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評估報告的覆蓋範圍包括36家亞細安銀行和10家日本及韓國銀行。
除了本地銀行、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銀行也平均至少滿足70%的自然相關風險識別標准;泰國、日本和韓國的銀行只符合約50%到60%的標准;至于菲律賓和越南的銀行,則介于20%和30%。
評估強調,監管機構在調整和加強整個地區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風險管理和披露要求方面具有獨特地位,監管機構可協助創造一個標准、公平的競爭環境,也可以通過支持能力建設,進一步幫助銀行滿足這些要求。
其中,本地的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和大華銀行平均至少滿足70%的自然相關風險識別標准,但在設定客戶對自然相關風險的預期方面,它們僅達到40%的標准。
一份最新評估顯示,亞洲銀行在加強環境和社會(E&S)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上的差距拉大。所有銀行須快速取得進展,才有望實現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新加坡分會日前發布的2022年可持續銀行評估(SUSBA)中指出,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融資排放量(net-zero financed emissions)的銀行數量是2021年評估的兩倍多。
在設定客戶對自然相關風險的預期方面,本地銀行僅達到40%標准,其他被評估國家只符合20%標准或更低。WWF建議,在識別這些風險後,銀行必須在對客戶的評估過程中進行審查。
在設定客戶對自然相關風險的預期方面,本地銀行僅達到40%標准,其他被評估國家只符合20%標准或更低。WWF建議,在識別這些風險後,銀行必須在對客戶的評估過程中進行審查。
評估報告指出,2022年,亞洲越來越多銀行制定並披露具體的能源行業政策,同時提供金融産品和服務,以支持能源行業的可持續性改善,但目前只有11%的銀行爲能源行業設定了目標。在能源轉型相關法規中,監管機構也沒有要求銀行制定科學目標和轉型計劃。
亞洲只有11%銀行爲能源行業設定目標
報告指出,雖然銀行認爲與自然有關的風險很重要,但大多數銀行並不要求客戶對與自然有關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和管理。
可是在加強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方面,有一半的銀行自2021年以來的進展甚微或完全沒有進展。隨著鴻溝擴大,落後銀行面臨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可能變得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