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舉例說明,竹腳婦幼醫院針對約600名孕婦和剛生産的婦女,以及53名婦産科醫生進行兩項研究時發現,幾乎所有婦女都知道自己在圍産期可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當中,三分之二知道自己必須留意哪些症狀,但只有16%表示若出現症狀,會尋求專業幫助。另外,每五名婦女當中,超過三人沒有獲得任何心理健康評估或醫生建議。
冠病疫情期間,本地患上抑郁症的産婦激增,竹腳婦幼醫院與新加坡婦産科學院聯手制定首個圍産期心理健康指導方針,旨在給從懷孕到産後的婦女提供全面和及時的建議。
識別心理健康問題 醫生:可注意兩關鍵症狀
從政前是小兒科醫生的普傑立致辭時說,母親在圍産期經曆的抑郁和焦慮都能影響寶寶的神經發展,提高孩子日後出現情緒或焦慮問題的風險,同時影響孩子的學習與行爲。因此,指導方針凸顯了篩檢對及時測出和治療母親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
至于孕婦和産婦可如何識別自己是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陳瑜指出,兩個關鍵症狀是當患者在過去兩周內,多數天裏持續地情緒低落,或/及失去做事的動力與樂趣。
醫生方面,53人之中,超過半數承認自己很少與病患討論心理健康課題。85%的醫生對提供心理健康建議沒自信或僅有一點信心,雖然所有醫生都同意病患教育和生産前後的篩檢很重要。
竹腳婦幼醫院與婦産科學院聯手制定本地首個圍産期心理健康指導方針,爲圍産期婦女提供建議,也重視支持可能需要更多幫助的弱勢群體,包括特需婦女、少女媽媽,以及曾出現嚴重産科問題的婦女。
“我們希望能確保産婦接受抑郁症篩檢,尤其在首三個月內爲關鍵,甚至繼續留意至産後的一年。”
比如,一些抑郁産婦可能感受不到育兒的快樂;患有焦慮症的孕婦和産婦則可能時刻擔心孩子是否能好好成長,甚至不斷檢查新生兒有沒有呼吸。
這份指導方針由通訊及新聞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在星期五(2月17日)以嘉賓身份到竹腳婦幼醫院出席亞太婦幼代謝健康研討會,以及促進婦幼代謝健康研究綜合協作平台(IPRAMHO)國際會議時推出。
普傑立說:“我鼓勵新生兒父母、准媽媽以及她們的伴侶和親朋好友閱讀指導方針,並且學會如何更好地支持母親的精神健康。”
疫情前,每14名婦女當中有一人出現産後抑郁症;每八名婦女中,則有一人出現産前抑郁症。但對比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以及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這兩個時期,竹腳婦幼醫院篩查的産後抑郁病例增加了47%,即使2022年4月至9月間的病例比前年同個時期的低,産後抑郁病例仍處于較高水平。
兩項研究從2022年9月進行至11月。
因此,醫院也希望通過指導方針增加公衆及醫療專業人士對母親心理健康的意識。考慮到很多本地婦女在生産後一個月會坐月子,之後才開始獨自照顧寶寶,陳瑜強調,本地女性也有可能在六周後才出現産後抑郁症狀。
竹腳婦幼醫院心理醫學部門主任兼資深顧問醫生陳瑜副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解釋,疫情下的社會孤立,導致許多産婦得在産後獨自照顧孩子,加上擔心丈夫失業等經濟壓力,都是一些婦女在疫情時掙紮的普遍原因。陳瑜也是指導方針工作小組的主席。
公衆和醫療專業人士可在新加坡婦産科學院官網上閱讀新加坡圍産期心理健康指導方針。
這份供公衆與醫療專業人員參考的指導方針也重視支持可能需要更多幫助的弱勢群體,包括特需婦女、少女媽媽,以及曾出現嚴重産科問題的婦女,內容涵蓋從孕前到産後的建議,除了篩檢,也包括心理健康知識、針對睡眠、飲食和體力活動等生活與行爲方面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