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是這麽說,心底是不是真的不介意就不知道了。不可否認的是,零工經濟的崛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即便不是長期飯票,但如果能駕Grab或Lalamove,或者是替foodpanda送餐,應付三餐溫飽還是行的。
盡管新加坡法律沒有規定裁員的遣散費,但是根據行規,每服務一年可得到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補償。一個50歲的普通員工在一家公司服務了30年,月薪5000元,若得到30個月的補償就是15萬元,非常吸引人。但千萬不要誤以爲這筆錢可以用上一輩子。
我們對于這個所謂的調整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過去10年,除了低利率環境之外,科技企業是推動股市增長、財富增加的主要動力。一旦科技企業撐不住,財富就會縮水,影響會從科技行業擴散到其他經濟領域。
這些行業在疫情期間並沒有擴充,但爲了應對暗淡的經濟前景,不得不作出調整。
年輕人本來就不太在意有沒有全職工作,很多情願多做幾份兼職或打零工。倒是年紀大一點的,好像變得豁達了。有人說,一些被裁的人拿了遣散費後,轉眼又以合約形式被重新聘用。也有人說不介意去開私召車。
以裁員作爲削減成本的一種手段,不僅對企業形象不太好,費用也不低。例如微軟上個月宣布在今年3月底前裁退1萬人,涉及費用多達12億美元(約15.7億新元)。如果非不得已,相信企業不會走到這一步,因爲一旦流失人才,待業務轉好後又要重新招兵買馬,屆時不但得支付更高薪金,可能還請不到人,費時費力。當企業走這一步,可預見接下來的大環境可能變得更糟。
一如既往,政府相信會毫不吝啬給予低收入與弱勢群體所需的財政援助。相信政府也會強調再培訓的重要性,確保人們的技能與時並進。就算得不到玫瑰,應該也能聞到花香。
不過也有人相信,科技企業在冠病疫情期間因應需求增加而大量增聘人手,如今裁員屬于健康瘦身。
如果還背負著房貸或車貸,又要供書教學,兩三年就會把遣散費用完。這筆錢,不是讓你提早退休的,而是給你有多一點時間找到新的收入來源。
冠病疫情肆虐期間,線上流量呈爆發式增長,導致科技企業采取過度擴張政策,一些企業的員工增加了50%。隨著疫情緩和,各地複工複産,線上需求跟著減少,再加上利率政策迅速逆轉,科技企業瞬間陷入寒冬。
零工經濟崛起機會多 人們似不再介意被裁
再過一個多星期就宣布新財政預算案了。人們都期待在情人節當天能從政府手中得到一支玫瑰。
此外,人力部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企業有意在接下來三個月聘請更多員工,不過有意給員工加薪的企業數目微幅下滑。可見就業機會還是有的,只是要看個人的應聘能力,以及是否願意接受稍低的工資。如果沒有財力,不論多麽不屑,都得要能屈能伸。最重要是提升技能,提高受聘機會。
Layoffs.fyi的統計顯示,去年有1040家科技公司裁員15萬9684人,。今年的勢頭更猛,開年第一個月,被裁人數已是去年全年的一半,裁員公司數目達四分之一。今年全球科技企業被裁人數超過去年,不足爲奇。
作爲經濟晴雨表的華爾街同樣不能幸免。由于過去一年,企業首次公開售股與並購交易低迷,許多投行業績慘淡,高盛上個月宣布開啓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摩根士丹利去年12月宣布在全球裁員2%,波及至少1600名員工。
根據Layoffs.fyi網站彙編的數據,今年來全球有超過270家科技企業裁退超過8萬6000人。當中包括剛邁入兔年宣布擬裁3000人的德國軟件巨擘思愛普公司(SAP)、擬裁3900人的美國國際商業機器(IBM),以及在虎年結束前宣布裁員1萬2000人的谷歌(Google)。
根據人力部的最新數據,本地去年第四季裁員人數達3000,是2020年第二季裁退8130人以來,被裁人數最高的季度。不過全年預估裁員人數是6450人,並不算太嚴重。
美國科技企業爲削減成本,去年掀起的裁員潮延續到今年,如今更蔓延到歐洲。如果裁員減薪只局限在科技行業,我們還可以保持淡定。一旦蔓延到其他行業,就得要關注了。
然而,若它們繼續再瘦下去,可能代表健康亮起紅燈了。
有人認爲這些裁員行動可能是更廣泛的勞動力市場惡化的早期迹象,擔心全球經濟是否即將衰退。不過也有人相信,科技企業在冠病疫情期間因應需求增加而大量增聘人手,如今裁員屬于健康瘦身。然而,若它們繼續再瘦下去,可能代表健康亮起紅燈了。
裁員跟冠病和流感一樣會傳染。在美國,裁員情況正從科技企業蔓延到其他行業。美國化學公司陶氏(Dow Inc.)兩周前宣布全球將裁退約2000人,今年的目標是削減10億美元的成本。兒童玩具品牌孩之寶(Hasbro)也宣布裁減15%人手,約1000人受影響。
大規模的裁員潮看似來臨,不過農曆新年期間同一些人聊起,發現到跟十多年前比起,現在的人在心態上似乎不介意被裁。
要能潇灑地說不介意,得有條件。要有足夠積蓄,而且沒有負債、沒有養家的責任。又或是,具備的技能和專才,隨時都有另一份工作在等著自己。再說金錢是一回事,怎樣填補沒有工作以後的空擋是另一回事。有位高薪高職的朋友幾年前拿了一筆遣散費,50歲不到就過著退休生活,不到兩年後就耐不住寂寞以顧問形式繼續工作。
有人認爲這些裁員行動可能是更廣泛的勞動力市場惡化的早期迹象,擔心全球經濟是否即將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