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政府指出,經濟不再可能出現過去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像過去那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連年增加。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日子恐怕已經成了曆史。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齡化以及氣候變化等宏觀變遷,新加坡需要在醫療保健和各類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上投入更多資金,財政支出會進一步增加。
昨天我看到一條新聞,說義順有座政府組屋,電梯壞了一個,只剩一個。組屋有13層樓,近百名居民感覺十分不方便。四十多年前,我小時候,組屋電梯經常壞,我住十二樓,根本不當一回事,爬幾步樓梯就到了。昨天我看到這條新聞時,第一反應是“這些人是不是太嬌貴了”?不過轉念一想,四十多年前新加坡青壯年居多,而現在是老齡化社會,許多老年人需要電梯,尤其有些坐輪椅的如果沒有電梯完全就寸步難行,我八旬老父就是一個。時代變了,電梯四十年前可有可無,今天卻成了必需品。人口老齡化,有錢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沒錢一定是萬萬不能。
財政收入增得慢,支出增得快,如果找不到創收渠道,到了2030年,新加坡有可能出現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
提高生産力、縮小貧富差距,讓人人有動力求上進、不躺平,繼續發展經濟,提高財政收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迫在眉睫。
我是親曆過新加坡從七十年代到今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那是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大跨步。
1965年獨立時,新加坡人均GDP是517美元。七十年代,新加坡失業率很高,高達雙位數。獨立後五年,新加坡人均GDP只有926美元。當時,政府開始大舉工業化、城市化,引進外資,發展勞力密集型工業,創造就業機會,讓盡可能多的失業人口盡快就業,能夠養家糊口,維持社會穩定。
1978年,財政部長韓瑞生參觀位于兀蘭的電視機工廠
八、九十年代,由于國民經濟發展健康,人們對新加坡的信心俱增,外資持續進入,就業崗位增多,帶動了人們的收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到了2000年,人均GDP已增長至2萬3852美元,是十年前的1.98倍。
經過了七十年代以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新加坡經濟進入本世紀之後,雖然絕大部分時間仍維持正增長,但增長開始放緩,不再像當年那般騰飛。到了2010年,人均GDP增至4萬7327美元,比十年前增一倍不到。2019年,增長至6萬5831美元,新冠疫情發生的2020年降至6萬零729美元,疫後開始複蘇,到了2021年回彈,回升至7萬2794美元,是2010年的1.54倍。
新加坡經濟就像一個幼年家貧的孤兒,當年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靠著天資聰穎和刻苦努力,考進名牌大學。畢業之後進了跨國企業,有份體面的職業,收入不錯,家裏經濟條件逐漸好轉。進入壯年期之後,任職的企業搭上全球化的順風車,水漲船高,風生水起,小日子越過越好。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在跨國企業的職務和資曆越來越高,高處不勝寒,事業逐漸進入瓶頸期。加上全球出現“逆全球化”浪潮,大國玩起了“脫鈎”,新加坡這個“跨國企業中年高管”,盡管收入還是不錯,但不再有青年時期的那種突飛猛進,而且,雖然暫時沒有被裁員的風險,但見到同行一個個萎靡不振,感覺自己也前途未蔔,揣揣不安。
正在此時,偏偏家裏其他長輩年歲越來越大,必須有更多錢留來當醫療費備用,而且,隨著孩子長大,家裏需要重新裝修了,甚至有些設備需要增添,這些都需要錢。換作十年前,錢根本不是問題,反正自己每年工資漲得不少,往往獎金也很豐厚,但是,現在工資漲得慢,而支出卻越來越多,要維持目前的高品質生活,就必須有更高的收入,如果費用增加而收入不增,財務就有可能入不敷出,一腳踩入“吃老本“的陷阱。
妥妥的中年危機……
當年有普通榴梿吃,就感覺是天堂了;現在吃慣了蘇丹王、金鳳、黑刺、貓山王,想想普通榴梿就感覺沒意思了。從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無法提高收入,家裏早晚要鬧矛盾。
2022年經濟增長低于預期
2023年財政赤字預計爲GDP的0.1%
2月13日,貿易工業部發布最新數據,新加坡2022年全年經濟增長3.6%,低于預期的3.8%。
相比之下,2021年全年經濟增長爲8.9%。當然,這是因爲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封控時期,經濟增長大跌3.9%,基數很低。
在2022年,新加坡四個季度的經濟增長分別爲4.0%、4.5%、4.0%、2.1%。
2023年,新加坡經濟預計增長0.5%至2.5%。財政經常性收入包括消費稅、企業稅、個人所得稅、財産稅預計增長7.1%,達到967億新元(人均1.7萬新元);國家儲備金淨投資收入預計增長8.7%,達到234億新元(人均4119新元)。
總體來說,2023年政府部門總開支預算爲1041億5000萬新元(人均1萬8272新元),比上一年度減少2.6%。政府部門當中,國防部、衛生部、教育部、交通部開支占總開支的60%左右。教育部、國防部開支分別增加10.2%、5.6%,交通部、衛生部開支分別減少8.7%、1.9%。
去年,新加坡財政赤字爲20億4000萬新元,占GDP的0.3%,低于預計的30億4000萬新元;今年赤字預計爲4億新元,占GDP的0.1%。
醫療和基礎建設支出將大幅增加
新加坡財政部指出,新加坡政府支出目前占GDP的18%,但是,由于人口老化,將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多,以及醫療領域的通脹,醫療開支很可能從目前占GDP的2.3%,上升至2026年至2030年的2.9%至3.5%之間。換句話說,醫療開支的占比有可能要增加高達50%。
財政支出的另一個大頭是基礎建設,由于有新的地鐵線路及其他長期基礎建設項目,基礎建設開支占比很可能從目前的4%左右上升至2026年至2030年的4.4%左右。
另,政府在學前教育、幫助低收入人群、保護海岸線應對海平面上升、加速經濟轉型、綠色轉型等方面都會有大筆支出。僅僅在應對海平面上升,新加坡政府承諾在未來100年投入至少1000億新元。僅僅在2020年,就撥款50億新元設立海岸與洪水防護基金。
除了這些支出,其余財政支出應該與目前差不多。
2030年財政或入不敷出
政府開支目前占GDP的18%。由于這些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到了2026年至2030年期間,很可能增至19%,到了2030年,甚至可能超過20%。
目前,財政收入占GDP的18.5%,面對18%的支出毫無問題。但是,如果財政支出占19%甚至超過20%,而財政收入沒有增加,就會出現入不敷出。
在過去大部分時期,新加坡財政都是收入大于支出,有盈余,除了2001年經濟衰退、沙斯/非典期間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等。
財政盈余撥入國家儲備金,而國家儲備金進行投資,取得的收益可以負擔財政支出的20%左右。
整個九十年代,新加坡財政收入是GDP的20%左右。進入本世紀之後,第一個十年降至14.7%至13.9%,到了第二個十年,維持在14.8%至14.9%左右。
財政部指出,九十年代這種的高經濟增長和高盈余將來不太可能持續。相反的,新加坡面對財政入不敷出的可能。
人口老化是主要因素。2010年,新加坡每7.4個納稅人養一個老年人,到了2020年,比例下降至3.8。再往後,肯定還要降。
由于存在入不敷出的可能性,新加坡政府必須有開源措施。
財政部指出,由于2022年國會批准提高消費稅,以及買賣高端房地産的印花稅、超豪華汽車的稅金等,因此,在2021年至2025年的短期,相信仍然能夠維持收支平衡。
但是,在中期,財政收支平衡會更爲困難。
財政部指出,相對其他OECD國家與發達經濟體如香港特區,新加坡政府支出占GDP比例不算高,這顯示了新加坡政府對待財政的謹慎態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