS-CIMB)證券研究分析師王康權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的確,隨著兩家公司在第三季度的淨虧大幅收窄,我們認爲從投資者情緒角度來看,這兩只股的最糟糕時候可能已過去。”
星展集團(DBS)分析師米特爾(Sachin Mittal)卻持較不同看法,看好冬海多于Grab。
Grab第三季營收 同比大增一倍以上
但他提醒說,東南亞正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隱憂,冬海和Grab要恢複到高峰股價水平,或許是一條顛簸不平的道路。他說:“互聯網公司不得不利用手上的現金來實現盈利,以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成功的。否則的話,他們將面對沉重債務融資或股權被大量稀釋的局面。”
當中,他們又認爲兩家公司的數碼金融業務可觸及東南亞地區大量未獲得充分銀行服務人口,潛力很大。
面對利率和通貨膨脹高漲、美元走強,以及經濟可能放緩等逆風,全球許多上市科技企業的銷售成績疲軟,股價也因而猛跌。
難恢複高峰股價水平
米特爾相信,Grab的外賣業務增長空間有限,同時出行業務似乎達到峰值,加上用戶獎勵減少,意味著Grab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可能顯著放慢。
王康權認爲,冬海集團注重盈利能力的新策略已經初見成效,息稅折攤前盈利(EBITDA)虧損收窄24%,好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