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公園占地約3公頃,約等于四個足球場。它們也將連接區內其他較小型綠色空間,形成綠色網絡,作爲居民的休閑場所和動植物的棲息地。此外,當局在探討開辟通往東海岸公園的連接,以直達沿海較大片綠地。
位于東海岸路上段、占地60公頃的碧灣區住宅區,日後將有中央公園。它將與區內其他綠色空間相連,形成一個綠色網絡,作爲居民的休閑空間,也提供有利動植物生長和繁衍的棲息地。
根據環評報告,擬建工程的潛在生態影響介于低至中等水平。清除樹林後需要四至六年興建住屋,首批單位預計在2030年代中落成。
他也說,新加坡未來將有更多沿海發展項目,如南部瀕水區或其他填海工程。我國日後在改變海岸線時,應思考休閑和生態方面的目標,更有意識地去規劃綠色空間的面積和位置。
公衆可在去年11月1日至29日間對環評報告提出反饋。建屋局星期五(2月17日)發布另一份總結報告說,它共收到了93份反饋。建屋局、陸路交通管理局、市區重建局和國家公園局,也同各個自然團體代表進行交流,代表們就如何完善新住宅區規劃以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潛在影響提出了意見。
要保留現有樹木也是個挑戰,因爲須要提高地面水平以達到最低防洪標准。然而,如果可能的話,建屋局將研究在局部地區保留樹木。
新加坡自然學會會長林肖恩博士受訪時說,隨著樹林被清除、棲息地縮小,碧灣區的生物多樣性不可能維持在目前的水平。然而,只要目標清晰明確,還是能有策略地設計景觀。
對于反饋,當局也回應說,我國上世紀90年代填海打造碧灣區,是爲了住宅用途。雖然這些年它被綠植覆蓋,並隨之衍生多樣的生態,但環評結果顯示,碧灣區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義較低。
自然學會會長林肖恩:
仍能有策略地設計景觀
景觀設計方面,當局將在必要時移植具保育意義的植物,盡可能重新種植在新公園和綠色空間內。在設計組屋項目時,建屋局也會考慮將至少25%的總土地面積作爲集水區,采用尊重自然水循環和生態過程的設計,如雨水花園或生態淨化槽(bio swales)。
根據碧灣區的發展概念規劃,區內日後將有個具備休閑設施的中央公園。中央公園將與另一個直線公園相連,直線公園內有亭子和過去的海堤,標記我國填海前的海岸線。
建屋局在報告中總結反饋說,許多人要求保留碧灣區的綠植,改而開發其他地區。其他人則支持在碧灣區開發新住屋項目,但希望能在發展需求和綠化之間取得平衡。當局也收到有關道路網絡、區內發展項目的設計,以及在未來發展中捕捉該區曆史以塑造身份認同的反饋。建屋局將在碧灣區發展的詳細設計階段,與其他機構和顧問一同研究這些方面。
例如,若要將碧灣區連接其他綠色空間、吸引樹林物種回歸,就得考慮區內綠色空間的寬度、周圍有怎樣的建築物,以及所種植的植物等。林肖恩以烏魯班丹區的發展概念規劃爲例,沿烏魯班丹水道而建的綠色長廊,有些部分可寬達40公尺,方便物種移動。
建屋發展局去年11月在網站發布碧灣區(Bayshore)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說,預計最遲在2029年完成清除約31公頃的樹林,以興建1萬個組屋和私宅單位。
根據碧灣區的發展概念規劃,區內日後將有個具備休閑設施的中央公園。中央公園將與另一個直線公園(Linear Park)相連,直線公園內有亭子和過去的海堤,標記我國填海前的海岸線。
楊浚鑫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