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inese New Year沒有問題,問題是你會不會要求或堅持別人跟你想的一樣……包容是我們可以共存、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對新加坡來說是最關鍵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說,部分群體對農曆新年譯法的主張,是中國民族主義演化的某種象征,並且在過程中把“國家”和“文化”的概念混淆,認爲“須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自我認知”,或“對某些文化形式有一定的占有欲,要求或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文化表達”。
本地文史學者柯木林說,“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兩個詞可以通用。但他也認爲,縱觀本地和海外一連串的相關事件,譯名之爭“如果深究一層,放在國際大環境來看,是風起于青萍之末”。
莊嘉穎說,新加坡是多元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應展現包容精神。
“農曆新年”的英譯近來在世界各地引起爭議,一些機構因將這個節日稱爲Lunar New Year(直譯爲農曆新年)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直譯爲華人新年),引來一些人的批評。
新加坡沒有四季 “農曆新年”較符合情況
但隨著中國崛起並開始輸出軟實力,中國也開始出現把農曆新年稱爲“中國年”的說法。
南大發言人答複媒體詢問時說,校內有來自中國、韓國、越南等國的學生與職員,本著多元和包容的精神,學校多年來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
“這兩個詞都用得很廣泛。‘Chinese New Year’,大家習以爲常了。如果爲了避免被過分解讀而改用‘Lunar New Year’,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須要過度解讀。新加坡是強調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們可以慶祝開齋節、聖誕節,同樣也能慶祝‘Chinese New Year’。‘Chinese New Year’在新加坡指的只是華族文化的新年。”
新躍社科大學翻譯及傳譯課程主任許芸副教授受訪時說,中國以外的地區向來把春節譯爲Chinese New Year,指“農曆新年開始、穿紅色衣著、吃年糕、放鞭炮”的文化現象,這個翻譯多年來也沒有問題。
“新加坡沒有四季之分,‘春節’的說法較不常見,把春節稱作‘農曆新年’比較符合新加坡的地理情況。用Chinese New Year也沒有錯,因爲我們慶祝的是華族文化。這裏的‘Chinese’可以說成是華族、華人,也可以是中國,看用的人怎麽解釋。”
事後也有學生組織反映,校方要求學生組織必須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
至于“Lunar New Year”,許芸指出,這是比較廣泛的用法,能包含越南、韓國等國的新年習俗。這個用詞也在新加坡使用了多年。
南洋理工大學1月18日和19日舉辦新春活動,活動展板被塗鴉,原本的“Lunar”字眼改成“Chinese”。
南大新春活動展板 Lunar被塗改成Chinese
學者認爲無論使用哪種譯法,都不應過度解讀它的民族代表性,而更應注重包容和相互尊重。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這兩種對農曆新年的譯名在新加坡已沿用多年,也各有不同含義。
“農曆新年”的英譯近來在世界各地引起爭議,一些機構因將這個節日稱爲Lunar New Year(直譯爲農曆新年)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直譯爲華人新年),引來一些人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