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銀行證券公司銀行與金融區域分析主管迪蘭(Thilan Wickramasinghe)說:“衍生品作爲一種業務通常更難理解,而且工具也很複雜。這些也主要由機構投資者使用。因此,我們認爲新交所的衍生品平台的潛力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實現。盡管如此,新交所已經證明它在中國和印度等關鍵的衍生品合同中,具有深厚流動性的優勢,雖然區域競爭較高。”
FSMOne.com研究及投資組合管理部研究分析員鄭博侖說:“對新交所來說,專注于FICC業務是比較明智的。坦白說,這方面的增長可能性比國內股票市場的增長更大。”
新交所的業務面對許多管制,雖經營我國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但鑒于我國經濟的有限規模和開放性,它面對海外競爭並且很早便致力于走出國門,例如爭取外國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挂牌交易,包括當年自動撮合國際股市的大批馬來西亞公司股票(自撮馬股),以及新交所上市後漸漸出現的大批中國公司股票(龍籌股)。
企業透視
新交所積極通過改善其他業務的表現,幫助部分抵消挂牌公司數量減少的影響。雖然散戶投資者對衍生産品缺乏了解,新交所強調發展FICC等業務的策略,仍獲不少支持。
新交所的股票業務享有較高的經營杠杆(operating leverage),提供更好的股息透明度。但股票—現金(Equities-Cash)業務是個低增長的相對成熟業務,市場份額正被區域交易所侵蝕,尤其是北亞的交易所。
至今,新交所的業務主要仍分成兩大塊:股票業務(Equities)和固定入息及貨幣與商品業務(FICC),另一較小的業務是數據、聯通與指數業務(DCI)。它們依次分別占上半年營收(5億7100萬元)的60%、27%和13%。業績發布後,分析師基本上維持對新交所的建議。
不過,去年下半年,新交所股價跌5.4%,表現中下,海指則是漲4.8%。分析師認爲,這與利率上升和全球風險增加有關,導致期間IPO活動低迷、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額下跌、公司調整後的淨利增長小、股息收益率差(dividend yield spread)降至零,以及分析師紛紛下調評級。
印度合同大餅一度受政策規定威脅,仿佛將全面喪失,新交所最近發布業績時透露,將在年內推出與印度股市連接的NSE IFSC-SGX connect交易和清算平台,這個威脅大致算是化解了。
他說:“我們認爲對衍生産品平台的持續投資,無論是通過有機增長還是增值的並購,都是新交所取得持續增長的關鍵。”
陳廣治則認爲,本地投資者比較厭惡風險,他們只買賣他們了解的産品。“除去限制性的法規,新交所與其他同行相比沒有什麽競爭優勢。”其他交易所可以很容易地推出類似的産品供投資者交易或投資。
近年除牌多過新上市的現象,使到本地股市的挂牌公司在減少,而且也缺少大型的IPO撐場。新交所管理層發布業績時樂觀期待今年IPO情況能改善。排除宏觀環境的影響,市場至今對新交所在IPO市場的競爭力看法不一。
新加坡交易所(SGX)是股市一只話題頗多的藍籌股,最近剛發布了半年業績。《企業透視》本周聚焦新交所,除了關注影響新交所股價和派息的業績表現,包括公司上市活動和金融産品業務,分析師也針對新交所的競爭優勢提出看法。
新交所是由本地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其一是亞洲金融風暴後失去自撮馬股業務的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另一是經營金融期貨市場的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成立後隔年的2000年,新交所便首次公開售股(IPO)挂牌上市。
迪蘭因此認可新交所打造多元資産、風險管理交易地點的策略,並認爲它在關鍵的風險管理衍生産品中建立了深厚的流動性池和可觀的市場份額,這使它在區域交易所中具有競爭優勢。
作爲海峽時報指數的成份股,新交所在過去的10年和五年裏表現優良,漲幅達15%和22%,在各成份股中表現中上,海指同期則是漲2.4%和跌3.3%。
過去10年和五年漲幅不錯
在海指成份股中表現中上
新交所目前是亞洲首要發售債券籌資中樞,它的鐵礦石期貨合同、中國A50指數期貨合同和印度Nifty 50指數期貨合同,更是在全球獨占鳌頭。不過,新加坡凱基證券研究部主任陳廣治認爲,論IPO市場的競爭力,“在本區域,特別是與香港交易所相比,新交所沒什麽吸引力”。
新加坡凱基證券研究部主任陳廣治認爲,問題在于流動性和市場參與者不足。“在本區域,特別是與香港交易所相比,新交所沒什麽吸引力。”
輝立證券研究部投資分析師譚鉫澄則認爲,盡管面對區域交易所的競爭,新交所在IPO市場上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參與者,特別是在東南亞的公司上市方面。它的主要優勢之一是保有一個監管良好和透明交易所的聲譽,在企業管理方面有著良好的記錄。新交所還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提高它在IPO市場上的競爭力。
它的金融期貨交易所也同樣面對許多管制和來自海外的競爭,但走出國門的成績斐然。新交所目前是亞洲首要發售債券籌資中樞,它的鐵礦石期貨合同、中國A50指數期貨合同和印度Nifty 50指數期貨合同,更是在全球獨占鳌頭。香港交易所推出産品欲搶占中國A50指數期貨合同的市場,一度導致新交所股價大跌,但目前新交所成功保住九成市場份額。
積極改善其他業務表現
降低挂牌公司減少影響
王陽發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