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總台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台駐新加坡記者鄧雪梅。
2020年10月16日,新加坡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中。小販文化最基本的體現就是小販中心。小販中心又被稱爲新加坡人的“社區食堂”,物美價廉,很多家庭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販中心裏解決。新加坡總統哈莉瑪第一時間對小販文化成功申遺表示祝賀時說道:“小販文化在多方面塑造了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小販中心是許多國人的社區飯廳,讓各階層國人可享有負擔得起、多元特色的美食,這是我們豐富的飲食文化特色。”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新加坡的小販文化。
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後,隨意設攤的小商小販給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交通擁堵問題。1971年起,新加坡政府通過向街頭攤販發放牌照、建立小販中心和巴剎(集貿市場)、規劃特色商業街,以優惠的津貼逐步吸引小販進入市場。
根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網站的資料顯示,每9000多間新加坡人居住的組屋周邊,就有一個小販中心,每個小販中心裏平均有127個攤位。這樣的比例放眼全世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給新加坡人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話說,所謂的“小販文化”,不僅僅指的是豐富且價廉物美的美食選項,也包含了作爲情感聯絡站的小販中心,以及每一代用心經營生意,傳承烹饪手藝的小販等重要元素。
新加坡資深媒體人許振義
提起小販文化,新加坡資深媒體人許振義告訴我們,像他這樣年齡的人和下一代人,都是在小販文化的環境下長大:“我們從小開始就很習慣到小販中心去吃中飯、去吃晚飯,甚至周末約朋友也不是去大酒樓,而是去小販中心。因爲小販中心經常會有幾十年的老字號,從爺爺傳給爸爸,又從爸爸傳給兒子。”
爲了更方便就餐,在新加坡的城鎮規劃中,小販中心通常是鄰裏中心、鎮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開發商或物業方進行集中經營與管理,不以盈利爲主要目的。我算了一筆賬,新加坡2021年人均月收入中位數超過3000新元(約合15000元人民幣),在小販中心裏吃一頓飯,平均在6新元左右(約合30元人民幣),可以說是方便實惠,真正解決了新加坡人的吃飯問題。
說到文化,新加坡政府希望作爲移民國家能夠通過申遺,建立起國民身份以及多元文化的認同感。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和小販食品的普及,催生並造就了一些飲食品牌,一些當地知名的餐飲集團就是以小販飲食起家的。雖然小販文化同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多數第一代小販步入暮年,孩子不願繼承父母衣缽,很多小販攤位不是結業交還執照,就是把攤位租出去給人接手。因此小販在新加坡日漸成爲夕陽産業。
幸運的是在政府的鼓勵之下,開始有新一代小販進場做生意,帶來新氣象。他們投入的新做法包括引進非傳統熟食,強調品牌和口碑,有些甚至改變傳統經營手法,讓一些流程機械化,爲傳統的小販文化帶來了新氣象。新加坡政府也希望通過讓小販擁有一張更好的文化名片,也讓遊客把逛小販中心列爲觀光行程之一,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在新加坡人的心中,小販文化是成長的一部分,人們甚至會以小販中心作爲某個地區的地標。小販文化申遺成功後,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文化,新加坡政府希望能把小販文化推展到國際舞台上,成爲一張新加坡的文化名片。
以上是總台駐新加坡記者鄧雪梅在當地的觀察。
本期《總台記者看世界》作者:總台駐新加坡記者 鄧雪梅
(出自中國之聲專欄《總台記者看世界》)
監制丨趙九骁
記者丨鄧雪梅
編輯丨楊博宇
供圖:總台駐新加坡站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