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政府的資源跟中産家庭一樣,足夠但須精打細算,做任何決策都要瞻前顧後。新財年財政預算案2月14日公布,面對當前通脹居高,國人生活費和商家營業成本都高漲的壓力,政府如何舒緩迫切的短期挑戰,同時繼續推進社會公平和經濟均衡發展的長期目標,兩廂平衡,各界都關注。
推出新財富稅或恢複征收遺産稅?
業界的請願各自都有充足理據,基本結果都是支出更多,稅收更少,政府最終須小心權衡利弊輕重,例如:研發花費的稅額扣除有沒有必要涵蓋海外研發活動?獎勵投資的對象需不需包括本地跨國公司?
去年4月起,富豪家辦在本地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基金的門檻已提高,商業開支的要求也更高,而且要投資本地市場,以及聘用本地投資專才,確保新加坡人可從稅務優惠吸引來的海外財富中實質受惠。
如果將這個政策微調的意涵延伸,更廣義地看,財政預算每多花或少收的一分錢,機會成本都出自新加坡人的付出。政府撥款多津貼一家公司,可能會讓一個須照顧兒女的母親因得不到政府輔助而失去工作賺錢的機會,有津貼的公司必須用實質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來彌補。
以我們上述的經曆爲例,如果政府能撥更多資源幫助業界栽培更多校後托管人才,將能幫到與我們面對同樣問題,卻沒有能力解決的父母。甚至可以這麽說,這對中産家庭在職場上的工作績效和長期家庭規劃包括提高生育,都會有正面作用。
KPMG發表願望清單,呼籲政府協助商家在成本壓力中繼續推動創新,爲未來打好基礎。它建議的措施包括一次過的10%公司稅回扣、將研發花費的稅額扣除擴大至海外研發活動等。
KPMG建議政府從最低有效稅率所征收的公司稅中撥出一定比率的資金用于吸引和留住投資,獎勵對象不僅是外國跨國公司,還包括其他受最低有效稅率影響的新加坡跨國公司。
來看看商界近來陸續提出的一些訴求。
跟大部分中産家庭一樣,我們的錢夠用但須精打細算,做決策一定要瞻前顧後。對我們來說,公共政策的支援很重要。
政府接下來會否再推出新形式的財富稅或恢複征收遺産稅,也是關注點。KPMG認爲持續的揣測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尤其財富管理業,高淨值人士也在考慮是不是要把資産轉移來新加坡,政府應該更明確回應這方面的揣測。
德勤認爲我國不宜率先推出最低有效稅率,並呼籲政府仔細研究其他吸引外資的措施,因爲最低有效稅率生效後,現有吸引外資的稅務優惠就不再有效。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本月發布的2022/2023年全國商業調查顯示,本地企業更謹慎看待未來一年的經濟展望,只有四成預計經濟會改善,低于之前調查的47%;有26%認爲經濟會惡化,高于之前的13%。多達97%的商家預計今年持續面對通脹壓力,74%希望預算案能協助它們應對成本高漲,也有57%希望獲得幫助應對人力資源挑戰。
在新加坡特許會計師協會舉辦的預算案前圓桌論壇,新加坡航運協會呼籲各界進一步探討如何控制成本,它反饋業者對成本和利率高漲的憂慮,一些航運公司擔心營運成本繼續上揚,甚至考慮遷移。
如今全球政經格局持續變更,本地公司要推得出去,外地企業和人才要引得進來,新加坡才能繼續競爭。這確實需要遠大而精細的政策持續調度和扶持。然而,我們所花的錢風險已更大,回報也更不確定。過程當中,國人所付出的機會成本須准確定價。
去年的預算案宣布調高豪華汽車的附加注冊費,向豪車買家征收更高稅款;房地産稅也從今年起分兩階段調高,豪華住宅的稅率大幅上調。
女兒已小二,我也習慣了早起。組裏有兩名同事的小孩今年上小一,談到每天摸黑起床爲孩子做早餐、整理行裝、加油打氣、趕搭校車,興起之余也有些唏噓,因爲往後多年都要早起晚休,對工作的影響,大家都設法應對,盡量減到最低。
吸引跨國公司進駐是新加坡的重要發展策略。業界都關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導的第二代防止稅基侵蝕和盈利轉移(BEPS 2.0),接下來要各國向跨國公司征收最低有效稅率,會如何影響新加坡。
利率高漲也影響到企業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融資成本,新加坡銀行公會在圓桌論壇透露它向政府建議一些降低融資成本的方法,例如由政府分擔私人界的部分風險。
消費稅今年1月從7%上調至8%,明年1月是否按計劃再調高至9%也受關注。德勤呼籲政府在來臨的預算案進一步說明這是否已定案,或是還會根據經濟情況再評估。KPMG則建議政府津貼中小企業,協助它們應付消費稅分兩階段上調所需的合規成本。
這幾年有不少中外富豪在本地設立家族理財辦公室,將資産轉來這裏管理和規劃投資。那些政經穩定、法治健全和稅務親善吸引不到的富豪,是不是值得我們用財富稅換取,哪怕要的只是一個明確的立場?
新財年財政預算案將在2月14日公布,面對當前通脹居高,國人生活費和商家營業成本都高漲的壓力,政府如何舒緩迫切的短期挑戰,同時繼續推進社會公平和經濟均衡發展的長期目標,兩廂平衡,各界都關注。
水兔年頭幾天細雨紛飛,清晨載女兒上學,路上許多父母撐傘護送子女前行。跟同路人比,我感恩自己有車,不必冒雨。
回想去年,我們雙薪家庭也沒長輩同住,所以安排女兒放學後到學生托管中心,沒想到這一行的人力資源比學前教育還不足,中心的管理沒章法,女兒跟大年紀學生混在一起相處不快,抑郁了好幾個月。我們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家比較理想的托管中心,花多一點錢讓女兒安定下來,太太才能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