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後,是怎麽迅速崛起成爲發達國家的?他們爲什麽會被視爲“華人之光”?又爲什麽頻繁背著我們搞小動作?
本期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兩國的那些愛恨情仇。
一提到新加坡,我們國人心中是複雜到了極點。作爲同種同文的“友好鄰邦”,我們建國73年了還在第三世界的隊伍中加速狂奔,而他們成立不過57年,就已經在發達國家的前列裏吃香喝辣。要知道,50多年前的新加坡國土面積還沒我們一個縣城大,擴張全靠填海造陸,連淡水都要慘兮兮地從別的國家進口才能供國民喝飽,可是現在卻已經成爲了人均GDP高達7萬美金,許多名人、富豪都要紮堆移民的理想之地。
中新雖是友鄰,但彼此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那它爲什麽會被視爲“華人之光”呢?
新加坡之前是個很不起眼的彈丸之地,被英國統治了百來年。在英屬殖民時期,當地爲了發展經濟,從海外招攬、掠奪了大量廉價勞工,其中就有四分之三都是中國廣東、福建人,後來許多馬來華人也跟著遷移過去,使得中新之間的曆史淵源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原先的彈丸之地現在總共生活著將近570萬人,其中74%都是華人,站在那裏的街頭,你甚至可以毫無障礙地用中文來交流。
華人吃苦耐勞,接連三代的奮鬥爲新加坡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他們從一個一窮二白誰也看不上的“坡縣”,發展成爲如今富裕又先進的“花園城市”。除了經濟發展勢好,他們在教育、制度、法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遠遠領先于世界,比如那裏的稅收政策就是不少大家族大企業眼中的“避稅天堂”,高薪養廉制度也讓很多國家的人都爲之流口水。因此,這裏也被視爲“華人之光”。
新加坡于我們而言,就仿佛是一個血脈相連的遠親,他對我們究竟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按理說,這樣以華人爲主導的國家,應該和我們親親蜜蜜攜手共進才對啊!然而現實卻截然相反,可能我們覺得彼此同文同種,人家卻十分警惕防備甚至是不死不休,在過去幾十年間沒少在背後給我們使絆子。比如在03年非典期間抹黑我們的醫療防治並唱衰國內經濟,導致大量外資企業撤離中國;09年主動力邀美國“重返亞太”,企圖以美制華;日本在我國釣魚島率先挑起爭端時,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還專門跑到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公開聲稱“不應揪住曆史問題不放”…
不和我們親近就算了,還要轉投西方的懷抱,不僅向老美低頭哈腰購進各種武器,甚至連軍事基地都對美敞開。對比之下,對我們態度就顯得不那麽友好了。新加坡一邊在外交上緊抱英美,一邊在本土大面積關閉華語學校,打擊華語地位,強行推行英文教育,試圖弱化中新之間的文化聯系。長期的敵視教育讓二代、三代的新加坡人削弱了對我國的認同感,在年輕人看來,“中國”不過是爺爺奶奶夢裏的遙遠故鄉罷了。而在我們眼裏,有著黃皮膚、說著中國話的新加坡人,還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遠親。
人們總調侃說,富親戚發家後很快就會把窮親戚忘光,而新加坡的一系列舉動,讓不少同胞在情感上受到了傷害,這不僅是背叛了中國文化傳統,更是“數典忘祖”!
那麽,到底是皮膚和文化重要,還是利益和發展重要?爲什麽華人占比超過7成的新加坡會采取親美遠中的態度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繞不開這個國家的發展史,也繞不開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
李光耀是一個冷酷功利、長袖善舞的政客,他有好處就撈,有壞處就跑,如果政客有評級,那他絕對能拿100分,因爲新加坡的獨立、開國、崛起乃至全盤西化,都由他全盤掌舵。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國家只用了50年,就從一個貧窮的小國發展到全球航海商業中心,直接邁進發達國家前列。因此,老布什曾評價他是“小國的大政治家”。
李光耀的祖籍在廣東梅州,身上有著十分純粹的華人血統。祖上四代都從商,家族産業遍布東南亞。作爲李家的小少爺,他從小就接受到了很好的英式教育,後來去英國留學時又頻繁接觸了許多政界人士,這讓他形成並完善了如何建設和治理一個國家的理念。新加坡長期被英國殖民,而李光耀爲了爭取獨立致富,果斷棄商從政,很快就在政壇中混得風生水起。
當時的東南亞大部分處在西方列強的殖民陰影之下,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鼓舞了世界各國想要爭取自由的人民,東南亞各國爲了反殖民、求自由,報團取暖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然而由于長期被英、荷、葡等國統治,聯邦內各個政權彼此合作又相互警惕,沒過多久就把戰火牽連到了新加坡。
那時的新加坡雖然已從英國獨立了出來,但還是一個水上漁村,沒吃沒喝還沒錢,很多資源都要嚴重依賴馬來腹地,因此在1963年成功加入了馬來聯邦。可是問題來了:
他們78%都是華人,在投票中自然更傾向于華人主導的政權。然而馬來西亞的土著占比高于華人,爲了把政權牢牢掌握在馬來人的手裏,他們開始大範圍強勢排擠外人。這場基于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種族分歧的權利之戰,以新加坡在1965年被聯邦全票踢出而告終。
對于百萬新加坡人來說,李光耀當年被迫走出聯邦議會大廈時,面對鏡頭落下的淚水,是他們建國至今最難忘的記憶。
那他接過這個爛攤子之後,是如何憑借一己之力實現新加坡逆襲奇迹的呢?
住宅短缺、沒有淡水、沒有糧食、沒有資源、兵力空虛…除此之外還要面臨東南亞種族分歧以及其他大國的觊觎,這就是李光耀接手之後的新加坡!爲了盡快擺脫這樣的窘境,他火速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 外交
周圍一圈鄰國都在虎視眈眈,本國華人又有很高占比,李光耀想要把控本國政權,避免被友邦吞並或成爲別國附庸,只能轉投西方懷抱,火速向美英滑跪。爲尋求國際認同,新加坡剛建國就迫不及待加入聯合國,然後與馬、印、菲、泰等鄰國簽署同盟條約,然後積極向內引進英美日等外商投資,這樣既緩和了鄰邦關系,又能利用大國勢力來尋求外交庇佑。
- 經濟
李光耀上任後馬上重組經濟布局,進行稅制結構的調整。他極度重視制造業,各種利好政策讓新加坡在短短10年內就成爲世界電子産品出口國。此外還一力推進航運發展,利用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讓新加坡的成爲連接東西方的世界商業航線中心。
假設沒有新加坡,那麽世界航運路線會是這樣的:
可是有了新加坡,東西方的航運路線就變成了這樣:
作爲連接東西的轉口貿易中轉站,勢必會吸引許多金融機構和企業入住,李光耀還很心機地引進西方各大石化企業,再加工後轉賣給亞洲各國,因此很快成爲世界最大的煉油中心和石油交易市場之一。
從一個港口到CBD,再加上幾處工業園以及立足其上的服務業,李光耀就這樣把一個小國經營成了一家令世界矚目的綜合型跨國“公司”,養活了本土將近600萬人,此處不得不說一聲,這家夥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 軍事
新加坡國防力量薄弱,他就主張從美國購進大量軍備,還與大哥簽署防務協定,敞開國門讓美軍入駐,然後將空軍和海軍基地讓給他們使用,這一決策使得新加坡成爲了老美在東南亞地區的橋頭堡。
- 教育
東南亞各國之間種族分歧嚴重,爲了爭取認同,李光耀采取統一源流的教育政策,恢複殖民時代的英文地位,強迫國民優先說英文,大面積關閉華語學校,推行英文教育,同時不斷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等種族結構平衡下來之後,他又推出了大規模引進高素質移民、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國策。
幾套政策組合拳下來,新加坡很快就起飛了,短短50年就跻身進入發達國家的前列。與此同時,作爲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國也在不斷地壯大與複興,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不僅讓老美感到了威脅,也讓新加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不僅重開了華語學校、推行儒家文化,在經濟交流合作上也由劃清界限轉爲向我國企業示好。
國與國之間是純粹的利益關系,崛起的中國有廣大的市場以及充足的利益輸送,使得新加坡開始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表態也模糊不清。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新加坡就像個生意人,他誰也不親,只親利益。人家光想和我們做生意,而不是和我們做朋友。
對此,我們基于曆史淵源,在民族情感上難以接受擁有共同血脈的新籍華裔對于我們的否認,然而在政治範疇上,國與國之間若還抱有認祖歸宗的民族血脈情節,就很幼稚和可笑了。弱國無外交,吾輩當自強,拳頭硬了說話的聲音才會更有力,對此,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