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前曾在跨國企業工作多年的陳聖輝說,合作社的一大使命是社會公益,但在快速變遷的大環境下,合作社須要找到可持續經營的模式,除了可向政府尋求協助,與各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合作,也是永續經營的方法之一。
強調自助、互助與合作價值觀的合作社,近年面對可持續商業模式及吸引年輕人加入的挑戰。若要繼續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本地合作社須要重新思考各自的商業和管理模式,甚至重組結構,以應對不斷改變的社會需求。
合作社雖面對各種挑戰,但也有人看好它們的未來發展。南大商學院會計系三年級學生王慧文(21歲)加入南大合作社,到合作社經營的校內咖啡廳了解運作,也准備在畢業後到本地合作社上班。
2020年成立的公益合作社A Good Space負責人吳承秘(30歲)受訪時說,他們在疫情期間成功籌獲近120萬元協助低收入家庭。
陳聖輝說,合作社一大使命是社會公益,但在快速變遷的大環境下,合作社須要找到可持續經營的模式,除了可向政府尋求協助,與各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合作,也是永續經營的方法之一。
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星期五(1月6日)出席由新加坡全國合作社聯合會,及南洋理工大學合作社聯辦的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對話會,與超過30名學生及合作社青年代表,探討如何通過合作社運動(Singapore Co-operative Movement),進一步履行合作社支援社區的使命,與衆人一起打造更美好的新加坡。
“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體會到要回饋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他們不在意一開始薪水較低。合作社的自助運作模式具吸引力,合作社並不是須要依賴捐款的慈善組織。”
他舉例,許多企業重視員工身心健康,一些提供精神健康支援與咨詢的合作社,可以和各企業合作,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陳聖輝也建議想要擴大聯系網的合作社,加入督導計劃(Mentoring SG),通過配對向有經驗的企業導師請益。
他說,合作社也通過多項計劃幫助弱勢群體,同時也到學校提供和社會課題相關的培訓課程,但許多資助者或基金會不了解他們的運作模式,或希望他們轉型爲慈善組織,導致融資時面對挑戰。
新合作社面對融資問題
新加坡目前共有84個合作社,大多是新加坡全國合作社聯合會的附屬合作社, 爲超過140萬名會員服務,提供負擔得起的日常用品、教育和培訓、醫療、財務服務和就業機會等。在對話環節上有參與者分享成立已久的合作社,面對新競爭者加入和商業模式改變的挑戰,而新成立的合作社則面對融資問題。
“另一項挑戰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僅收會員費不足以維持運作,我們須要有好産品,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