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這是一篇關于基金定投的深度長文,通過這篇文章,你不僅能對基金定投有一個全面深度的專業認識,還能掌握一套可能是終生受用的智能定投策略:網格定投策略。
全文分三部分:(1)定投哪些事(2)解析定投(3)網格定投策略,文章共計5000字左右,閱讀完成需要15分鍾,完全理解需要N分鍾,建議先收藏再細讀。
No.1 定投哪些事
熟悉我的老朋友或許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不少討論定投的文章,主要內容有:定投的風險收益特征分析、曆史投資業績回測等,總的來說,聊到基金定投的不足之處比較多,但這並不是說我對基金定投有偏見,故意要去黑它。
相反,我認爲定投也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投資方式,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鑒的地方,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如果是一種我完全不認可、覺得沒用的投資方法,那我何必還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它,難道就爲了證明它沒有價值嗎?這對我又有什麽意義?
這就好比,我不會專門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一道我鐵定認爲難吃的菜,就爲了證明它難吃。
時下基金定投大熱,各路機構、媒體以及個人投資者對其奉若瑰寶,言必稱定投,對定投的作用明顯過于高估了,在某些人眼中,定投甚至是人人可以用之發家致富的萬能聖杯。
因此,我覺得市場中需要有一些更加客觀且辯證的聲音來給大家潑潑冷水。
從長期看,過分的追捧,對定投這種投資方法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爲這會捧殺它。當廣大定投新手事後發現自己的真實投資業績遠沒有事先所預想的那麽好時,又很容易反過來指責、抛棄甚至攻擊定投,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No.2 解析定投
首先,我們從定投的定義出發:
所謂定投,就是對證券資産(本文專指股票指數基金)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即每隔一段固定時間(比如每月),買入固定金額的基金。
這是最原始的,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普通定投”,與之相對應的是對“普通定投”策略進行改造之後的“智能定投策略”。(在後文中,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我們所稱的定投均爲“普通定投”。)
如果把普通定投拆開來理解,那就是“定期投入本金”到“買入持有策略”,即“定投=定期投入本金+買入持有策略”,定投的內容就這兩部分。
1.定期投入本金
“定期投入本金”是本金入場的一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弱化投資入場點選擇所造成影響的作用,也即定投在初期時能平均化入場價格。
(1)攤薄買入成本
“定期投入本金”,意味著有定期的未來現金流可以使用,這是定投的核心價值所在,它帶來了定投最有價值的一個功能:在股價下跌過程中,有潛在的未來現金流可以用來買入更低價格的股票(指數基金),從而攤薄買入成本。
只要有“攤薄買入成本”這個功能在,我們是不怕所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的,甚至反而希望價格下跌,因爲這樣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同樣的股票。
但很遺憾,隨著定投期數的增加,這個功能會逐漸弱化,直至微乎其微,這時候我們就會怕股票價格下跌了。
關于這點,我總結過一句話,叫“定投前期怕漲不怕跌,後期怕跌不怕漲”,就是這個意思。
(2)缺乏風險控制能力
由于定投強調在股價下跌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加倉買入來攤薄成本,即越跌越買,這意味著定投的資金管理方式是沒有風險控制能力的等價鞅策略,即輸後加倉,輸的越多,賭的越大,如果對應到民間賭博上,就是輸紅了眼之後更加變本加厲的賭,而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取的。
這是定投的一個缺點,即對投資風險沒有控制能力,遇到長期熊市時,資産回撤會很大,比如20~30%以上,而且在股價下跌過程中無能爲力,除了祈禱股價反彈。
此外,“定期投入資金”還有一個跟我們投資無關的好處,就是它能起到強制儲蓄的作用,這對自控力差的月光族是個不錯的辦法。
2.買入持有策略
(1)“定投”與“一次性買入持有”孰優孰劣
前面說過,隨著定投期數的增加,定投“攤薄買入成本”的作用會逐漸減弱,當定投期數較多之後(大約10期以上),“定期投入本金”這個本金入場方式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小,直至忽略不計,這時候定投也將退化成“買入持有策略”,自然也會和“買入持有策略”擁有類似的收益、風險特征,也即相似的期望收益率和資金回撤幅度。
因此,“定投”和“一次性買入持有”的區別僅在前期,後期定投“攤薄買入成本”的作用完全鈍化之後,兩者將基本沒區別,也即擁有一樣的期望投資收益和風險。
至于在前期,如果是上漲行情,那麽“一次性買入持有”的投資效果優于“定投”,如果是下跌行情,則“定投”優于“一次性買入持有”,震蕩市定投略微占優。
但綜合各種行情考慮,從投資收益與風險的角度看,“定投”和“買入持有策略”的表現差不多,沒有什麽本質區別,並沒有像很多人想象中的一樣,定投的期望收益率會明顯高于“一次性買入持有”。
實際上,普通定投的期望收益率和所投指數的長期年化漲幅很接近。
這裏我們是從理論推導的角度證明的這一點,實際上,如果從曆史數據回測的角度,也會得到一樣的結果,這一點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證明過,這裏限于篇幅,不再細說。再進一步,從網上很多公開定投組合的投資業績看,也會是類似的結果。
(2)定投的投資效果
投資不僅僅要關注收益,還要注重所承擔的風險,並且無數專業投資者都強調,對風險的控制應該放在首要位置。
因此,一個好的投資策略首先要只承擔有限可控的風險,然後基于所承擔的風險,要能獲得相應的收益作爲補償,所謂“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用年化收益率來衡量收益,用最大回撤比例來度量風險,用收益風險比(=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來綜合衡量投資效果。一項投資的收益風險比起碼應該達到1.0以上才算合格,否則性價比太低。
從絕對的角度看,“定投”和“買入持有策略”都算不上是合格的好策略,期望收益率和所投指數長期年化漲幅差不多,一般在10%左右,尚可接受,但關鍵是定投的潛在虧損風險很大,遇到熊市行情資産回撤20~30%是很常見的事,遇到極端情況甚至會回撤50%以上。
綜合投資收益和風險來評價,定投的收益風險比只有0.3倍左右,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這背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人人都會的定投和“買入持有策略”,都是好策略,那大家還花那麽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分析研究幹嘛,還要基金公司和私募投資機構做什麽,都去定投就行了。
(3)定投的賣出問題
從定義可知,“買入持有策略”只有買入和持有,不含賣出,那麽,等于“定期投入本金”+“買入持有策略”的定投,自然也不含賣出,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普通定投並不是一個完備的投資策略。
對于定投投資者來說,賣出確實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左側止盈是最普遍的一個做法,因爲通俗易懂、門檻低,在震蕩行情中會遊刃有余,但在真正的大行情來臨時,會因過早賣出而踏空。
由于市場70%的時間都是震蕩行情,所以選擇左側止盈會讓你在大多數時間都覺得很舒服,但是當那15%時間的牛市大行情來臨時(還有15%時間是熊市),卻會讓你因踏空而痛苦無比,甚至綜合投資收益還跑不過所投的指數。
並且,定投止盈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每個人用的方法都不完全一樣,有些有用,能提高投資業績,而有的還會起反作用。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
如果你只有定投這一個策略,那最好不要全部左側止盈,特別是過快止盈,一定要留點長線倉位,否則必定踏空真正的大行情,長期年化收益不會好,大概率跑不過所投指數。
最好的辦法是,多策略組合使用。定投策略仍然采用左側止盈,且最好能用更專業更有效的止盈策略,在震蕩行情中低買高賣,來回收割。另外再開發一個可以捕捉大行情的趨勢類策略,和定投策略一起組合使用,形成震蕩+趨勢的策略組合,這也是我們在實盤中所采用的辦法。
No.3網格定投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中,通過對定投的概念解析,我們詳細討論了定投的收益風險特征和優缺點。
任何一個投資策略都有它固有的優缺點,並且優點和缺點往往是共生的,我們無法完全抹去它的缺點,只留下優點。
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從自身需求出發,盡可能地弱化它的缺點,好好地利用好它的優點,開發出既適合自己又高效的智能定投策略,對我們而言,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網格定投策略”。
顧名思義,網格定投策略同時兼具了定投策略和網格策略的性質,在股價下跌過程中,我們會挑選“攤薄買入成本”效果的最好的股票指數,以及潛在下跌空間最小指數,一份一份的逐步加倉買入;在股價上漲過程中,我們又會挑選上漲空間最小的指數,一份一份的逐步止盈。
看上去,就像網格策略那樣在一份份低買高賣,但是我們網格的對象是多種股票指數,並且不同股票指數、以及統一股票指數在不同時點的網格大小,是我們根據市場情況計算而得的,不是直接主觀憑感覺設置的。
而且,我們用來加倉買入的資金是來自于未來現金流,而非已擁有資金。如果是已有資金做網格策略,遇到下跌幅度不夠甚至上漲時,會嚴重缺乏買入機會,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1.構建初始資産組合
將每期定投的資金分成多份(默認4份),逐步去配置一個包含多種股票指數基金和債券基金的資産組合。
其中,股票指數基金爲A股爲主,港股、美股等其他境外市場爲輔,債券基金主要起防禦作用,即當股票指數基金缺乏足夠的投資價值時,先將部分資金配置在債券基金上,以待日後調倉使用。
在股票類資産中,分爲A股和境外股票市場兩大類,A股資産包含大盤指數基金、中小盤指數基金、行業指數基金,以及主題、策略等其他類指數基金,A股資産是我們的主要投資對象。
境外股票市場資産主要是港股和美股的指數基金,其他可能還會涉及諸如德國、日本等市場的指數基金。
債券類資産包括貨幣基金、純債基金和混合債基。
初始資産組合的配置,主要基于基本面邏輯和估值來挑選長期走勢好看的指數。
網格定投策略實盤運行時的持倉信息表示例:
2.定投加倉邏輯
在每期定投資金到賬時,我們或者買入還未持倉但開始看好後市走勢的指數基金,或者加倉已持倉的指數基金,至于加倉哪些指數基金,主要基于兩個指標:邊際成本降率和潛在下跌空間。
(1)加倉指標一:邊際成本降率最高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我們說過,在股價下跌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買入加倉,從而攤薄持有成本,是定投最重要的功能。
但是,隨著定投期數的增加,定投攤薄買入成本的作用會逐漸鈍化,直至忽略不計。
因此,我們在每期定投時,就應該把資金用到攤薄成本效果最好的指數基金上去,也即加倉成本邊際降率最高的指數。
至于什麽是“邊際成本降率”,我直接舉例說明:
如上表所示,假設有基金A,持有數量爲1000份,持倉成本價爲1元,當我們以最新價位0.9元加倉1000元之後,基金A的持倉成本價將變爲0.947,下降了5.26%,這個下降幅度就是成本降率。
所謂邊際成本降率,就是對已持有基金加倉單位資金後,基金持倉成本所獲得的下降比例,它度量的是基金買入攤薄成本的作用大小。
邊際成本降率默認爲負值,當單邊際成本降率爲正時,說明此時基金的最新市場價高于持倉成本價,此時加倉不能使持倉成本獲得下降,反而會升高。
回到上表,雖然基金B的最新價相較于成本價跌了20%,遠高于基金A的10%,但基金A的“邊際成本降率”大于基金B,按照買入攤薄成本的邏輯,此時應該優先加倉基金A。
(2)加倉參考指標二:潛在下跌空間最小
在持續下跌行情中,通過不斷地定投買入,可以攤薄買入成本,這是定投的核心優點,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
即持續的買入會使風險資産越累越多,如果該資産價格一直跌,會使投資者越套越深,持倉的絕對虧損金額越來越大。
遇到極端情況,資産價格歸零時,投資者也會和該資産一起同歸于盡。
舉個例子,假如在2015年創業板指數4000點時開始定投它,那麽在接下來最低跌到1200點的長達4年的熊市行情中,雖然持有成本在下降,但虧損金額卻越來越大,並且看不到扭虧爲盈的希望。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4000點的創業板指潛在下跌空間太大了,在這種情況下還去持續加倉買入,只能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們在選擇定投標的指數時,應該盡可能地挑選潛在下跌空間比較小的指數,即通過測算出的潛在下跌空間來決定加倉的時機。
網格定投策略實盤運行時,股票指數分析表中底部測算部分示例:
3.止盈邏輯
止盈的邏輯和上述類似,是通過測算出指數的頂部位置來提前主動止盈的,對于無法測算頂部的品種,則采用跟蹤止盈策略。
網格定投策略實盤運行時,股票指數分析表中頂部測算部分示例:
End 後記
網格定投策略本質上是一個左側交易的震蕩類策略,疊加定投的未來現金流加倉,可以在下跌行情和震蕩行情中都表現不錯,但在真正的大牛市行情中會跑不過指數,行情越大越跑不過。
但是沒關系,我們還有兩個可以捕捉大牛市行情的策略,和網格定投策略形成互補,即複來智投(大周期趨勢、基本面、估值、回撤控制)+股債平衡與指數輪動策略(小周期動量、波動率)。
這三套策略概括起來就是“一長一短一震蕩”,構成了我們的整個投資策略體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